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学科引领发展 创新驱动蝶变

2990
分享

发布时间:2018-11-15 16:11阅读次数:2990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莉丽

3 学科入选ESI 排名前 1%学科;“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中心”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双双进入全国高校百强;《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多次刊文报道我校科研成果……

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将科研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个个喜讯、一项项硕果不仅展示出南通大学学科建设的集聚发展,更彰显出科研创新的强劲动力。

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     深化学科内涵建设

学科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特色化发展的龙头。校党委创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构筑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广大教师关心重视和投身学科建设的良好局面。

思路决定出路。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成立校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学科管理文件,组织制订《南通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健全学科建设责任机制,与依托单位、学科带头人签订建设规划责任书,分解建设任务,开展学科建设中期检查和考核验收,充分保障学科经费预算,提高学科经费使用效益。

2017年,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教育部专项评估。近年来,我校博、硕士授权培育学科数量逐年攀升,以博、硕士学位点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是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强化现有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持续建设;瞄准博士学位点发展水平,强化博士学位授权培育学科建设;对标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对学科短板的建设力度。目前,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2018年,在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进入ESI 排名前 1%学科的基础上,我校工程学进入ESI 排名前 1%学科行列。为鼓励更多学科跻身进入ESI排名前 1%学科,我校实施“定向投稿、鼓励合作、专项奖励” ESI学科建设举措。开展ESI学科管理专项研究,定期出具调研报告,发布期刊目录,出台《南通大学ESI学科培育和成果奖励办法(暂行)》,对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和潜力值大于0.5的学科实施专项奖励。

一方面,学校强化政策引导,推进ESI学科排名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我校着眼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统筹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发展具有较好研究基础、比较优势突出的学科,建设学科高峰,引领示范全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加快发展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学科高原;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积极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打造支撑学科群,实现全校学科协调均衡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十九大报告 “创新集结号吹响之际,校党委统一共识:树立有效科研的理念,鼓励教师做能推动学科发展、反哺教学、契合社会需求、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科研。

为此,学校修订出台《南通大学科研业绩分计算办法》《南通大学科研奖励办法》,同时,转变科研管理方式,将被动传达式管理转化为主动作为式管理:对内发扬店小二精神,精心准备高校教师如何进行科研?如何申报基金?等讲座,深入各个学院,解读政策精神;亲自跟踪指导、帮助持有重点项目的教师,切实解决基层单位科技工作难题;举办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亚太年会、TCCT网络化控制系统国际研讨会、国际能源利用研讨会等国际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外发扬饿狼式拼抢意识,积极挖掘外部资源,广泛发动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合作企业申报项目和科技奖项;组织有经验的教授深入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企业进行辅导和讲座,指导修改项目标书和答辩PPT,以服务换取支持。

2016517日,国家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随即我校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会,制定落实《南通大学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组织化、专业化、精准化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大力实施“百名社科人才培养计划”“百部精品著作计划”,举办“江海高层论坛”学术报告13场,努力打造在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重大重点项目既能彰显学校的科研能力,也能突显学校的科研特色。我校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有重点地推进与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承担并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科研创新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搭建和科研队伍的建设。为此,我校积极建设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和交叉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并以国家及省部级平台基地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建设层次清晰、梯队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大青年团队的支持培养力度,形成科研梯队。

占领高地打造高峰     致力创新孕育成果

云点旌旗,风传鼓角。校党委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学科研服务、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改革创新精神,聚焦各类创新前沿,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在一系列政策的助力下,一项项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一批具有“显示度”的高水平特色学科拔地而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新增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学科入选“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7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榜;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进入二、三期立项建设,8个学科成为省“十三五”重点学科。

助推重点学科站上“制高点”,学科平台的建设“功不可没”。如今,我校科研平台建设亦是如火如荼: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成为省重点培育智库,“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

一业兴则百业旺,百业旺则主业强。在学科建设不断推进、科研平台快速创设的进程中,全校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逐渐被激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齐头并进,成果倍出。

自然科学领域成果丰硕。我校获自然科学纵向研究项目8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354 项、省部级项目 512 项,经费近 3.1 亿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 项、课题 3 项,“973”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2 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 项;自然科学共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563 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52项、国际发明专利2 项。

人文社科领域精品频现。人文社科获纵向研究项目 78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2项,省部级项目 114项,经费约 0.3 亿元。人文社科出版学术专著 199部;在等级期刊发表论文 1837 篇;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2 项;《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八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成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

百年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数次革故鼎新腾蛟起凤。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每一位通大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正鼓足士气、铆足干劲,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和决心,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实现科技强校梦!

(校报记者 张莉丽/文 沈晖/大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