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常用栏目  专题报道
集聚创新激发办学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7-08-29 00:00:00 阅读次数:714 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连日来,我校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遴选结果,以我校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陈罡教授为带头人的“神经损伤与功能恢复”团队榜上有名;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共有85个项目获立项资助,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数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这样的创新成果,是学校致力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我校始终把科研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集聚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项项丰硕的成果不仅展示出南通大学科研创新的强劲动力,更彰显出学校协同育人的创新理念。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领衔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科建设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创新的不竭动力。

制定出台“南通大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打造一批“顶天”和“立地”的学科平台、推进博士授权学科及授权学科培育点建设、加强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自南通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创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构筑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形成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把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这是校党委的统一共识,它不仅出现在学科、科研建设的专题会议上,也出现在全校各大重要会议中,寥寥数语不但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更激活了全校上下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大家畅所欲言,对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还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去年开学伊始,顶着炎炎烈日,校党委书记成长春马不停蹄地来到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药学院、附属医院调研科技创新工作,与各二级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获得2016年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教师代表面对面交流,他一边认真倾听科研工作者们发言,一边拿笔仔细记录着调研中反映的问题与提出的建议,他说:“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次调研目的就是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推动我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多次召开学科建设专题会、座谈会,率队赶赴兄弟高校、高新企业深入学习、交流经验,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在大力实施“协同创新工程”的实践道路上,领导班子始终把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去年11月,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数据显示,我校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列全球第789名,全国第19名,这是继临床医学学科后我校第二个进入ESI前1%的学科。

“学科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所在,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并稳步提高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这两个学科的排名地位,积极培育优势潜力学科,力争有更多学科迈入ESI前1%行列!”校长程纯踌躇满志地说。目前,学校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频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率先荣登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之列;8学科入围省“十三五”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护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通过国家组织的专业认证;学前教育率先通过江苏省专业认证,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学前专业认证的本科专业……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科研创新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搭建。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学校平台也建设得如火如荼: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方平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正式落户我校;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继成功入选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又蝉联“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中央财政专项实验室项目73项……

以队伍建设为中心 集聚创新

今年5月27日上午,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顾晓松教授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该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也是我校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打造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高地,定当下好高层次人才的“先手棋”。

2014年12月10日,校党委召开三校合并以来的首次人才工作大会,以“高地造峰、以用为本”统筹全局,引培并举,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重点,聚焦人才发展和科研团队建设,启动“人才集聚工程”,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引培计划、青年英才引培计划、团队建设支持计划和柔性引才汇智计划“四大计划”。先后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共259名博士签署引进协议,引进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人才等。

“南通大学科研氛围浓郁,学术研究专业,在这里工作有家的感觉。”2016年,我校面向全球百万年薪广纳英才,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孙斐教授作为高层次人才受聘为医学院院长。

“我来到南通大学,就是要打造生殖医学的优势学科,让它成为通大医学院的新名片。”为满足孙斐的科研需求,学校专门建造了生殖医学研究院,预期面积将达到2500平方米,各类大型精密仪器累计投资将达到3000万。“这个实验室预计两年内建成,我们将致力于把它建设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乃至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结合,打造成为省内一流的生殖中心,惠及南通及周边地区……”谈及学校为实验室创设的美好前景,孙斐滔滔不绝。

师资队伍建设关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长远发展,延揽人才固然重要,培养人才亦不容小觑。2016年,校党委常委会将“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列为“十三五”建设“八项工程”之首,着力推进拔尖人才孕育计划、专业结构优化计划、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学生成长保障计划等四项计划,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云点旌旗,风传鼓角。在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的助力下,一批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教学名师脱颖而出,一系列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周建忠教授出版楚辞系列著作14部,共计35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楚辞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带领课题组建成收录楚辞研究著作847种、楚辞研究论文14000篇以及图片、音频、视频文献共800条记录的“东亚楚辞文献数据库”,在探寻楚辞海外传播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杨宇民教授在顾晓松院士的带领下,与课题组研制仿生型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研制新型壳聚糖,硅胶复合酶载体、研发壳聚糖神经导管并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组织工程神经移植物产品研发与应用”项目,推动学校正式与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签订任务合同,在攀岩科学高峰的路途中锲而不舍。


以双创教育为抓手 协同创新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其根本着力点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始终以双创教育为抓手,把创新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50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257项、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国家级奖项293项……一项项荣誉展现的不仅是通大人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更彰显出我校双创教育的良好局面。

打造“四层三维”学科竞赛平台,以竞赛引领创新,以竞赛激发创业是我校实现学生创业从“专业化”向“精英化”提升的创新之举。学工部副部长姚春雷告诉记者,仅仅去年就有1.4万多名学生参加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达694项,在全校营造出全员创新、优秀创业的好校风。

90多所高校,292件参赛作品,第十五届江苏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群英荟萃,高手云集。由我校交通学院院长施佺教授任指导老师,刘宪瑞、茅一波等八人组成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研发项目《面向水产养殖检测的无人巡航船控制系统》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问鼎本届省赛最高奖项特等奖,成功进入国赛。“只有走出校园,向社会寻思路,创新才有生长的土壤,科研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谈及教学经验,施佺如是说道。

为了能够让硬件设施跟上创新能力的步伐,学校在加强师资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加快了大学生创业“苗圃”建设的速度:以教学为主线,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总建筑面积达18800平方米的南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应运而生;为确保学生更好的创业,国家级南通大学科技园划拨约14000平方米建设江苏大学生示范基地;此外,我校还建设校内创业教育基地14个、创新实践基地17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411个,创业实践基地539个,形成了文、理、医、工各具特色的实训平台。在协同创新育人的教学实践中,涌现出邱泽勇、沈建祥等一批创业青年才俊,他们不仅践行了“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更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科技园众创空间“青创E站”也晋升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全员全程、合作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全程化’课程教学。学校是江苏省最早一批将创业就业课程列为必修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校……设定6个创新创业学分、6个素质拓展学分、3个社会实践学分,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率达100%。”2016年,成长春作为全国仅有的三所高校代表之一,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将南通大学积极构建多元化全方位链条式创新创业就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做法推向全国。

百年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数次革故鼎新腾蛟起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双创教育的丰硕成果中,学校正在建设“有创新精神”大学的道路上渐行渐宽。

(校报记者 张莉丽)


    打印本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