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以进取之姿勇攀数学建模之峰

访我校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团队

6499
分享

发布时间:2022-12-05 17:37阅读次数:6499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范苏

三天三夜,72小时的奋战,高压赛制下,每一位参赛队员都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用知识与坚韧与时间赛跑,以优秀水平完成赛题;配合默契、不懈探索,以进取之姿勇攀数学建模之峰,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不久前,我校学生团队从五万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为学校在此项竞赛的战绩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树立信念  笃志前行

“一等奖是竞赛的结果,坚持是团队的成功密钥。”初次参赛就摘得桂冠的电子信息工程204班冯长乐、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201班刁永杰和电子信息工程204班罗坤难掩喜悦的心情。这支“首次亮相”的小队自组队以来,三人就抱着势必走到最后的信念,从未轻言放弃。“如果没有坚持的信念,我们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刁永杰说道,“比赛最重要的就是你有什么问题要和队友及时沟通,这样才能实打实发挥出‘1+1+1>3’的力量。”

“取得好成绩是同学们努力过后的水到渠成。”指导老师、理学院陆海华副教授评价道。他一直认为这支队伍具有获奖的能力,“三个都是我教过的学生,他们的技术能力是过硬的,同时他们对于数学建模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期望队员们能将此次在竞赛中学到的课外知识继续钻研下去,利用建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计算的精度,提升心智成熟度。

作为全国参赛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由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挑战性,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去年获得全国二等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班胡晨、蒋修齐、王建祥今年顶住压力继续向上冲击,顺利获得全国一等奖。他们三位是同班同学,在大一时不约而同地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的报名,成为了这两年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时间紧,任务重,完美合作是关键,高效参赛是法宝。”胡晨和蒋修齐的抽象思维和寻找内在规律的能力较强,二人搭档负责建立数学模型和论文写作;王建祥对编程语言的掌控度高,负责程序编写计算,他们之间分工十分默契。

连续两年获得优异成绩,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大一下学期,胡晨团队决定参赛后,他们找到了任课老师、理学院孙林林副教授。一向看中学生主动性的孙林林欣然同意接受了团队的邀请。这个“双向选择”一下就是两年的合作。“他们分别掌握建模、写作、编程的能力,又愿意花时间训练,我很乐意指导他们积极参加比赛。”孙林林在备赛期间重点指导了他们数学模型呈现的描述方式和论文写作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弥补了他们撰写论文经验的不足。

团结奋战  科学分工

夜幕深深,实验室仍灯火通明。不知不觉,挂钟的时针已指向凌晨一点,冯长乐团队仍奋斗在数据计算的第一线。为期三天的数学建模竞赛,是一场脑力与体力的考验。第一天下午六点赛题公布,冯长乐根据团队专业偏向,迅速决定选择与物理相关的A题《波浪能最大输出功率设计》。

参加竞赛就是面对未知,所有材料都需要重新搜索文献,相当于是个现学的过程。初次参赛的成员们难免会对难度较深的题目产生一定畏惧,“由于题目设定是在海洋中,这就和在陆地上不一样。物体还受到惯性力、浮力等力的影响,所以考虑的运动模型就要更难一些。”冯长乐说道,“但我们整个队伍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找到了很多解题思路。”

在进行平均输出功率计算的时候,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平均功率,冯长乐小组的解决方案就是考虑它前40个周期的平均功率,然后采用变步长枚举法,搜索一个最佳的参数。在进行角度计算时,冯长乐团队遇到了比赛的最大难关。“当时耗了将近一个晚上,但是我们咬牙坚持下来了。”刁永杰回忆道,他们想到改变单变量控制其他变量不变,观察其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才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选择正确的解决渠道,维持昂扬的斗志乘胜追击,团队在比赛第二天就一鼓作气解出了所有题目。

第二次参赛的胡晨、蒋修齐、王建祥三人相较于去年,题目解答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今年大家数学建模的水平都有一定提升,队友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晰,所以我编程的思路也很清晰。”王建祥感叹道。在为期三天的比赛中,团队成员在前期主要是在准备关于建模和论文撰写的一些材料,然后开始逐步求解解题思路。

团队选择的题目是计算海面发电装置运动产生电能的效益最高值。“每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都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我们在网上找到很多优秀的论文并从中获得灵感。”胡晨总结道,物体受力平衡方程的建立和后续的求解对他们来说比较难,在后续求解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路是首先将二阶常微分方程组降成一阶微分方程组,随后基于欧拉法推导了数值求解格式,离最终结果又近了一步。

荣誉的背后是参赛队员们几近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虽然身体上心理上非常疲惫,但熬过三天比赛,有一个好结果就值得了。”蒋修齐认为,“我们并没有因为二次参赛而懈怠,而是坚持在建模的世界里探索开拓,顶着压力负重前行。”

化繁为简  潜心备赛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前期备赛挥洒的汗水。“学校给我们专门提供了备赛教室,老师们开设的课程也很完备。”提及受到的指导,冯长乐满怀感激。自今年3月开始准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校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为参赛学生提供最优的指导。

“暑假集中培训,三天一个周期做一套真题,再单独找老师点评修改。”冯长乐和团队同学保持着规律的做题周期,沉稳备赛。一条条代码、一篇篇论文,不仅考验思维的广度,更磨砺了心智。“我们很享受备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暑假炎热的天气对于每天宿舍、教室两点一线跑的冯长乐团队是个不小的挑战。陆海华老师考虑到这个因素,为他们寻找有空调的教室,给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备赛周期很长,困难也多,有想过放弃。”但团队三人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相互理解,迎难而上,笃行不怠。有同伴作陪,长期训练的路也变成勉励共进的过程。从论文的画图到排版,他们一一攻破,培养了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编程程序能力得到提升,为之后未知的赛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疫情的影响,孙林林老师的暑期指导采用腾讯会议的形式,使得与学生交流不那么困难。“最初对数学建模毫无头绪,是孙老师带着我们一步步摸索。”负责编程的王建祥表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和自己的摸索下,逐渐进入数学建模的领域。从七月份开始,团队参加了各类讲座。“我们见识到了各种的题型,了解了整个建模的过程和各种模型、题型,见识到了很多优秀的论文。”他们早出晚归,勤恳练习。不断地做题让他们对数学建模的掌握程度越来越高,三人的配合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备赛期间的工作量是非常大,蒋修齐表示从题目入手、计算,再到整篇论文的撰写,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胡晨认为比赛最终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心态必不可少。备赛期间第一次无法轻易搜索到数据的情况,团队成员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保持攻克艰难的信念继续寻找前人相关研究的论文,最终成功找到线索解决了这一题。“备赛过程也让我感受到团队的意义。”配合默契,明确分工,每个队员都充分发挥最大作用,拧成一股绳般团结在一起,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比赛。

“眼下的成绩不是梦想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两支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通大学子笃行求实的担当。“面对未知的挑战,作为通大学子应该敢于做先锋,不做过客,不当看客,踊跃参与到各项创新创业赛事中来。”他们表示将勇攀数学建模之峰,以进取之姿展现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校报学生记者  黄恬芯 丁志梅 王睿杰)

我校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奖师生团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