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常用栏目  专题报道
青春接力 梦想起航
发布时间:2016-10-27 00:00:00 阅读次数:669 来源单位:团委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2016南通大学“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暨“南通大学好青年”颁奖礼活动于10月24日在主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10名“2016南通大学好青年”以及12名“2016南通大学好青年”提名奖的青年代表在会上获得表彰。“南通大学好青年”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身上又彰显出哪些可贵的品质呢?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探“南通大学好青年”代表们背后的故事。

吴倩:梅花香自苦寒来

五年前的吴倩似乎和“学霸”两个字扯不上太大关系,高考失利的她不得不选择复读,去弥补自己在前三年落下的课程。但在五年后的今天,来自通大教育科学学院学前师范专业的她作为通大好青年代表,已然成为了“学在通大”的最佳典范之一,用“学霸”式的成就编织青春的花环。

吴倩把学习上的成绩都归结于自己从整体到部分的整体化学习模式,“我们要对大学四年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以使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也不忘通过进行学生工作转移压力,并通过自己的摸索,养成了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在专业学习上一直稳居专业前列。

“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不过就是陪孩子们一起打打闹闹……”吴倩笑着说道,但学前教育专业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得那样简单。除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外,还有舞蹈、声乐、手工等技能培训,这让没有任何基础的吴倩感到十分困难,“记得学习手型兰花指时,被吐槽像重庆泡脚凤爪,学习新疆舞移颈,也就是动脖子时,被说成是鸭子嘎嘎叫,说我跳的舞段还比不上广场舞大妈。”但她不服输的“洪荒之力”并不允许放弃,于是她开始进行晨练,压腿下腰,看着视频反复练习,和同学成立学习小组,练到腿脚发麻汗流浃背。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倩组织班级排练的舞蹈不仅被大家认可,还被邀请参加学院学校的各种晚会,甚至参演了南通市濠滨夏夜晚会。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要取得好成绩着实不易。大一班长、大二文艺部部长、大三团委副书记和菁英班,经过前三年理论、技能的积淀,大四的吴倩已经准备好进入“实践阶段”了。“每个目标都是一个终点,又都是一个起点,达到目标之后,不要忘记启程,忘记赶路。”她对未来充满期待。


孔姗:以青春点燃工作的热情

即使站在“南通大学好青年”的颁奖台上,孔姗依旧认为:“我只是一直很认真很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但正是在这一件件“分内事”中,她用自己的热爱、信念点燃工作热情,担起岗位赋予的责任和同学给予的信任。

三年前,面对各个学生组织应接不暇的招新宣传,孔姗毅然选择当时刚成立的新媒体工作室。“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要有做第一人的勇气。”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很快,她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新媒体工作室人手不多,她和另一位女生曾各自举着一顶重20斤的帐篷从二食堂三楼运送到一食堂摊点处,拿不动就一路走走停停地挪过去。但她完全没有觉得辛苦,反而很享受与伙伴们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去付出到极致的过程。

在南通大学共青团官方微信平台运营的前期,微信作为一个刚刚推广的平台,常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构思文案,创新形式。她和其他三个小伙伴经常带着电脑到办公室,从晚上6点一直工作到11点半才能把微信推出去,虽然很累,但是阅读量却不容乐观。经过反复总结思考,她与伙伴们在2014年国家公祭日当天凌晨五点举办“我为祖国举旗”的活动,并第一时间推送。100、500、1000……阅读量在不停上涨,中国江苏网、新华报业网以及今日头条等媒体也纷纷转载。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创新与努力中,她与小伙伴一起才走到现在。

“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孔姗强调,既然自己选择的道路辉煌而又有意义,那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


刘鹏程:以志愿回馈社会的“陶学子”

刘鹏程一直对自己的另一个称呼——“陶学子”引以为豪。出生于小山村的他家庭贫困,尽管最后如愿考上大学,但家乡基础教育的落后还是深深刺痛着他的心。从那时起,他便一直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回到母校去帮助师弟师妹们,回报母校。

2015年暑假,得益于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资助,刘鹏程如愿带领伯藜学社其他七名支教队员回到家乡的母校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骄阳似火,室外温度达到40摄氏度,一堂课讲下来,汗流浃背,衣服都沾了一层盐渍。但令他感动又心疼的是,坐在第一排的学生拿着自己用废纸折叠的纸扇子为志愿者们扇风,而他们自己却满头大汗。于是,刘鹏程一行人当晚就从生活费里挤出装吊扇的钱,第二天就给上课的教室装上吊扇。“没有什么比那里的孩子还重要!”铿锵有力的话语令人动容。

2016年暑假,刘鹏程又一次踏上了回老家支教的征程。相比去年,他的准备更加充分。制定详细支教计划,联系复旦大学支教夏令营团队等合作团队,他甚至邀请了南非友人担任支教的英语老师,为孩子们教授从未接触过的英语。“无私奉献援教育,立己达人传真情”这是校长送给刘鹏程团队的锦旗,这也正是千千万万个刘鹏程样的“陶学子”们的使命。

“老师,我以后也要上大学,也要去支教。”这是支教过程中的一个孩子对刘鹏程所说的一句话。支教虽然结束了,但志愿奉献的精神必然会被这位“南通大学好青年”所传承下去,跟随着他志愿的脚步越走越远。


刘益飞:终身学习练就“火眼金睛”

“刘益飞在辛苦中成长,磨砺中成熟,他主动承担了科室大量的工作任务。用专业知识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章建国主任在院报专栏里这样评价刘益飞。

作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选拔培养资助获得者,“俊才计划”的培养对象,附院病理科副主任刘益飞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8篇,科研成果丰硕。但他始终强调勤学成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近几年病理专业发展得很快,到现在已是DNA,RNA水平的分子诊断4.0时代,病理诊断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所以我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尽管医院平日里的工作已十分繁忙,但一般每个月,刘益飞都会至少安排两个周末,到各地去参加学术交流或学习班。平时,他也会通过微信讨论群,与全国各地的病理医生就不同类型的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医院内部,他也经常和外科、肿瘤化疗及放疗科,还有内科、影像科等组成多学科诊疗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优个性化治疗方案。所谓“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也正是刘益飞学习、进步的过程。

正如刘主任所说:“每个结局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学习也并不会因为学业的结束而走向终止,大学生要明确终生学习的目标,更好地为回馈社会打下基础。

(郑袁涛)


    打印本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