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常用栏目  专题报道
特殊时期,我校师生这样开启“云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16 17:36:37 阅读次数:161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陈妍

近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许映建教授应邀上线人民网直播间,当了回“网红”主播。

在这堂主题为“慕课课程建设与混合教学探索”的直播公开课中,许映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35名高校教师共同探讨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仅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也推动了我校开展在线教学的生动实践。许映建说:“虽然疫情隔离了我们,却阻挡不了传授知识的步伐,艰难时刻,教育的使命不会被困厄!”

2月24日起,通大版“云课堂”如约开课,慕课、课堂派、视频会议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让师生们在别样的课堂相聚。教师们把屏幕作为讲台,积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让学生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暖。

 

教师化身“主播”打造“空中课堂” 

曹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年轻老师,曾经多次在学院、学校青年教师比武中获奖,平时在课堂上一支粉笔能上半天课。对于她而言,课件只是辅助。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却让她化身成一名“主播”。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她早早地就开始了解SPOC教学的特点、在线教学平台的操作规则、在线教学的管理方法等。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及时了解上课要求并做好充足准备,她还按照教学班级提前建立课程QQ群,对在线学习的疑问一一解答。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曹莉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

“线上授课教案怎么设计?”“100人以上的大课怎么上?”“大班讲座课和小班研讨课怎么配合起来做方案?”理学院的年轻老师们在参加完学院组织的线上直播培训研讨后,还在进行在线教学的测试。腾讯会议的实时语音和聊天区功能让课堂讲解和学生提问得以流畅实现,课堂派的互动功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两者结合,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给出了较高评价。对此,理学院薛莲老师信心满满:“我们课程组全体老师有信心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无缝对接。

不仅是青年教师,对于从教近30年的老教师来说,网络教学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来自纺织服装学院的李素英老师总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懒得去学习新东西,也就始终没有涉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她推到了不得不用网络教学的尴尬境地。由于《非织造过滤材料》没有慕课可以直接使用,她愣是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啃下了喀秋莎微课制作软件、课堂派等现代教学工具这块“硬骨头”。为了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情况,她还把一次课内容分解为多个小专题,每个专题都录制成视频供学生自学。

“线上实验课怎么开展?”“实训环节如何进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中心团队给出了答案,他们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上的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探索实验课程的教学预案,运用QQ群直播讨论等形式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努力做到疫情期间实验实践教学不断线。他们说,将努力做到优质教学“面对面”、 个性教学“一对一”、 创作教学“心贴心”。

为了上好第一课,通大老师各有各的高招。“真正上网课之前,我完全想象不出在家上课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但当我真的投入其中时,我发现今天听课竟然出奇地认真!新鲜有趣的授课方式点燃了同学们的激情,聊天区的弹幕上,平常沉默寡言的同学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喜欢这样高效却不枯燥的课堂。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193班李长江对此兴奋不已。

经济与管理学院臧乃康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尽管这种方式少了些现场感,但是,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没有改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优化和完善了国家治理的工具和方法,而且将会把教育引向一条腾飞振兴的高速公路。”

 

培植立德树人的“精神疫苗”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面对疫情大考,青年学生理应有自己的思考开学伊始,通大教师把握教育契机,从“抗疫”故事中选取素材,有针对性地讲好疫情防控这堂鲜活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崇尚科学、努力提高科学素质。

宅在家的这段时间,同学们都看到了很多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但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病毒与机体免疫力有关?新冠病毒的免疫损伤机制是什么?血浆疗法到底有什么作用?疫苗是怎样研制的?”开学第一课,医学院贲志云老师就向同学们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了将专业免疫知识与病毒疫情有机结合,专门增加了“新冠病毒与免疫”的主题开放性讨论,并对抗“疫”前线的英雄医护人员事迹进行了分享和交流。看到同学们在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她原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在留言区,同学们这样写道:通过这次疫情事件,我深深明白了专业学习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学习医学的初心、勇气和信念。

马克思主义学院顾志龙老师的哲学课古今中西熔于一炉,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还常常在网上说起他的课,要回母校来看看他。直播第一课,顾老师妙语连珠,一气呵成。哲学、世界观、存在等同学们敬而畏之的枯燥概念,他结合疫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每句话每个字眼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两节课好短,弹幕飞舞,同学们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再见。顾志龙说,网络教学两个小时,课前准备的时间10倍都不够。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沈学华老师带领学生用“数学建模”的理论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保护人民群众;纺织服装学院张海峰博士重点介绍了驻极体熔喷材料在口罩上的应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非织造材料在医疗防护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敬畏感;化学化工学院赵勤博士在给生物专业学生讲授有机化学时,强调运用有机化学从分子水平揭示生物学现象,从分子层面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肩上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

党委书记浦玉忠说,学校将进一步把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专业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发挥思政课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理论魅力,积极培植立德树人的“精神疫苗”。 

 

推动学校社会同频共振 

如今,远程授课成了全国教师的“刚需”技能。形式多样的授课模式不仅获得了在校学生的点赞,很多教师还“跨出”校园,面向全国推广教学经验,促进学校与社会同频共振。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周建忠教授是学校线上教学的引领者。他率领团队开发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楚辞研究”和《楚辞》象征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接受全国高校选课。为了防止在线教育平台服务器过载的情况,他还制定了“微信群互动+录制上课音频”的方法作为应急预案。

教育科学学院韩恬恬副教授去年参加了长三角地区智慧教学比赛,算是比较早试水“远程教学”的高校教师。她在“爱课程”上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对学生在线学习内容与进度进行筛选和管理,并在“课堂派”平台资料区里准备好电子教材、补充教学视频等,提前测试好考勤、签到、课堂讨论等直播功能。她还和全国2000多名老师分享如何进行远程授课。韩恬恬说,直播课更能打造真正开放互动的上课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分解用背面,集体跟音乐练习用镜面,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好。”开课半个多月来,体育科学学院沈金花老师早已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线上教学经验。每晚7点,她都面向全国的舞友,准时在抖音进行直播教学,大家可以进入直播间一起学习和互动,并在评论区写下各种问题。让学生爱上我的排舞课、期待我的排舞课,这就是我努力的目标。”沈金花说。爱跳舞的学生们也都激动不已:“线上体育课对是从未有过的经历,从来没想过一个晚上就能学会一支舞!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校第一时间对推迟开学期间的本科教学工作做出相应调整,主动与多家网络课程平台沟通协调,确定了8796门课程资源,整理好教师使用手册,落实培训方案,并针对具体情况迅速完善延期开学教学工作预案。学校还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向社会免费开放了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内的21门国家级、省级等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据初步统计,今年学校春季学期将有700门左右的课程在线上开设。学校还邀请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纷纷进入线上教学实时课堂,对线上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特色的MOOC+SPOCS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将以此次网上授课为契机,让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新常态,进一步激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浦玉忠说。

(校报记者 陈妍)





    打印本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