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通大青年说(十七)

5103
分享

发布时间:2018-12-26 15:30阅读次数:5103来源单位:学工处 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莉丽

我是来自医学院临床165班的吴英成,非常荣幸能够作为通大万千奋斗者中的一员,与大家分享我的科研“探险”故事。

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学习日程计划。那时,尽管我在学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时候也会想: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虽然偶尔会去医院实习,但是我依然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大一的时候,每当我走过濠河,看着那荡起的阵阵涟漪,我就会问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聆听了一场学术报告,是一场关于精准医学、高通量组学的报告。听完那场报告后的我非常激动,我觉得我的科研兴趣被点燃了,我想要在这个领域尝试一下。刚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两个月熟悉这个领域常见实验方法的目标。然而,渐渐我发现,这条路比想象中更加艰难,除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成分,还有太多太多的枯燥和无趣,很多时候都难以坚持,特别是当工作毫无进展却又无路可走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免疫学的问题上,我连续三个月都毫无进展,始终没有思路,但是,指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引渐渐地让我有了解决方向。在大二寒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把数据整理完成、投稿,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暑假的一天凌晨1203分,我收到了《INT J CANCER》的正面反馈。让我异常兴奋的是,审稿专家给出了让我难以忘怀的赞美,反馈中写到我们的发现非常创新、有趣,最终,我的文章发表在了这个影响因子7.36分、且是一区的期刊上。渐渐地,我觉得我能够在这个领域做更多的事。在指导老师的指引下,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作为负责人申报了“AI医眼:智能眼底图像辅助阅片平台”这一项目,得到多个评审专家的肯定,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当然,这一切都与通大为我们提供的一流科研平台、学工培养体系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及老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在长期的科研训练和摸索中,我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好的科研品味的前提是大量阅读世界一流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虽然我在英语托福考试中取得了110分的成绩,但刚开始接触“黑压压”的英文文献时,我还是很茫然无措。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既然别人都能坚持下来,我为什么不可以?从大一寒假开始,我强迫自己养成了每天读文献的习惯。哪怕到深夜,只要这项任务没有完成,我就不会休息。所以,我从一开始的惧怕、逃避这项任务,到逐渐享受读文献、找机会讨论文献,这个转变使我的科研理论水平提升了很多。现在,我每天都会把当天相关领域的所有文献浏览一遍。如果觉得话题相关或者有趣的,当即花一两分钟阅读标题,研究结构、思路流程图,然后根据内容分门别类整理好。我还把特别感兴趣的文章集中起来,将它们按照研究方向、研究类型、研究团队分别归类,并抽时间仔细研读。当我看到一个创新性很强或者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都会将它打印下来钉在墙上,将一些关键性的结果作为手机电脑桌面。如今,容量达到接近20G的文献下载专属文件夹是我引以为豪的一件至宝。

在长期的积累中,我也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成绩。目前,我发表了9SCI论文,其中4篇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7分的一区期刊上,我还成为了SCI期刊Int Immunopharmacol2个杂志的审稿人,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大赛银奖团队主持人,曾主持江苏省大创重点项目等课题3项,有幸荣获中俄基础医学创新论坛二等奖、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三等奖,南通市三好学生、南通好青年。

最后,我想援引医学院院长孙斐教授的一句话,科研不仅仅是沉浸在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中,学者也应是社会的一员、是国家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心中有责任和担当的科研工作者,做对社会有用的事。我觉得,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成绩或论文影响因子这些硬指标,这些都是我成长的一个过程,我真正在意的是,在学术上的格局和品味,定义了我真正做出的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