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常用栏目  新闻动态
南通大学首次科技与产业工作大会隆重闭幕
发布时间:2006-12-14 00:00:00 阅读次数:414 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南通大学第一次科技与产业工作大会,在顺利完成会议的各项议程之后,1213日下午在文峰校区多功能厅闭幕。

我校第一次科技与产业工作大会是128日下午开幕的,开幕式由包志华副校长主持。陆少林副校长宣读了关于表彰2004年至2006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决定和关于首批六个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立项的决定,与会领导共同为丁斐等43位获得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的同志颁发证书,为我校江海文化研究中心、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六个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授牌。

顾晓松校长作了《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努力实现科技与产业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的主报告。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一、科技与产业工作回顾。顾校长在报告中回顾了我校科技与产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各种规章制度趋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架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项目渠道进一步拓宽,成果质量明显提升;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的能力逐步提高;科协工作成绩显著,学术氛围活跃。他在报告中列举了科技与产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仍需加强,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技活动的组织程度有待提高。二、充分认识实现科技与产业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顾校长主要从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要求、南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南通大学发展的自身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三、“十一五”时期科技与产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与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题,以提升知识原创能力、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队伍为关键,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努力实现科技与产业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全校主持国家级、省部课题150项左右,年度在研经费达到6000万元以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文社科研究和科技成果,出版学术专著5080部,年发表被SCIEI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80100篇;国家发明专利2030项;力争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30项左右,获得国家级奖12项;新建校级科技创新基地34个,创建省重点实验室24个,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23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主要任务1、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构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2、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3、造就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4、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智力资源。四、“十一五”时期科技与产业工作的保障措施。(一)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二)切实加强科技与产业工作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三)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四)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南通市副市长吴晓春到会并讲话,对我校科技与产业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吴晓春介绍了当前南通市当前的经济形势、产业情况、科技情况、科技政策,希望我校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学校和地方的产学研合作,努力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力军。

126日,我校第一次科技与产业工作大会开幕式之前举行了专家报告会,市科技局长徐守铭、江苏神通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新、崇川区科技局长姜林、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华平做了专题报告。129日,大会分11个代表团讨论顾校长报告、专家报告和有关领导的讲话,学习了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学校有关科技工作管理文件。

1211日,党委书记王德明、校长顾晓松率领大会代表赴崇川、港闸两区考察,并与港闸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1213日,大会举行闭幕式,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丁锦宏、理学院院长朱月萍、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徐晨、医学院党委书记韩新华、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沈风雷、科技处副处长万久富分别做了交流发言。

包志华副校长从大会评价、大会精神的把握、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近期几项工作等四个方面做了大会小结。

王德明书记在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认清形势,把思想统一到跨越式发展的理念上来。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们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两年我们的科技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人家也在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的科研水平还存在着“四个不相适应”,即与党和国家对大学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综合性大学的地位不相适应,与地方对我们所要求的支撑力不相适应,与我校发展定位不相适应。还应该看到,在以往多年蓄势的基础上,我校这两年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为我们下一步这方面的工作增添了发展优势,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动力。二、真抓实干,用“十六字方针”统揽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在科技和产业工作中自觉地贯彻好这十六字方针。三、齐抓共管,努力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服务保证体系。一个是体制保证。总的来说,就是要推进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符合现代大学科技管理体制,这是我们的切入点。一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二是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推进学科交叉。三是学校将继续坚持科技队伍建设的总体方向,深化和完善师资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根据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扶持、增强科研团队建设。一个是氛围保证。我们的校训是“祈通中西,力求精进”,这就是一种大学文化。这个文化的底蕴是“祈通中西”,其核心则体现在一个“精”字上。我们的科技与产业工作要在一个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中进行,要在“精”字上下功夫。要渗透文化建设理念,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要把创新理念渗透到本科教学、研究生学习培养等各个层面中去,引导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可以用学术沙龙、“企业家入校园”以及“科技顾问进企业”等形式来营造一种科技工作文化氛围。一个是组织保证。各级管理部门要明确自己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职责,并切实行动起来。科技与产业工作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科技管理工作机制,改进管理方式。组织、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都应该围绕科技与产业工作的总任务进行全面规划和迅速落实;各学院和科研单位要根据学校的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本单位的目标、任务,制定切实目标,抓好落实。

王书记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改革、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供了时代指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技与产业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我校上下一定要居安思危,要有一种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满足现状、松劲懈怠,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定位,拿出更大的干劲,付出更大的努力,迈出更大的步伐,为把我校科技和产业等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圆满完成学校“十一五”事业规划而不懈努力奋斗。

大会闭幕式由周建忠副校长主持。(校报记者)

 

    打印本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