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做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记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陈建新教授

2475
分享

发布时间:2018-03-16 13:53阅读次数:2475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莉丽

2009年,30岁的陈建新入职南通大学并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南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与同龄人相比,陈建新的人生就像安装了加速器,走得又快又远。而对学生,他则甘愿做一个“助推器”,以丰富的经验,用细致的教导,默默推动学生成长。

授之以渔,且授之以欲

讲台上,陈建新举起刚拆开的智能手机,对着各个部件指指点点,“这是主板,这是天线……”一个个细微的构造紧密联合又互不干扰,集141的牛壮十分惊讶:“原来手机内部是这种模样!”

类似的一幕在陈建新的课堂上常常发生,《射频集成电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实际应用更新迅速,传统的教材与上课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陈建新每教完一个阶段的内容,都会找来相应的实物操作,既解释之前的知识,又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生动活泼,承上启下的授课方式使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陈建新看来,“授人以渔”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欲”,激发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走得更远,“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是任何外界因素都代替不了的。”为此,他常常将学生最感兴趣,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案例带到课堂中。

身为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又肩负科研重担,陈建新的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但在教学上,他始终保持着温习的习惯。“即使每年讲的内容都一样,我还是会再看一遍概念,再推导一遍公式。”陈建新深知与时俱进对电子信息专业的重要性,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旧知识要不停翻炒,并融合新的东西,才能温故而知新。”

下意识地关闭手机,习惯性地靠前坐,一个月下来,集141班的学生都熟悉了陈建新的课堂规矩。但严格的要求不会让学生感到拘谨,英文讲解、实物操作、互动交流……,陈建新的这些开放新颖的上课技巧很受学生喜欢,安静的课堂中常常飘逸着活泼的气息。

在牛壮眼中,陈建新亦师亦友。课余时间,陈老师常常喜欢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畅谈理想与未来,为考研的学生提供择校建议,与找工作的学生分享面试技巧。“老师告诉我大学生面试的时候不用穿得太隆重,只要看起来端庄,表现出自信就好了,这些提点对我很受用。”

扎实的基本功是创新的前提

在万众创新的热潮下,陈建新十分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在他看来,扎实的基本功是创新的首要前提。“对学生来讲,只有脚踏实地打牢基础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他解释道,会听报告、能够表达所做工作、擅读文献、能写文章,掌握了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才能有所展现。

每周五下午,固定的组会时间。办公室内,15名学生围在一起,分享着两周内的科研进展,陈建新靠在椅子里,偶尔提点提点,但大多数时候,他默默地听着学生们交流讨论,发问解答。“每次组会,我都能收获很多。”研17电子谭震回忆道,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他对许多专业知识还不甚了解,而组会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疑平台,“滤波器、天线的性能和参数等专业上的问题,我都会在组会上问个清楚。”除了汇报研究进展外,陈建新还会要求学生们分享近期阅读的论文,“读论文,这是他每次都会在组会上强调的。”同事陆清源说。作为陈建新之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陆清源对陈建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了然于心,“他会带学生们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鼓励我们在会上和别人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

基础科学,特别是数学,是攻破创新难题的“金刚钻”,对此,陈建新深有体会。在《阶阶跃阻抗谐振器上的三次谐波零点》研究中,基本理论公式的推导成了研究团队前进的“拦路虎”,主攻微波电路与天线的陈建新领着项目成员推导了许久也没有解决问题。后来,陈建新带着问题与研15电子的李蕴力讨论,凭着过硬的数学功底,李蕴力重整了公式算法,证实了研究设想。这次波折让陈建新触动很大,更加坚定了他重视基本功训练的想法,“没有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我们就永远只能做出一个表象,深入不到内在的机理中去。”现在,研究中只要一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陈建新就会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去补充基础知识,从根源上寻找原因。

发挥科研的最大效应

周六早上,12号楼613办公室的大门依旧敞开着,假日的悠闲似乎没能感染到陈建新,泡上一壶茶,点上一支烟,一个上午,他就坐在电脑前,仔细地翻阅着各类文献,从中发掘新的研究点。

平日里,教学任务占据了陈建新大部分时间,为了保证科研进程不受到影响,他将假日变成了工作日,“对于我们搞科研的人来说,基本上没有周末的概念。”

陈建新对时间的把握,跟他做过科研的学生都深有体会,“晚上十点多的时候,我还被陈老师抓出来改过论文。”研2学生范靖回忆道。“陈老师喜欢把事情赶在前面做完,把时间留给突发事件。”李蕴力说。一次,同组的蔡璟在发稿送审的前几天才发现图片错误,临近春节,每家每户都为过节做着准备,但陈建新一刻也没耽误,立刻赶到办公室陪蔡璟修改,一项项核对数据,一张张美化图片,直到腊月二十八才做好收尾工作。

“我的研究方向,都是陈老师在把关。”研1学生钱中宇说。对刚踏入研究生生活的他来说,确定一个价值与操作性兼具的方向无异于大海捞针。为了避免学生绕弯路,陈建新严格把控研究方向,每隔两周就会听取一次学生的研究报告,时刻掌握学生的科研动态。他还在手机里下载了许多论文,闲暇时就掏出手机看看,以便了解科研的最新动向,给学生提供最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

“他特别注重对学生差异性的培养。”电子信息学院在职博士于玮说。陈建新对研究方向的把握十分挑剔,他决不允许有相似的课题在团队中出现,“这样团队的路子会越走越窄,思路会被限制。”陈建新讲求团队建设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保证合作的大前提下,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建议研究有重合的学生更换研究方向,确保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

2014国际学术会议IEEE iWEM最佳论文、2016年江苏省学术型优秀硕士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学生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

“天道酬勤”,无论是早年间的求学经历,还是现在的教育工作,陈建新始终坚信,努力耕耘终会换来桃李四方。

(校报学生记者 纪清钊)

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陈建新教授为学生论文答疑解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