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从今天起,校园新闻网开设《通大青年说》专栏,选取各学院、各专业的优秀学生代表,分享他们在班级建设、考研升学、勤学励志、科研实践、创新创业中的精彩故事和深刻体会,用榜样的力量引领优良学风、激励通大学子发奋图强。
今年,我很荣幸从2016江苏省年度大学生人物206名候选人中脱颖入选30强提名。在演说现场,我感受到每一位同学都带着鲜明的主题特点,或是创新创业、学术科研,或是自立自强、全面发展,他们都在为青春梦拼搏着,值得我们学习。
之所以能够走上这么大的舞台,我想这与我在通大成长的经历密不可分,我想用3组关键词,分享我在通大六年的历程。
第一组关键词:责任与坚守
我的妈妈自幼偏瘫,冒着生命危险赋予了我生命。从小,我虽然没有感受过母亲双手拥抱的温暖,却比同龄人更早地懂得什么是责任和自强。爸妈省吃俭用,培养我的兴趣爱好,书法十级,电子琴十级,京剧票友大赛金奖等,都是我向逆境“宣战”的王牌。
09年高中时,爸爸因为工伤落下残疾,家里一下子断了收入。11年,当我收到南通大学英语师范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想到了辍学打工。可妈妈的一句点醒了我,“你还有你的梦想呢!你不是要做英语老师吗?”依靠着社会资助,我胆怯地走进了大学。
第一学期,我不适应全英文教学,一节课下来只能听懂60%,能力明显不如苏南地区的同学。可既然选择了要与英语打一辈子交道,逃避可不行,必须想办法。
每天早晨6点,我坚持到外语角听录音跟读、背诵新概念;每个晚上,我都背着两本厚厚的字典,保证至少4小时的自习;遇到阅读材料里有困惑的词句,我会查字典将注释抄写下来,这样既知道了怎么用这个词,也扩大了知识面。大一大二两年,仅仅是词汇笔记,我就做了10本。
我认为,全身心参与课堂一定是学好专业的保证。课前预习加上课上思维的碰撞,及时问问自己有没有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如果有困惑,无论是举手提问或者下课交流,都不要将问题留给明天。下课了,多缠着老师聊聊一周的学习体会,听听他们的意见,就这样,我一点点地进步着。
我是一名师范生,我要用饱满的热情对待我的专业,要用过硬的本领表达我对师范生这一身份的态度。每学年我都能够保持专业成绩稳居班级第一,也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代表学校参加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外研社杯”英语写作大赛等省级学科竞赛,获奖4项。
本科毕业时,面对名校的推免生资格,我难忘通大对我的培养和关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校读研,师从我院陆国君教授,专攻认知语言学和话语分析。
读研后,我基本每晚11点才离开研讨室。阅读文献、整理数据、研讨分析。为了紧跟学科前沿,我省下生活费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向专家们汇报研究成果。现在,微信中最吸引我的是在十几个学术群里的消息。书桌上半人高的资料、邮箱里几百封和导师的往来邮件、主持并结题2个省级创新项目,我知道我还是一个学术道路上的新手,未来的路还很漫长。
第二组关键词:平衡与发展
我的校园生活绝非只是“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苦读书”。从本科任年级主席到现在任学院助理辅导员,从起初的青涩到如今的干练,我感谢通大营造的良好氛围。
团学干部对我而言绝非只是身份,我更眷恋的是那份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收获的欢乐和温暖。带领学生会大家庭举办优质的日常活动,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投身晚会的创排,我希望将最美好的记忆留给观众。
读研后,为了服务学院、帮助学弟学妹们成长,我选择助理辅导员的岗位。顶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只要没课,我都会在学院学工办上班,协助管理本科生,并协助指导团委学生会的工作。小到检查早读晚自修,大到处理学生冲突,我用平常心做好每一件平凡事。记得去年9月,为了协助老师精确地做好707名本科生的综合测评,我连着一周工作到零点,核对每一位同学的申报表,这也让我看到辅导员工作的不易,虽然琐碎,却关乎每一位同学的成长成才。
学弟学妹们常会这么问我:“超哥,你每天都这么忙,不累吗?”
当然累啊,不过,比起劳累,我心里更放不下这份责任。我享受和学弟学妹们一起想点子、为师生服务的那股拼劲。
学业与工作,我将他们的关系界定为“相互促进”,作为青年,我们应该能静能动,吃得了苦、挑得起担。团学干部的宝贵经历让我更懂得如何处事抗压、高效行事。
书桌前,“天道酬勤”四个大字时时告诫我脚踏实地、反躬自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三组关键词:独立与奉献
家境贫寒的我受助于人,应当将爱接力。在外院有一支“百灵鸽”双语志愿者服务队,我也是其中一员,我们常常前往福利院、老人院,用欢歌笑语给他们带去欢乐。每一次志愿活动后,看到他们的笑容,听到一句“你们辛苦啦”,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温暖,我想,这就是通大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莫文隋”精神吧。
每年寒假,我还会参加家乡社区开展的“温暖冬天”行动,共计义务辅导近40名高中生。课上课下,我常用自己在大学的所见所闻激励他们树立理想、畅想未来。他们中也有不少人考入了著名985/211高校,现在还经常保持联系。
寒假课程结束时临近春节,我谢绝了邻居们的“红包”酬谢。一路来,我依靠着社会各界的大爱,才能解决一时困难专心求学。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学子,这是我的荣耀,也是一份使命。
我还记得,从国家奖学金中拿出2000元在学院成立逐梦基金时曾经说过:自立自强,敢于追梦。我通过勤奋自助,如今有些能力了,希望能帮助像我一样生活有困难仍在不断拼搏的学弟学妹们,虽然数目不多,却是我的一份心意。
作为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我带领支部党员认真践行“两学一做”,给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和他们定期谈心,与学院藏族同学结对帮扶,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
感谢通大六年的培养,是通大成就了今天的我,有幸被评为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百名好青年、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今后提出了新的要求。
常人看来,逆境是绊脚石,于我却是垫脚石,我最大的幸运是没有辜负通大的时光。我常会这样告诉学弟学妹: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日拼搏付出的自己。其实有时候,你我只需要改变一点点、再坚持一会会儿,一定会比现在的自己更好一些。将追求优秀变为一种习惯,向理想看齐。青春,不就是用来拼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