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 School Dynamics

  •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涯的重要一课。9月8日—16日,学生工作部先后为2025级本科生举办六场入学教育讲座,为新生构建起全方位入学成长导航体系,助力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讲座围绕军训动员、安全教育、支教故事、心理健康、网络素养与生涯规划等六大主题展开。党委人民武装部人武工作科副科长张青国以“老兵”身份开讲,通过分享训练场汗水、紧急集合紧张感、战友互助温暖等真实军旅故事,讲解军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阐释“军训不是苦役,而是意志淬炼与品格塑造”的深刻内涵。保卫处副处长陆建锋结合二十余年安保经验,以校园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详细拆解实验室灭火器正确使用步骤、宿舍防盗“三关一锁”技巧、校外出行应急避险方法,将
    2025-09-17
  • 9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研中心成立。校党委书记杨宇民,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长陶锋出席成立仪式。杨宇民对形势与政策课教研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肯定了教研中心在发挥学校思政育人合力,协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认清时代大势、把握国情党情、理解方针政策、明确自身责任的重要渠道。组建成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中心,有效解决了当前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难题堵点,是对我校思政育人体系的一次积极探索,对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各部门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质量是思政课的生命线,不断探索新方法新形式,努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
    2025-09-16
  • 9月11日—14日,来自全球42个国家的国际学生齐聚通大校园,开启在华求学新征程。校党委副书记王卫东在报到现场看望国际新生及其家长,慰问迎新工作人员和国际学生志愿者。王卫东详细询问了报到流程、新生国籍,以及初到南通的感受,对通大环境的适应情况。他勉励大家珍惜求学时光,不仅要在学业上追求卓越,也要尽快融入通大校园,熟悉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要注重培养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态度和技能,努力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为做好国际学生迎新工作,国际教育学院提前谋划、优化流程、精心部署、研讨预案、明确职责,做好线上预约、现场报到、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安排。提前多
    2025-09-16
  • 9月15日下午,我校召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陶锋主持会议并讲话。陶锋就学校网络思政工作做部署安排,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报了近期涉校网络舆情及处置情况。就深入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管理及教育引导,陶锋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严抓落实,主动担当作为,压实工作责任,切实增强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是聚焦重点工作,加强协同合作。网络思政中心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力加强队伍建设。要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大局,在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入学等关键时间节点,
    2025-09-16
  • 9月13日—14日,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南通考区)在我校顺利举行。江苏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张明强,南通市政府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杨广学一行到校巡考,详细了解考务组织、考场秩序及应急保障等工作。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施佺陪同巡考。3600余名考生在我校参加考试。张明强强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选拔法律专业人才的重要关口,关乎法治队伍建设质量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他充分肯定了我校考点的组织工作,指出考点秩序井然、服务保障细致,体现了承办单位的高度责任感和精湛的技术保障能力。杨广学表示,南通市高度重视法治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此次考试的组织实施有效提升
    2025-09-15
  • 为统筹推进我校智慧治理与数字人文重点实验室建设,9月12日下午,我校召开实验室建设推进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俊杰主持会议并讲话。陆俊杰指出,智慧治理与数字人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我校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举措。他强调,实验室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层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配合与共同努力。他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迎难而上,提速竞跑。实验室建设进程会面临技术攻坚、资源整合等诸多困难,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积极实践探索,产出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力争早日进入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行列。二是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实验室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在经费投入、场地
    2025-09-15
  • 又是一年秋韵初染。九月的通大,一群新生从不同的经纬跨越山河湖海赶来,拖着行李箱、背着梦想,相聚在通大这所百年学府。他们中有人携着馕香与乡愁,有人把家人的经历当成理想,有人手握专利追梦……他们以通大为舟,立志在这里乘风破浪。他们的故事,随着开学典礼的举行,正轻轻翻开扉页。从此,山海同赴,梦想启航。以乡情为根,花开通大行李箱碾过祈通大道的轻响,藏着无数跨越山海的故事。天南海北的新生们,带着故乡的印记和对未来的期许,将难以割舍的牵挂与热爱一一铺陈在通大这片崭新的图谱中。从新疆霍尔果斯市远程而来的王玥同学,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与家乡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江苏有着和新疆一样毒辣但体感更胜一筹的夏日午后,还有潮
  • “老师讲得特别清楚,我终于弄懂这个公式了!谢谢江苏的哥哥姐姐!”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开展的“七彩假期”线下支教活动中,一位维吾尔族学生在课后说道。暑假期间,这支由12个民族、15个专业学子组成的团中央全国重点团队,跨越新疆、青海、贵州、云南等8省13市,以“理论+科技+教育+文化”为笔,在边疆村寨、牧区草原、社区课堂、非遗工坊深情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新篇章。今年暑假,校团委紧密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通过成立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院两级指导机制、细化全流程管理规范等机制保障,精心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3万
  • “为了不当亡国奴,我16岁就参了军!为了抗战胜利,我愿意牺牲小我。”97岁抗战老兵刘学坚的真情流露,打动了参加老兵寻访活动的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戎光汇星火”社会实践团队的每一位同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戎光汇星火”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参与由南通市委老干部局和南通市委党史办、南通日报社联合开展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老兵寻访活动,深入挖掘宣传抗战老兵的感人事迹。专业积淀:用规范与温情传递敬意与文献记载、文物展示等传统历史传播方式不同,口述史从个体视角去解读历史,通过个体讲述让宏大的时代叙事展现出生动且具象的细节。而在战争年代,一粒尘沙就是落在人们身上
  •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已成为重塑交通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交通还存在哪些瓶颈?未来智慧交通又将如何演进?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慧车联网移动通信科研团队系统梳理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发展脉络与工程实践,并针对跨域协同感知、实时车路通信状态同步、边缘计算与云端算力协同、仿真验证与现实应用迁移、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化等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瓶颈,提出了场景驱动的验证框架与可扩展的数字孪生平台,为未来智慧交通技术演进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国际通信领域权威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
  • 5月18日,我校美术馆内人潮涌动,2025“炫·青春”毕业展演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这场以“向上而生”为主题的展演,不仅集中呈现了我校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千余件毕业作品,更以学术论坛、系列画展、非遗展示、艺术市集、智能交互艺术展等多个版块的113场主题活动,构建起一个全域联动、全时在线的立体艺术生态圈。作为艺术学院深耕九载的文化品牌,“炫·青春”毕业展演如同一簇永不熄灭的艺术火种,在南通大学的沃土上生根、抽枝、绽放,以青春之名,串联起美育传承的匠心之路、服务地方的实践之志和对话世界的开放之姿。以美育人 构建多维美育生态2017年初夏,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首届“炫·青春”艺术展演
  • “虽然我是寨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但我从来没有后悔选择回到家乡。”在自己的故事被《人民日报》报道后,周金菊向一直保持联系的刘逸巍老师分享道,“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青年人,我会继续扎根基层,和乡亲们共同奋斗,见证着家乡越来越美好!”6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专栏,专题报道了我校政教师范专业2018届毕业生周金菊扎根西部基层,带领乡亲振兴乡村的奋斗故事。周金菊毕业后,以“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身份回到家乡,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流长苗族乡从事扶贫开发和农村电商服务工作。大学生基层服务志愿者考核连续两年获第一名,荣获家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七年来,

科研聚焦 / Research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