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与雷锋精神同行

2140
分享

发布时间:2018-03-05 17:01阅读次数:2140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徐凌

“伊宁,我们来了!”34日,时值全国第55个学雷锋日、第17个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南通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新疆支教团一行五人来到了新疆伊宁县第二中学,将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活动。“我们要将所学传递给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帮助有需要的人。”

“服饰熨烫、卫生知识宣传、自行车维修……”35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发源地南通大学,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拉开了“雷锋在我心青春志愿行”莫文隋志愿服务月活动序幕。

20多年间,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在南通大学校园内早已生根发芽、蔚然成风。走进这所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你会发现,一届届的通大学子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服务的公益事业中来,师生共同撑起繁星点点的道德天空,并将这些善人善举传播于校园内外。

 “莫文隋”花开3000米高原

冬天的青海昼夜温差大,干燥难耐。自称“糙汉子”的王健,脸上也不断起皮。24岁的王健是通大第十九届“莫文隋”支教团的成员,也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寄宿制学校七(4)班的副班主任,担任生物教师。

晚自习值班,王健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忽然发现一个小姑娘的嘴唇红得出奇。“一开始,我还以为她抹了口红。仔细一看,才知道这是用舌头不停地舔嘴唇造成的。”

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王健发现学生们经常舔嘴唇,不少学生嘴唇都起了皮,甚至还有几个男生嘴唇干裂渗出了血。“我看着心里觉得疼。”当时,王健就想给班上45名学生一人买一支唇膏。

去年1024日,王健作为“线上嘉宾”参加学院举办的“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与近200名师生代表分享他在青海贵德的支教故事与感悟。

“青海这边太干燥了,我想给孩子们买点唇膏……”

 “学长,我们大家伙不能来支教,但也想帮帮这些孩子,你快把你的支付宝二维码发给我们吧!”……

短短15分钟的视频通话,就收到近3000元善款。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手机朋友圈已被这次“线上交流”刷屏,他的手机不停地响着“支付宝收款……”的提示音。

接下来几天,王健一有时间就在网上商城“逛”,卖家听说他是青海支教的老师,主动提出“买二送一”的优惠折扣。买完唇膏,还剩下不少善款,王健决定设立班级教育基金,用于平时班级活动和购买奖品。

拿到礼物的那一天,七(4)班格外热闹,不少学生还是第一次见到唇膏。看着王健的示范,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往嘴唇上抹了一点点。“闻起来真香。”“涂完觉得嘴巴好润呀!”……

贵德县四面环山,许多孩子只在书本中、电视上看过大山外的世界。“带孩子们出去看看”一直是支教团的愿望,但因为资金问题未能成行。

他们很早就策划好“童梦同行”青海游学团的活动方案。支教团成员魏冰在朋友圈发布了游学活动的“轻松筹”,他们在南通的同学、老师、甚至父母都纷纷转发。

短短一周,就募集到5000多元。后来,还得到了西部愿望教育促进会的支持。

去年118日,龙珠措等7名少数民族孩子终于乘火车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国家博物馆……给这些孩子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藏族姑娘龙珠措在日记里写道:我看到了一些以前只有在书本上和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东西,比如宏伟的建筑以及珍贵的历史文物,我深切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014年起,截至目前,南通大学已连续组织了八批支教团队,共派出39名学生,分别在青海省贵德、贵南、共和等地中学和新疆伊宁一中、二中开展支教活动,为南通大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谱写着动人的赞歌。在此期间,我校还联合贵德县教育局、团县委在贵德县成立了“莫文隋”奖学助教基金。2015年,经教育部、团中央核准,南通大学获批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高校。20142016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共授予14名支教学生为“海南州荣誉教师”的称号。

大爱无疆 我们是“洋雷锋”

“我的叔叔今年42岁,从事志愿工作25年。”受到叔叔的影响,来自印度的大四留学生Shantha Pukky15岁时起,就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的天地里。

2014年,初到通大的Shantha还曾担心来到新环境后,再难找到机会继续做志愿工作,但很快他就惊喜地发现,“每天学校里都会有穿着红马甲做志愿服务的学生。”尽管国籍不同,Shantha还是迅速与这些中国小伙伴打成一片。2017年初冬,莫文隋集衣“暖冬计划”暖遍通城,在这些红马甲志愿者里,黑皮肤、卷头发的Shantha成了大家口中的“洋雷锋”,他笑道:“爱,不分国界”。

