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常用栏目  专题报道
给党史学习教育插上“艺术翅膀”
发布时间:2021-04-16 16:38:35 阅读次数:1394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陈妍

3月的婺源,一眼无边的油菜花田中,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近200名师生将艺术课堂搬到皖浙赣红军纪念红色基地莒莙山,在为期两周的写生教学实践中,他们走访了红色基地莒莙山村支部,了解皖浙赣红军弥足珍贵的成长历史,聆听老红军们讲述了当年莒莙山不懈斗争的英勇事迹,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件件纪念遗物、一段段视频影像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大好河山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之中。

对此,学生们激动不已:“站在这里,深刻的感受到脚下的土地被无数先烈的鲜血浸染过,我们感到震撼和幸福,我们会用手中的画笔将历史凝结、致敬先烈,不断的学史明志、知史爱国,将红色文化接续传承。”

长期以来,在“大艺术”办学理念的熏陶下,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通过“全过程、沉浸式、体验式”课程教学,将红色文化等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学术育人、情怀育人、活动育人全过程,实现了课程思政对美育工作的全覆盖,加强了课程思政与美育育人的全融合。

 

红色文化浸润课程研究

“理解中国革命文化必须站在‘了解之同情’的立场上,即了解时代境域,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存的艰难与中国革命的必需与急迫,充分感知革命先烈为中国富强而艰苦奋战、为社会安宁而甘于献身的大爱精神。”在艺术学院开设的《中国革命美术赏析》课程中,闵靖阳教授生动地讲述了中国革命美术史。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更加懂得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会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肩负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使命,为新时代美术培根铸魂。”课后,美术师范181班亓浩冉深有感触地说。

聚焦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国画教学设计”,邬小伟老师则以对话访谈的形式与同学们交流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代表,让学生发表了自身对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和意图,探讨了作为一名师范生所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增强自身综合素养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近年来,着眼于专业建设目标和学院发展特点,艺术学院结合学校出台的《南通大学美育工作实施细则》,通过团队化、项目化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形成了各专业在育人中的思政特色。学院成立了“中国红色美术研究中心”,由引进人才闵靖阳教授领衔负责,致力于整合红色美术教育资源,开发红色美术文化教材,建设红色美术文化课程,将革命文化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当前,《中国革命美术赏析》课程已获批2020年“南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国红色美术在线课程。同时,该中心已完成中国红色美术书稿《延安鲁艺美术史》,入选2019人美学术出版基金项目,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最终确定拟资助的5本书稿之一。

学院发挥艺术教学的特长,不仅在于传播艺术知识,涵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课程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拓展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

 

爱国情怀融入艺术教学

新学期伊始,一堂以红色文化中的非遺撕纸”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教学示范课在艺术学院如火如荼地开讲。国家级非遗项目——撕纸技艺传承人翟天麟应邀走进艺术设计系主任黄天灵老师的课堂,手把手地带领同学们进行撕纸创作

课堂上,翟天麟将她的撕纸作品一一展示:有不同时期的伟人头像,有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的撕纸创作,还有反映红色革命的标志性建筑……精湛的技艺、传神的作品、深厚的爱国情怀,让在场师生无不惊叹。

“这就是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和价值体现。”黄天灵略带激动地说。课堂上,他还系统介绍了南通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我国传统非遗项目,将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娓娓道来

同学们的设计热情瞬间被点燃,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争先恐后地进行撕纸创作,不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火炬”图案应运而生,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参与创作的视觉传达171班同学感慨地说:“原来传统的撕纸也可以做出时代感,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同样点燃学生爱国热情的,还有音乐课堂。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去年国庆前夕,艺术学院教学楼内不时飘荡着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音乐系严峻老师讲授《声乐演唱》课程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红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严峻从经典红歌《我和我的祖国》切入,循序渐进地将红歌的内在精髓、传唱方式、演唱技巧等一一展现细致地指导同学们对旋律的把握、对情感的拿捏、对意境的感悟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茅塞顿开,音乐表演171班陈桐说:“通过严老师的讲解,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祖国母亲的伟大与无私,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演唱中也能投入更加丰沛的感情。”

长期以来,艺术学院始终将这种思政育人理念贯穿于艺术教学始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以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呼应、技能与情感之间的渗透,增强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提升家国情怀的主观意识和行动自觉

 

实践活动坚定理想信念

如果说课堂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阵地,那么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则是实现思政育人的“第二战场”。

艺术学院詹皖老师长期致力于挖掘抢救整理南通民间音乐,为弘扬江海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南通民间音乐文化研究”课程教学中,他除了在课堂上传授基础的民间音乐理论等知识,还时常带领学生去田野采风,引进中国传统艺术“海安花鼓”、中华诗词吟诵等民间艺术形式进课堂,引导学生近距离感知民间音乐的产生与创作。他说:“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中习得的创作灵感合理运用到音乐表演中,在地方艺术研究中练就扎实的音乐素养,在地方特色文化中涵养家国情怀。”

在教学环节的写生实践中,学院指导教师常带领学生赴长江岸边、无锡荡口等地,不仅教授写生的技巧与技能,还组织同学们担当环保志愿者,一方面积极宣传环保政策与垃圾分类小贴士,一方面身体力行维护好写生地的生态环境,助力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学院还积极对接地方,面向中小学生、孤寡老人、工地工人、农民、基层工作人员等群体,开展一系列受众群体广泛、社会影响深厚的文化惠民活动,用颂歌、舞蹈、朗诵等形式表达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样的艺术课堂的耳濡目染下,学生们的专业学习既“有趣”又“有料”。从走上互联网+“红旅赛道”的南通色织土布创新,到远及一带丝路的水墨作品展览;从深入中小学校园的趣味捺印交流,到亮相意大利街头巷尾的扎染艺术品展示;从走进企业工地的文化惠民演出,到放飞国际风筝节的自制板鹞风筝竞技……艺术学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去年疫情期间,艺术学院师生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用漫画、音乐创作的方式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阻击战”中。师生共同创作了5件音乐作品,创作了各类抗“疫”漫画200余件,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心,在全民战“疫”的紧要关头发挥着艺术的正能量。

今年3月,南通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艺术学院党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从历史名作看辉煌党史”“解读红色艺术经典・党史艺术史双熏陶”“艺术创作抒爱党情怀,学风师风双建设”“社团献礼百年华诞・德育美育双赋能”等系列主题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理论学习、实地考察、艺术实践等日常教学之中,潜移默化的传承红色文化,在学党史的契机下不断推进美育教育中课程思政共同体的成型与发展。

从国内到国外,从东方到西方,从线下到线上,通大学子的步伐从未停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的传递下不断发扬光大。

(校报记者 徐凌 陈妍)



    打印本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