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连续五年教学质量考评优秀……严谨的工作态度、独特的教学风格、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她从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
她,就是我校纺织服装学院张瑞萍教授。
今年,张瑞萍又喜获“南通大学教学名师”称号。得知自己获奖,她感慨道,“这样的荣誉对我来说是一份激励,今后我会更加用心地工作,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
理论实践 思维碰撞
“张老师的课很有意思!用心观察、听讲,就能发现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纺织服装学院轻化工程152班李梦瑶说,“防染印花分为色防和防白,拔染又分为色拔和拔白。一开始我们总是会混淆概念,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张老师经常去工厂里把印花布样成品带回课堂,配合所讲内容,让知识不再抽象。”
一堂课种下一棵“知识树”,能否让树枝繁叶茂,在于学生自己。备课时,张瑞萍会按照逻辑线索把教学内容用树状图表示。“以前学习只顾着抄笔记,没有真正理解,张老师的‘树状图’配上详细生动、条理清晰的解读,大部分难度系数较高、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立刻变得通俗易懂。”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研究生韦苏娟由衷地感慨,每天睡觉前闭着眼睛回忆白天课堂的内容,她发现清晰、系统化的知识已经牢牢印在脑海里。
课堂上,张瑞萍注重师生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投入和碰撞。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即时反馈,是张瑞萍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首要标准。“每讲一个新的知识点我都会观察学生的表情,看见他们疑惑地皱眉、挠头,我就会反复讲解,直到大家都点头致意我才放心。”
打好夯实的理论基础,如何让学生的仿色打样、纺织品检验不再纸上谈兵?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张瑞萍带领学生们去工厂实训。制花版、对样、印花……最令纺织服装学院学生头疼的在于染料的渗化,印花色浆中水量控制地不到位,会使印花所得的图案不够清晰。“向色浆中适当添加增稠剂,将印花网版的升降、移动处于恒定,可以确保花纹轮廓的清晰。”在张瑞萍的悉心指导下,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们参加“纺织针织染色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证的通过率达到90%以上,这成为他们日后寻找工作岗位的“敲门砖”。
多年来,张瑞萍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与多元化实训教学等教学模式,高质量地完成了轻化工程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南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特等奖……面对这么多荣誉的肯定,张瑞萍谦虚地摆摆手:“这些奖项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的学生收获了什么。”
“引”水思源 开拓进取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在张瑞萍眼里,高质量的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多年来,张瑞萍致力于节能减排生物质染整新技术及功能纺织品开发方面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纺织品逐渐向绿色环保过渡,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创新来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
从办公室到实验室,两点一线,张瑞萍一心扑在功能型纺织品的创新研究上。制备抗菌抗紫外消臭自洁复合功能面料、研发生态节能自清洁抗菌复合功能材料……“通过不断地尝试、检验,在传统手艺上植入科学技术,可以让大家平日里穿的防晒衣、防风衣,用的驱蚊、抗菌纺织品更加舒适、环保。”巧手绘布艺,别人眼中繁琐、枯燥的科研,对张瑞萍来说,是艺术与创新的孕育结晶。
凭着这份热爱,张瑞萍近5年来主持了省市和企业委托项目16项并获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SCI、EI和核心期刊等论文20多篇,2篇获南通市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转让5项。同时,张瑞萍担任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印染专委会主任,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兼印染专委会主任,省高企评审专家、国家核心期刊《印染助剂》编委,多个SCI期刊特约审稿人,多个企业技术顾问。
“每次走进张老师办公室,她都在桌前查阅科研材料,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疲惫。”锐意进取的张瑞萍一直是轻化工程113班杨晓凤心中的榜样。“初次写论文,我的内容、格式都一团糟,张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帮我修改,不厌其烦地解答我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她鼓励我们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课题和实验设计,锻炼独立自主思考能力。”一次次的反复探讨、思维碰撞,在张瑞萍的不断引导下,杨晓凤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张老师是个具有高度科研精神的人。做科研这条路很辛苦,老师的自律与坚持,在无形中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轻化工程152班胡亚楠说。
正是在张瑞萍严谨的科研态度影响下,学生徐迎玲荣获全国大学生非织造产品设计及应用大赛二等奖,张葛成荣获南通市高校纺织专业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韩硕荣获南通市高校纺织专业优秀毕业论文优秀奖。
良师益友 相遇相知
推开纺织服装学院C402的大门,简洁、朴素的办公桌上堆满文件,墙壁上挂着张瑞萍与学生的合影。今年教师节,2011级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硕士苏静又送来了一捧鲜花。
“知遇之恩不可忘,从本科到硕士学习阶段,张老师对我的学习、生活投入了很大精力。在我心里,张老师就是我的家人。”葡萄牙、德国、日本、美国……目前,苏静正在国外进行为期2年的联合博士培养学习,在浓厚的科研环境下,苏静一心一意地探索着自己热爱的领域。“唯有好好奋斗,才对得起张老师多年来的栽培。”
“从学习到实训再到毕业,张老师为我们的未来发展规划给予了许多建议。懵懂的我们及时了解行业形势、职位要求,从而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毕业以后,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们和张瑞萍一直保持联系,常常与她分享工作、婚姻等喜讯。不论是在日本东丽纤维研究所的黄洁,还是拿过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的杨晓凤,忙碌于各自学业、生活的他们,每次组织同学聚会必定邀请恩师张瑞萍出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于学生,张瑞萍一直用真心相待。“看这张,学生去年独立完成的蓝印花布,颜色非常漂亮。”“这张是学生用山药染色做成的,质感很好,舒适、环保。”每次学生有新的作品,张瑞萍都会细心地把它们一一收藏在专门的印花簿册。抚过保存完好的纺织布料,张瑞萍的脸上满是自豪。
“学生的肯定与信任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他们越喜欢我,我在工作上就越发努力。”31年来,张瑞萍一心扑在三尺讲台,很少挤出时间陪伴家人。在女儿眼里,忙于科研、教学的张瑞萍偶尔忘了回应她的消息,也绝不会落下任何一位学生的联系。“作为一名老师,我给自己打良好分,但是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我知道我做得不够好,我会努力抽出时间多照顾多陪伴家人。”谈及家庭,张瑞萍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为了那些渴望知识、踏实勤奋的孩子们,我觉得一切都值!”看着相册上一张张甜美的笑容,闻着满屋的花香,张瑞萍一脸幸福地说。
(校报学生记者 钱西雯 相志伟 薛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