排灯节是印度最盛大的节日之一,201710月,来自印度的通大留学生们欢聚一堂,共庆排灯节。“这些东西也吃不完,不如咱们把多余的食物集中起来送给南通当地的福利院吧”“我还可以捐些钱”“我能整理出不常穿的衣服”在Shantha提出捐物建议之后,二十多位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来自印度的留学生Ranjitha说道,“这是我在中国度过的最难忘的排灯节了。”

今年二月,Shantha与我校大二留学生Jai Prathap Singh一同前往菲律宾参加了Free Medical Camp(免费医疗营地)。他们在菲律宾的巴干达与马尼拉地区待了18天,为那里的孩子们提供食物,并探访了监狱里的囚犯……对于ShanthaJai来说,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今后能为人们做更多的事。

早在2012年,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就成立了南通第一个“洋雷锋”志愿服务基地,这里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纳米比亚等国家的几十位“洋雷锋”。来自纳米比亚的医学毕业生Kimmy曾是服务团中的一员,他说,“我们来到社区为老人量血压、测心率,也教中国孩子们英语……作为医学生,这种回馈社会的方式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幸福感。”

情无边,爱无界。留学生Aira说,“来中国以后,我知道了雷锋。雷锋精神是一种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雪中送炭的精神……我想,无论何时何地,好人好事都不会断,只要有爱在。”

薪火相传  传递爱的“接力棒”

I am a volunteer from Nantong University, I will take you to conference center later.20179月,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亚太年会在南通召开,年会承办方向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招募志愿者。已有8年翻译经验的外国语学院百灵鸽志愿团成员们踊跃报名。落落大方,热情洋溢的他们担任“国界使者”活跃在年会现场。

尽管每天要站立近十个小时,外国语学院百灵鸽志愿团队队长、翻译152班的刘向群在回忆时却强调自己收获之多,“不论是口语水平的提升还是自我阅历的增加,不论是与外国教授亲切的交流还是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奋斗,在百灵鸽团队里的志愿经历都让我印象深刻。”

大年初八,十多位来自艺术学院益行粉刷匠们敲响了南通观音山青龙桥社区残疾人葡萄园种植基地的大门。这里三面围墙,总面积上百平方米,全被描上色彩缤纷的墙绘,冬天略显萧瑟的葡萄园区,立马生机盎然起来。

“去年暑假,我们花了3天时间为葡萄园画上墙绘,”在艺术学院环境设计162班的付琳看来,“艺术给人美的感受,墙绘能把艺术与公益完美融合。”四年来,学生参与公益绘画计500多人次,美化墙体面积1200余平米,他们一届一届薪火相传,丹青描绘梦想蓝图。

在通大,到处可见身穿红色马甲的“莫文隋”志愿者。今年35日,电气工程学院志愿者们为同学们维修宿舍内损坏的电器;纺织服装学院志愿者们缝补衣物;化学化工学院志愿者们帮助同学们检测宿舍的空气质量;地理科学学院志愿者们亲近海豚,让微笑的“代言天使”为同学们带来远方的祝福……“学雷锋,做好事,会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更可以体会到身为一个有志青年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志愿者们表示要感染更多人传递爱的“接力棒”。

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们因为感动而汇聚,尝试不同路径,用专业特色做着不计名利的实事,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200余项,参与人数近130万人,先后有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近五年来,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团支部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江苏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先进集体”等荣誉。

“经过20余年的传承和浸润,“莫文隋”的志愿者大爱精神已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基因。学校将继续不断整合志愿服务资源,进一步放大“莫文隋”的志愿者品牌效应,将志愿服务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校党委书记浦玉忠说。

雷锋助人无名;莫问谁,莫文隋。在一代又一代通大人的心里,学习雷锋早已走进日常志愿服务中。学习雷锋精神不止“雷锋月”。学习雷锋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通大学子志愿服务的故事还在继续。

     (校报记者 范苏  校报学生记者 叶珊迪 郭阳琛 钱西雯 李天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