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常用栏目  专题报道
师者风范(八)
发布时间:2017-05-08 00:00:00 阅读次数:726 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不好意思啊,我下午三点要参加一个会,还要赶回去处理学生的事情,我们只能简单地聊一下了。”初见刘时方老师,是在主校区的杏林学院心理辅导咨询室,刚从钟秀校区匆匆赶来的他一落座,就很干脆地直奔主题。

“辅导员是我一辈子的职业,我始终坚守在一线”。谈起对自己的定位,现任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的刘时方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名辅导员。从1992年8月就开始在辅导员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他,即将迎来担任辅导员的第7000天。

让热爱成为前行的动力

2013年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江苏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2014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刘时方的工作简历中,一个个极有分量的奖项填满了他的辅导员人生。问起获奖感受,他却摆摆手:“这些都是老黄历啦,我做辅导员不是为了这些奖,纯粹是因为热爱。”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刘时方,天性使然,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27年前,钱学森一篇名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论文,让刘时方对思想政治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当时处于大二升大三阶段的刘时方,听闻学校里有转专业的政策,立即报名,通过层层选拔从机械专业正式转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转专业后的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底子薄,没有专业基础,而且四年的课程必须压缩成两年完成……一个个拦路虎摆在刘时方的面前。业精于勤,困难虽多,就用勤奋来弥补,刘时方开始了刻苦的学习,“说起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我在南京四年,平常的活动区域就是在学校,直到毕业的前一个月,我才买了个旅游月票,把这座城转了一下。”

拥有机械和思政的双重专业背景,带着对辅导员岗位执着的热爱,1992年8月,刘时方迈出了他辅导员生涯的第一步,成为南通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一名干事。从南通工学院到南通大学,从机械工程系到建筑工程学院再到如今的杏林学院,25年来,刘时方一直坚守在他热爱的辅导员的岗位上。

言传身教,自身站得高才能帮助学生看得远,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所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此,刘时方总是挤出时间充实自我,空闲时间翻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刘时方经常笑称自己是一个“书虫”,在他的书单中,基本都是教育学、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相关书籍。“现在入校的学生都是95后了,我们这些老辅导员也应该跟上他们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学学新知识,才能应对新情况嘛!”通过书籍,刘时方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也为教育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他还开设了“我要学建筑”博客,充分运用自己以前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用脚步丈量校区的距离

25年的工作经历,刘时方从一个青涩的青年历练成一位成熟的副书记,如今重任等身的他,无论是早年在南通工学院,还是到后来的三校合并,再到新建的启东校区,都一直在为自己挚爱的辅导员事业奔忙着。通大的每一个角落,他走过;通大的一草一木,他熟悉。

杏林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校区分散,分散的校区如何管理?刘时方自有他的秘诀,那就是“跑得勤”。“启东校区比较远,我都是固定周一周二过去,其他校区只要得空,都会去转一转。”

最西边的启秀校区到最东边的启东校区,94.8千米的距离,从热闹的市区到寂静的海边,每一周,刘时方总能如期赴约。值班、查晨读、查晚自修、查宿,在忙碌中,他的一周就是这样开始的,也是这样结束的。

说起奔波的辛劳,刘时方摆摆手,“谈不上什么辛劳,跑医院、跑工厂、跑校区,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早年在建筑工程学院任职时,刘时方接触较多的是工科的学生,而到了杏林学院,学生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理、工、医全都有,而这些专业刘时方并不熟悉。穷则思变,刘时方开始着手调研每一个专业,熟悉学生的特性。一次次往返与学生实习单位与校区间,一次次与专业课老师促膝交流,这项工作他扎扎实实做了半年,终于把这四十多个专业的学生全摸清了。

“刘书记的工作成效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腿跑出来,用双手做出来的!”说起自己的领导,医学部的许静静总是一脸崇拜。

2015年2月,许静静负责的班级到肿瘤医院去见习,由于肿瘤医院第一年接受学生实习,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学生个个怨声载道,反映很不好。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刘时方立即赶至肿瘤医院现场查看问题,与医院反反复复沟通了好几遍,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我们刘书记有个技能,经常能在嘈杂的地方倒头就睡。”许静静告诉记者,那晚,乘公交车从肿瘤医院回校的路上,开始两个人还有说有笑沟通工作心得,稍微停歇了片刻,刘时方忽然“安静了”,转头一看,原来他靠着座椅,已经睡着了。“当时是深秋,晚上特别冷,他真的是太累了。”

用行动服务学生的成长

一个人的时间是固定的,相较于全身心投身思政教育的刘时方,陪伴家人的时间必然很少。刘时方的儿子今年高二,刚参加完小高考,如今已经投入备战高考的紧张复习中,“孩子的学习我基本不管,都是他妈妈在操心。”刘时方无奈地笑道,自己教育了千千万万名学子,却在儿子的教育中失位了。

谈起学生工作的心得,刘时方说:“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关键就是怎样把他的潜力激发出来。”为此,刘时方下了不少功夫,他认为发掘学生潜能主要有两点,一是打好学习的基础;二是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兴趣点,从而确定努力方向。

刘时方深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优势。为了帮助学生判断与发掘自己的兴趣,刘时方定了一个规矩:杏林学院的学生,除了要上好常规的心理课和职业辅导课,每个寒暑假都必须写上一份“学期小结”,回顾上一年的表现,同时为下一年的规划做打算。他将这些小结以班级为单位,按学号顺序进行汇编,并将每位学生在不同学期所写小结作前后对比,结合其平时表现深入开展个别辅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后,选择也就因人而异了,无外乎考研、考公、就业、创业等等,将同学们的需求归类后,针对不同的方向,刘时方在学院组织成立了研友会、择友会,给学生们创设出一个交流的平台。和一般的组织不同,研友会与择友会做到了落实到班级,落实到个人,真正做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互惠。就是这样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工作,扣好了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第一粒扣子。

杏林学院学生人数众多,为了更加快捷顺畅地了解学生,刘时方在杏林学院推行了三级管理制度,从班级到分团委学生会最后辅导员,每一级间沟通的渠道明确了,服务学生的工作也就能走上正轨了。对此,杏林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张翔深有体会。那时,启东校区的同学们反映食堂窗口少,饭菜也没有明码标价,学院主席团成员在每周座谈会上向刘书记反映了这一问题,刘书记随即调动同学,当天中午对食堂进行突击检查,“第二天食堂的饭菜种类多了,价格也更透明了。”张翔有些得意地说。

“我们的工作可以不断改进,积累经验,但是每个学生的大学生涯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做好他们的引路人。”这既是刘时方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理念,也是刘时方教导青年辅导员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叮铃铃,叮铃铃……”采访还没结束,刘时方的电话又响了,原来是联系学生社会实践的事情有了眉目,稍作思忖,刘时方请假推掉了下午的会议,急匆匆地赶往钟秀校区,而那杯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的水还冒着热气……

(校报学生记者 黎菲菲 陈露)

刘时方在杏林学院纪念建团95周年表彰大会上讲话。


刘时方讲课。




    打印本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