最新动态

迎通大“新血液” 听新生成长故事

617
分享

发布时间:2016-09-07 00:00阅读次数:617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9月3—4日,2016级新生离开了父母的羽翼,步入了曲水流觞的美丽校园,正式成为通大学子。今年我校共招收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933名本科新生,为历年之最。他们年龄不一,经历不同,但都怀有成才的理想和明晰的目标,在百年通大完成青春的成长蜕变。

远——4235公里求学之路

17位拉萨考生,从海拔3658米的拉萨来到海拔不足10米的南通。他们一路东行,途经雁石坪、沱沱河、五道梁、纳赤台,拖着行箱到达4235公里以外的目的地——南通大学。

藏族学生边巴卓玛是今年我校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名新生,初进大学校园,身边的一切都充满新意。出于对外语的浓厚兴趣,她希望能利用在通大所学,为家乡经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陶锋介绍说:“今年我们学院来了4位藏族学生,为此,我们专门印制了‘新生入学指南’,让远道而来的藏族学生对校园不再陌生。”

当同龄人还依偎在父母怀里的时候,十二岁的小姑娘李玉洁就已远走他乡、独自生活。“我的小学在拉萨上,初中去了江西,高中来到河南,现在我在通大。”十二年的学习生活,李玉洁的脚步近乎遍及大半中国。今天,她来到通大学习医学,专修康复治疗。

“选择康复治疗这个专业部分原因是因为爸妈希望我毕业以后能够从事医学。”九十年代初,李玉洁的父母成为援藏干部,从小的耳濡目染,她希望自己未来能为别人做些事,在她眼里,医生是帮助他人最直接的职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玉洁计划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利用课余时间以南通为起点,一步一步地走出去,感受各地人情,见识社会百态。

在拉萨到南通的路途中,越近终点,绿意愈盛。到通第一日,天色将晚,杏林桥上灯影氤氲,濠河河面三两游客乘舟而上,李玉洁说这就是她对通大的初印象。

“医者能够利用自己的学识消解患者的病痛、拯救垂危的生命,所以它是一种很崇高的职业!”同样来自西藏的,医学院康复治疗161班的董婧眼睛里闪着亮光,“这里的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在来校以前,我稍微了解了通大的基本情况,到了实地后发现,学校的环境、硬件软件设施比想象中的还要好很多。”董婧说,看了那么多城市,自己也挑了很久,最后还是选择了滨海南通的百年通大。

今年,全校233名来自于藏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受到格外照顾,班级同学内部将采取一对一的互助模式,学校也将会在各个方面来帮助新同学尽早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

幼——“00后”大学生追梦之旅

今年共有10名“00后”成为通大校园内最年轻的大学生,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其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2000年11月29日。

刚满十六岁的孙玥被计算机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录取。她四岁在甘肃陇南上小学,之后转到兰州完成初高中学业。因为一直以来都是班级里年纪最小的孩子,孙玥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比一般人大了很多。“在学习上,我会加倍努力。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上,我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好好锻炼自己。”

在报考志愿前,孙玥的父亲希望她能学习金融专业,但一向听话的孙玥,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固执己见”。她觉得自己不擅管理,个性比较安静,喜欢画画和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想要学习软件工程,父女俩也曾因此发生争执。

“学习的过程必然艰辛,但这条路是自己选的,我一定会一步一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论怎样,都不会后悔。”孙玥的脸上未脱稚气的笑容透露出坚毅。父亲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孙玥说自己会在大一学期末选报关于金融专业的二学历,以此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前满塘的荷花还在盛开,入秋的南通天气高远。“见到学校这么大的图书馆,心中感觉是难以形容的。大学生活里充满机遇和挑战,有人放任自流、安于闲适,也有人勇往直前、砥砺自我……我只想当后者。”面对新的生活,同样是“00”后的外国语学院英语161班马睿踌躇满志。保证每天八小时的睡眠,看十页书,跑三十分钟步,假期寻找实习单位好好锻炼……都是她努力的目标,新的起点,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刚进校园,这弯来绕去的小路简直把人迷得晕头转向。”校园里那些“三步一岗“站着的,穿着红马甲的“莫文隋”志愿者们,正在给初到学校的新生们指路。马睿描述着自己在报到当天的所见所闻,“我原以为大学只是一个埋头学习、气氛紧张的地方,却从没想过大学是这样的温暖,学长学姐们都是带着笑容面对大家,对新生的疑惑也仔细解答,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新生们手中拿着精心绘制的“南通大学手绘校园地图”,大二老生们高举蓝色“新生引导”旗,身穿红马甲的“莫文隋”志愿者出现在火车站、报到处、学校西门、北门等各处,校园广播台播放失物招领启事。从道路引导、资料发放到搬运行李……文学院历史师范151班的刘芊是300多名莫文隋志愿者中的一员,她说:“通大,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条龙服务,让所有新同学感受到家的温暖。” 

困——通大助推学子成才之途

这是一个农村家庭,初三那年,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163班徐先宇的父亲被检查出患有肺癌,高三那年父亲过世,留下了二十多万的外债和病重的爷爷奶奶。10年内,爷爷累计动过8次手术,治疗费用让这个家不堪重负,母亲平时要在家照顾老人,没时间出去打工。

徐先宇说自己选择土木工程,是想学一门技术类的专业,土木的就业前景比较好,毕业后能在最快时间内找到好工作,能够早些为家里减轻负担。“我们家也是这两年才向社会求助的,现在是低保户,一个月有一千多元。今年暑假先宇想出去打工,我只希望在大学里他能好好读书,有好的成绩出来才能有好的工作。”徐先宇的母亲鬓角上有很明显的白发,说话语速很快,只是提到自己家庭、还有儿子时,声音渐渐低下来。

针对这种经济困难家庭,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我校建立完善了“奖贷助勤补减”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并在入学报到时为贫困新生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先办理入学手续,暂缓交纳学杂费、住宿费,同时还准备了70套床上用品,免费发放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根据省里新出台的资助政策,后期,学校还将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理学院自动化162班的周印彤来自黑龙江鸡西虎林市东方红镇,去年家中受了水灾,之后父母失业,全家在外面租房子住。报到当天,他收到了校长程纯发放的专项补助金,感慨地说道:“感谢学校所有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问其大学的计划,他说:“大学期间,我会好好培养个人能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多考几本证书,有时间就勤工俭学,假期去找些实习单位,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今年,学校专门划拨了近10万元专项经费,帮助来自灾区、边远地区等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开学初的临时生活困难,先期1000元助学金已经发送到贫困生手中,暂时缓解了他们学习生活的压力。同时,预留的400多个勤工俭学的岗位正等待着他们。

2016年,一批新鲜血液注入通大,他们将在这里走过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在这里,每一个人,不论民族风俗、年龄大小、贫穷富贵都有自己的梦想。在这个逐梦的舞台上,他们将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朝着目标走去,通大将会见证他们的蜕变!

(校报学生记者叶珊迪 钱颖科 郭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