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解密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生命科学学院教师赵祥强盐碱地培育海水稻

2170
分享

发布时间:2018-10-22 16:27阅读次数:2170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莉丽

盐碱地上种水稻,风吹稻花香海岸。在南通通州湾科创城不远处,两幅分别以“红星照耀中国”“功夫熊猫”为主题的盐碱地稻田画栩栩如生,新颖别致的景观稻田引来不少观光游客。这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赵祥强副教授历时半年精心培育的杰作,用不同颜色品种开展彩色水稻“稻田艺术”创意工作构成的彩色稻田创意图案,如今成为通州湾一道独特靓丽的景观。

稻田景观助力新兴旅游业

“红军长征胜利谱写了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最动人、最震撼的英雄史诗。国庆佳节,也是金秋收获佳季,我想用‘红星照耀中国’的图案传递长征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操,用‘功夫熊猫’的图案表达出创业热情。”站在景观稻田旁,赵祥强讲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稻田画,也称为稻田彩绘,是利用紫叶稻、黄叶稻、传统绿叶稻等不同品种的水稻,根据一定比例种出的图画,在播种之初按照图画搭配不同颜色的水稻撒种而成。经过约3个月的时间,水稻长到50-60厘米高时,水稻画就可以完全成型。早在今年的6月份,赵祥强就播下了作稻田画所用的种子。不同于普通作画,稻田画种植的区域很大,赵祥强始终坚持亲力亲为,别人兜里装的是钱包,而他的兜里却揣着稻种。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赵祥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校企合作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在源头创新上,选育耐盐作物新品种、研究耐盐性分子机理、生态农业技术集成、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以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在服务地方上,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示范、治理滩涂盐碱地、治理沿海生态体系、建设沿海生态体系以增强区域影响力。因此,赵祥强主动对接通州湾科创园,洽谈合作项目,种植景观水稻,大力推动通州湾的旅游产业。

“水稻不仅仅是一碗米饭,稻田也是新兴的旅游休闲景观,就像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稻梦空间已经是举国闻名的3A级景区。我种植的彩色水稻,可在千分之三的含盐土壤中种植,每株成熟稻穗的重量都在5克以上,基本达到正常耕地种植的水稻成熟度,不仅能食用,也能够观赏,我希望通过拓宽农作物的衍生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赵祥强说。

培育海水稻让荒滩变粮仓

研究种植景观水稻仅仅是赵祥强的“副业”,其实,他从事盐碱地水稻种植研究已有十年。“据了解,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如果都能种上海水稻,按照目前的产量300斤计算,每年能多收入600亿斤粮食。这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赵祥强说。

自从赵祥强2005年博士毕业来到南通大学工作,在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当他第一次认识海涂,看到面积如此之大的滩涂就这样白白搁置时,就下定决心要在这片重度盐碱地上种植水稻,至此,便在培育海水稻的研究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2009年我只用了2000千块钱就租到了2亩地,将实验室内筛选出的稻种种到了试验田。”由于水稻生长期集中在78月,为了在暑期随时能够观测到水稻的生长状态,赵祥强将试验田地址选在了爱人的老家如东环渔村。就这样,赵祥强的盐碱地水稻种植研究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2014年,南通大学在启东校区划拨出十亩地交予赵祥强进行实验,每年从600多份种质中选取材料,截至目前他已经完成了2400多份重测序水稻种质耐盐鉴定,建立了重度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和水稻耐盐表型分型标准。

目前,赵祥强正在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教授牵头的为亚洲、非洲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课题项目和袁隆平青岛海水稻中心组织的全国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工作。

“超级水稻课题全国共有20多所高校参与,由于南通重盐碱地与东南亚及非洲贫瘠的土壤环境相似,所以我承担的部分是利用沿海土地资源,鉴定与筛选出适合恶劣环境生长的稻种,以提高贫瘠地区超级稻的种植成功率。” 赵祥强告诉记者,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粮食库存在近30年不断下降,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如果全世界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其“世界意义”将不言而喻。“即便我只是承担了其中的一个很小的环节,但是如果我的努力能够推动世界饥饿难题向前走一小步,我就觉得很有意义。”抚摸着成熟地麦穗,赵祥强坚定地说。

除了培育海水稻,赵祥强还在做的一项研究是筛选优良稻种进行生态种植。土壤板结、日渐贫瘠,庄稼疾病百出,空气、水源被再度污染……为了提高产量,农田被施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与此同时却滋生出更多的问题,“化肥的过度使用严重污染了农业面源,现在都提倡生态种植,这指的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将种植生态系统同种植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赵祥强解释到,在水稻领域就是筛选出优良的稻种,择优组合种在稻田里,再合理搭配养殖物,在减少甚至不施用化肥且不牺牲产量的前提上,最大化扩大稻田的生态效益,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水稻种植还能够将盐碱地逐渐优化成良田,成为有高效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最终想达到的目标。”赵祥强说。

田间地头书写农业情怀

“夜枕明月海岸,晓扶红日水云间。水涌惊涛,云游高远,皆为壮观。芦白迷目,稻黄惹眼,同分秋艳。借一隅荒滩,说我心愿:改盐碱,造良田。

常思中国饭碗,能多粮,更增香甜。五柳田园,唐宋诗篇,乡愁绵延。生态优先,功能多元,须胜从前。种力保丰年,袅袅炊烟,与此荣焉。”

金秋十月,看着启东校区试验田内成熟饱满的稻谷挂满穗头,赵祥强诗意上头,随即在朋友圈写下了这首《水龙吟•秋思》。“我很喜欢诗词,稻谷是老祖先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留下的财富,诗词也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璀璨瑰宝,这两者一结合,总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赵祥强不仅是一位执着的水稻研究者,更是一位有情怀的农业人,每天行走于田间地头,体验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间乐趣,他总希望能够将田间地头最自然的画面和最深刻的感悟用最美的诗歌呈现出来。

“赵老师跟很多老师都不一样,他常常跟我们说,不要总是埋着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更要走出实验室,走向大自然,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够更加懂得如何做科研。”在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汪娟的眼里,赵强祥是一个很有农业情怀的导师,从本科班主任到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再到如今的研究生导师,相处六年,汪娟坦言,感受最深的除了老师在实验中严谨细致、不畏辛苦的那股劲儿外,还有一点便是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永远都对生活充满着热情。

“水稻不只是一碗米饭”是赵祥强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眼里,水稻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年2月,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与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共同构成“中国南方稻作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确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福建尤溪的联合梯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农耕稻作系统。尤溪先民通过辛勤劳作和不断传承,保护造就了今天的联合梯田,并形成了开耕节、伏虎岩庙会等民俗。”赵祥强兴奋地说,研究越深入,便越能够从中探索出祖先留下的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越能感受到农业文化彰显的魅力,“我打算在下一阶段邀请学生们加入农业画的‘绘制’行列,我亲自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图案进行种植,在校园里打造出更多靓丽的风景,我想这样的教育更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报记者 张莉丽)

赵祥强观测培育的水稻。

赵祥强培育的盐碱地稻田画。

赵祥强培育的盐碱地稻田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