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追求卓越的力量(五)

1241
分享

发布时间:2019-08-22 16:08阅读次数:1241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张莉丽

七道工序下的东方美,一抹染进生命里的靛蓝。春秋三十载,抢救,挖掘,继承,开发,挽救了流失在民间3万余件蓝印花布遗存。岁月沉淀,他用一双巧手勾勒出绚烂精巧的民间文化;大浪淘沙,他以一颗匠心守护着蓝印花布的本真色彩。

从艺四十多年来,这位“蓝白光影里的筑梦者”在蓝印花布的收集抢救保护、研究出版、传承创新、带徒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就是我校首届卓越贡献奖获得者、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吴元新。

浸润成长 磨砺中提升

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江苏省启东县的吴元新,祖先是从江南迁移来的,同时也把纺织技艺和印染技艺带了过来。由于祖辈们的日常工作都是纺纱印染,吴元新的童年是在母亲纺纱吱呀吱呀的机杼声中度过的,而80多岁的奶奶眼睛都瞎了,也在纺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吴元新从小就对纺纱印染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同时,父亲粗拙的图案画也给予他最初的艺术熏陶,让他在潜意识中逐渐对蓝印花布情有独钟。

16岁时吴元新去了染厂,尽管染厂的任务繁重,而且这份工作被人看不起,可他揣着对蓝印花布的热爱,还是选择了这里,做了一年的基础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染布、清洗、整理……原本的欣喜和热情被一点点消磨,最后甚至连他自己都开始怀疑最初的选择。好在吴元新并没有放弃,在老厂长的的鼓励下,他熟练地掌握了各道染色工艺,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染色经验和画画能力,终于去了梦寐以求的刻板设计室。

1982年,吴元新进入宜兴陶瓷学校深入学习美术,眼界的开阔,让他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蓝印花布的设计制版技能,留校后他把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教给了学生。1987年他开始专门从事蓝印花布艺术研究工作,跑遍了南通的印染作坊,收集到了一批优秀的纹样和实物,收集在样品渐渐扩大,他的人生也如同那些珍奇的花样一般,愈发精彩。 

在这项研究上,吴元新一干就是10年。10年里,他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从染坊学徒到学校搞设计实践再到专门从事研究,他对蓝印花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1989年,吴元新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深造,接着他又考入了中央美院,得到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教授的指导。在北京的两年中,吴元新完成了在海内外畅销不衰的鱼壁挂系列画稿,还完成了荣获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的蓝印花布壁挂系列,这都为他日后蓝印花布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念中坚守  辉煌中发扬

1996年,吴元新筹钱开办蓝印花布博物馆,但微薄的收入不仅让他面上无光,甚至一度撑不起家里的吃穿用度。“当时也想过转向人人艳羡的广告行业,但真正付诸实践之后,心里空落落的。”几经辗转,吴元新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老本行,白天在外面跑业务,晚上埋头做设计,渐渐把博物馆有声色。慢慢地,他的设计和收藏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如今,馆里陈列了三万两千多件蓝印花布艺术品,以及古旧的纺纱机和织布机,还有他自己精心设计的蓝印花布品牌。在吴元新的努力下,蓝印花布博物馆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成为南通又一个特色旅游亮点。

1998年,吴元新接受台中文化中心邀请,作为大陆唯一的染织专家代表赴台参加“亚太地区编织工艺家交流展”,展示了南通蓝印花布系列产品,讲述了蓝印花布的纹样艺术。1999年,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设计作品展――“中国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这是中国蓝印花布首次登上国家级展览馆,也是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刻。  

2004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应邀来南通,参观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当看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的样稿时,冯主席十分高兴,鼓励吴元新要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临别时,冯主席欣然为蓝印花布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同年,《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上、下卷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白。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势所必然。”2009年,作为高校教师的吴元新牵头成立了南通大学成立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在全国第一个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引入大学;2015年,吴元新着手成立了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非遗的学术研究、教育、作品创新、培养传承人方面做了大量着实有效的工作;2016年,南通大学非遗教学、科研成果引起了文化部领导的关注,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省文化厅领导专程到通大进行考察调研,对学校非遗的研究和传承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至此,南通蓝印花布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

传承中创新  喧嚣中淡然

非遗文化,不仅需要坚守,更需要传承。吴元新把蓝印花布的技艺守了下来,而要想把它一直传下去,靠的还得是下一代。他认为自己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是传承人最好的选择。不过,女儿吴灵姝却不这么认为。

“我学的是产品设计专业,到了北京之后,那里新奇的时尚设计元素让我大开眼界,我想留在北京,怎么可能回家重操传统布艺呢?”吴灵姝笑着说:“后来父亲为了打消我这个念头,带我去走访了张仃先生和冯骥才先生,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蓝印花布特有的时代魅力,所以我决定回来和爸爸一起坚守。”

就这样,年轻一辈创新的想法和老一辈卓绝的手艺相互碰撞,赋予了蓝印花布新的生命。吴灵姝打破了蓝印花布在年轻人眼里单调老气的固有印象,把新鲜时尚的元素融入细腻考究的手工创作中,将蓝印花布的设计纹样运用到丝巾和绸缎被面上,并提出了浅蓝扎染的新理念。

吴元新看着女儿在蓝印花布上的传承和创新,如释重负地笑了:“我们四代人,我母亲、我、我爱人、我的女儿女婿,还有小孙女都很喜欢蓝印花布,我由衷地感到开心,蓝印花布后继有人啦。”

与此同时,吴元新还不遗余力地推动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走上保护非遗、热爱非遗的道路。2017年,在吴元新的努力下,南通大学被列入全国72所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养计划的高校,至今已举办了五期传统印染技艺培训班,培养出浙江、山东、湖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250多位非遗传承人。

“高校汇集了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精英,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吴元新还希望能够培养一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的年轻学子,“我建议在南通大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使之成为南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列、宣传、展览、教育、传承基地,将南通传统文化、非遗特色、民俗民间艺术列入教学计划中,真正将非遗技艺带进校园、带进课堂。”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大工匠”、江苏特技技能大师……吴元新这一生有太多的光环,从原来的藉藉无名,到如今的声名鹊起,这条路上的每一个故事都与蓝印花布息息相关。他的一生,仿佛就在印证蓝印花布蕴含的“平淡”二字,平淡的蓝与白陪着他走过了将近六十个年头,他的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欣赏、发扬、传承,用蓝印花布勾勒永久绚烂的传统文化。

(校报学生记者  赵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