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髓损伤、四肢瘫痪了十年多,通过“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再经过康复训练,能神奇地完成抓握木块、圆球等动作,甚至还能徒手抓起葡萄送入口中……9月25日上午,在附属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研究型病房,神经疾病中心康复团队正在对患者顾先生进行功能评估,他是南通市首例、全省第二例接受“植入式脑部采集刺激系统”手术的患者。经过50余天的康复训练,他的康复成效令人振奋。
技术革新:脑机接口的“南通样本”
从科幻到现实,脑机接口技术正以惊人速度突破边界。这项通过直接读取大脑神经信号,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交互的前沿技术,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6月11日,附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面向全国公开发布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招募公告。消息一经发布,短短几天内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患者的咨询与申请。顾先生的家人看到招募信息后,第一时间为他报名。经过严格筛选,他成功入组。“筛选标准非常严格,我们会全面评估患者。”附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康复团队负责人刘苏教授介绍道。
2014年2月,一场车祸导致顾先生颈髓损伤、四肢瘫痪,无法自行坐起、站立,生活难以自理。2025年7月2日,他在附属医院成功接受了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脑机接口手术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类型。“此次采用半侵入式方案,手术过程如同在鸡蛋壳(头骨)与蛋膜(硬脑膜)间精准操作,将电极置于硬脑膜外,不会触及蛋黄(大脑),既保证了较高的信号采集质量,又避免了侵入式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及慢性炎症风险。”附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神经外科主任沈剑虹教授形象地比喻道。
术前,先通过磁共振等检查确定手部功能皮层区位置,术中利用三维重建,在机器人引导下,打开颅骨并将电极精准放置于手区皮层表面硬脑膜上,经电生理检测确认后固定电极,同时于皮下植入采集刺激系统。术后28天,设备顺利开机。当患者“意念”驱动手指伸展或抓握时,系统即可控制气动手套完成相应动作,带动瘫痪手指实现功能重建。
协作赋能:多学科融合的“神经枢纽”
附属医院能在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中取得亮眼成果,离不开神经疾病中心的高水平平台建设。神经疾病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该中心以神经系统疾病为核心,整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神经重症、神经康复五大临床专科,采用以神经系统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多学科、团队化、一站式、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全面、便捷、个性化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服务。
此次手术的顺利推进,是神经疾病中心多学科专家协作的成效。神经康复团队负责患者前期筛选与术后康复,神经外科团队专注核心植入手术,多科融合为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极大便利。“脑机接口技术也是高水平医院建设重点支持的技术,医院不遗余力大力支持,2025年支出数百万元用于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神经介入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聚力打造‘国内一流、省内最优’的技术发展新高地。”附属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赵建美表示。
就在顾先生成功手术后不久,7月21日,来自浙江的51岁潘女士也在附属医院接受了同类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并于8月20日成功开机,目前正在康复训练中。
揭牌运行:脑机融合的“定制病房”
8月31日,附属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研究型病房”正式揭牌启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高校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晓松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委毛颖教授,校党委书记杨宇民教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施炜教授共同为病房揭牌。该病房重点聚焦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三大方向,整合无创和植入式脑机接口、DBS神经调控、SCS(脊髓电刺激)神经调控、VNS(迷走神经电刺激)等前沿技术,打造一体化的脑机接口技术平台,推动多种疑难重症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标志着医院神经疾病治疗在全省率先迈入“脑机融合”新阶段。
“脑机接口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领域,为身陷困境的患者打开了一扇窗,照进了希望的光,让他们拥有改变人生轨迹的可能。通大附院率先参与其中,肩负着推动技术落地、助力其惠及更多患者的责任。”施炜教授表示,“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我们期待将更多突破性技术临床转化应用到患者身上,让先进技术真正服务患者、造福患者。”
脑机接口技术的成功开展,也是我校“健康南通行动”的有力举措,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名城名校”双向赋能发展新局面。
(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