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常用栏目  专题报道
十一年薪火相递硕果盈香
发布时间:2017-02-28 00:00:00 阅读次数:646 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2015年江苏省青年公益项目大赛一等奖,2016年江苏省青年公益项目大赛公益创新类全省第四,2016年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以“关爱流动花朵,情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宗旨,针对流动花朵学业落后、难以融入新环境等问题开展学业辅导和素质拓展。十一年来服务了上万个外来务工家庭,受益孩子约2万人次。我校文学院“爱心家教”校外辅导站逐渐被人所熟知。

11=1+1

11年=一个团队+一个群体。11年=一种信念+一份执着。

2001年,本着回馈社会、服务地方、投身公益的理念,文学院与钟秀街道创建了“双基地”人才培养工程。2006年,“爱心家教”校外辅导站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城北村社区创办,并于2008年实现了街道的全覆盖。

“我们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只要最后,能帮到他们就好。”“爱心家教”校外辅导站志愿者、汉语国际141班的陈柏谕这样说道。

2006年,正读小学三年级的龙琪在街道的推荐下,成为了爱心家教第一批受助学生之一。“第一天是上《三字经》的诵读课,因为不认识其他的人,我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后来志愿者姐姐主动走过来跟我聊天。”回忆起刚进辅导站的情景,他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去年暑假,刚被天津医科大学录取的龙琪主动找到钟秀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冯吉仁,希望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做辅导站的志愿者,尽自己的一份力,“从前我是受助者,现在我是助人者。我在辅导站三年,我要用今后的每一个三年去回报辅导站。”

“一晃十一年过去了,辅导站的受助学生走了一批又迎来新的一批,志愿者们走了一群人又迎来了更多的一群人,能看到他们一天天在成长变得更加优秀,我就觉得这么多年对志愿服务的坚持,都值了!”冯吉仁脸上洋溢着骄傲。“我们社区干部不是专职搞教育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能来帮助辅导外来工子女,很好的提升了我们社区社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爱心家教”在十一年间受到了中央电视台采访,并将其作为南通市凡人善举的典型向全社会推广;中央十套《人与社会》栏目将其作为感动城市的正能量宣传;《人民日报》、中央文明办、国家关工委、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这项目进行了采访报道。

“十一年的爱心路,我们磕磕绊绊,但看到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乐观、开朗,我就觉得充满了希望。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新市民子女受到惠顾。”校外辅导站规模逐渐扩大,志愿者队伍也逐年增多,每当看到志愿者们青春洋溢的笑容,文学院团委副书记、爱心家教项目负责人王艳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巧设课堂 手工激趣

“跟着姐姐一起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孩子们盯着黑板,一板一眼地朗诵着古诗,声音清脆而响亮。这是“爱心家教”的志愿者们给孩子们上阅读课的情景。“他们可喜欢上这些课了!”汉语国际141班的任嘉春刚上完课,开心地说道。这些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课程,都是志愿者们和辅导老师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这些孩子的基础还是相对薄弱的,传统的‘作业辅导’模式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段时间我们都很迷茫,明明大家都在尽心地辅导孩子们的作业,孩子们却经常开小差,甚至有些孩子还找理由不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王艳和志愿者学生们针对家教课程进行讨论,决定依托文学院自身特色,让志愿者们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融入到“爱心家教”的教学之中。将“爱心家教”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孩子们开设了作文、阅读、手语等一系列人文与动手结合课程。“‘爱心家教’的志愿者很多都是师范生,我相信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小老师’。”王艳对志愿者们充满了信心。

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小老师”,汉语国际141班的王苑伊特地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录课上孩子们没有听懂的难点和自己对于课堂的思考、想法。“那时候我们专业刚刚开设了剪纸课,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开一门手工课,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获得了辅导老师王艳和其他志愿者们的认可,手工课一开设便成了孩子们最欢迎的课程。每节手工课,孩子们先跟着志愿者学习手工制作的流程,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奇思妙想。经过一个多学期,孩子们制作的七彩沙瓶、剪纸画、彩绘石头不知不觉已经将近100个。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手工作业,饱含着孩子们的无限智慧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看着一张张彩纸、一块块石头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充满创意的手工,一切都值了!”这些手工制作成了孩子们和志愿者最美好的回忆。

孙煜轩是南通市实验小学四(6)班的学生,他的父母正是因为被“爱心家教”辅导站的特色课程吸引,将儿子送到这里上课学习。坚持上课一个学期,孙煜轩的妈妈孙琳君发现儿子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甚至连爱咬手指的习惯都改掉了。“辅导站的这些课程真的很棒,尤其是手工课。前几天我过生日,儿子根据手工课上教的东西,做了一个沙瓶送给我,这是我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

薪火相承 心手相牵

孩子们的笑容和肯定是“爱心家教”辅导站的血液,而维持着血液流动的则是辅导站的志愿者们饱满的热情

虽然这些孩子都是随父母从外地来到南通读书,但在“爱心助教”校外辅导站,他们感受到的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家一般的温暖。这些“流动花朵”的守护者们说:“看到他们脸上天真幸福的笑容也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志愿者的招募是面向全校的,每年都有七、八十位同学报名。经过统一培训、上岗实验、合格留任、不合格继续培训等一系列完善的培训体系,最终会录用35名正式志愿者。“我们最看重的是责任心和专业素养。”“爱心家教”学生负责人、广电142班的管琦说道。

早上六点钟起床,六点半从学校出发,乘坐41路公交车,到达钟秀街道城北社区,中午十二点钟回到学校。这些,构成了志愿者们为期一个月甚至长达一年时间的周末或寒暑期的实践生活。从学校到社区,足足有五十分钟的车程。夏天天气很热,即便从来不晕车的人,来回坐那么长时间的公交也会感到不舒服。回忆起参加实践的种种,汉语国际141班的王苑伊感慨万千,神情里却始终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在南通市实验中学初二(4)班的龙春红的印象里,教她功课的大哥哥大姐姐人都很好。他们会在她中暑的时候像爸爸妈妈一样照顾她,还会在吃饭的时候把蛋糕自己的蛋糕分给她。刚开始去辅导站的时候,因为对那里的环境很陌生,也没有熟悉的小伙伴,她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里闷闷不乐。然而每当这个时候,志愿者哥哥姐姐就会来到教室带她一起出去玩。慢慢的,她对那里的一切熟悉了,她开始喜欢去辅导站学习了。

龙春红出生在贵州榕江,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南通有五年的时间了。龙春红骄傲地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回到老家的山区做支教工作,成为像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有爱心的人。

“我跟孩子的妈妈文化水平都不高。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好好培养女儿,看着她成才,这些志愿者们给了我们希望。”龙春红的爸爸龙安学这样说道。

“‘流动花朵’们的学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也都有了明显改善。”冯吉仁说,十一年来,上万流动之花在“爱心家教”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些已经升入初中的小孩,都还想继续来辅导站上课。”

11年,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的加入和离开。文学院师生秉承“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将在志愿家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点点星光,微弱却闪耀着,传向四方;志愿服务,朴素却温暖着,每一朵花。

(校报学生记者 朱袁琪 崔春琴 郭阳琛)


    打印本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