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多措并举托起人才培养新高度

3024
分享

发布时间:2018-11-12 17:22阅读次数:3024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范苏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通大学子在近期举行的各大学科竞赛中硕果累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斩获一金两铜、中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五连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跨境电商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3项冠军……展现出通大人追求卓越的风姿,成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一个生动缩影。

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专业学子在国内外的大型比赛中共取得104个国际性奖项、1325个国家级比赛奖项、1234个省级科技竞赛奖项。考研升学率逐年提高,2017年增至18.58%,再创历史新高。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这些一组组数据、一串串硕果正是我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精彩体现。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一流人才,是大学永恒的核心使命。在激烈的国内外校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推进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引领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前“新工科”建设热火朝天,如何在转型中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如何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各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题。自2014年学校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在学科转型发展上更是主动布局谋划,积极和地方经济发展接轨。新工科建设提出之初,学校就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一年来,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研讨新工科建设,并迅速做出战略调整。

2018年开年伊始,学校组织开展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通过对原有100个专业的调研,从办学条件、招生、就业、排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逐一论证分析,充实并完善《南通大学专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讨论稿),建立竞争发展专业评估机制,实施绩效考核和滚动式评估。今年五月,经学院自愿申报、学校建议,共有12个学院停招11个专业和3个专业方向,新增招生专业1个,整体招生本科专业数从2017年的93个降为84个。

在打造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同时,学校还建立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合作机制。依托学校重点学科,整合优质资源,成立张謇学院;与港闸区合作共建“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与港闸区人民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青软实训四方联手共建“南通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学生培养、人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地位愈加凸显。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主线,科学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稳步实现我校研究生培养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高。学校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首次为自主培养的3名博士授予博士学位,标志着我校的自主授予学位体系已经完备,学生培养能力迈上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台阶。

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还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工程,留学生教育规模和层次不断拓展。2018年,本科留学生教育专业拓展到5个,硕士留学生专业拓展到11个,电子信息和临床医学专业招收了首位博士留学生。留学生总规模增加到700多人。

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5 个本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获省评 A 等。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4 项,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2 门、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5 个,荣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 项,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 个,并通过 CMA 资质认证评审。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跻身留学生教育国家队行列。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是更多的知识,还是学会如何学习?“高等教育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高质就业为根本。”学校对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深刻的认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修订了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建立起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各专业通过梳理学生毕业要求,明确各类课程和教学环节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成的关联性以及每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贡献,科学构建课程和教学环节与毕业要求达成关系矩阵,推动课程内容重组,凝练核心课程体系,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压缩课内必修学分,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根基,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则是为学生成长送上搭配合理的“营养套餐”。学校全面实施了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工程、精品教材遴选工程、教学平台基地建设工程、教学成果培育工程、全英文课程建设工程等课程的综合建设工程,出台《南通大学关于规范课程考试命题、提高命题质量的实施意见》,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全面推进学生学业形成性评价,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引领全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说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厚土”,那么,第二课堂——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各类专业竞赛就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演练地和实战场。学校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出台了《南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任务分解表》,进一步细化改革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实训、指导帮扶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订《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实施办法》,激励学生参加各级竞赛,加强条件保障,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还积极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按照学术型与专业型协调发展原则,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培养目标从注重知识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发展。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基础环境,为研究生教育创造优质资源条件,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和管理。通过学分预警、分流淘汰、教学督导、完善规章制度等措施,积极推进全程化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

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考研升学率逐年提高,2017年为18.58%,再创历史新高。1人获评全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人获得提名奖; 329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4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40人次获得省级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2015年获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1个,所申报项目全部获奖;2016年获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9个,其中一等奖3篇,获一等奖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获奖成绩位居全省第六。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稳居全省前列,年终总就业率保持在 97%以上。学科竞赛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一学院一品牌,参赛规模和获奖数量不断增加,每年有150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三千项。

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学生成长发展平台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里,人才培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学校紧密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育人的内涵建设和制度保障。以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为目标,坚持全面落实“跟进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体系,整合各学生管理部门资源,合力育人,形成“大学工、大教育”的生动格局。

以“学在通大”学风建设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各种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平台,大力开展创业实训实践活动。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龙头,聘请国赛、省赛评委、行业专家、创业导师担任“挑战杯”系列赛事校内选拔赛的评委,与创新创业团队的有效对接,常态化指导校内培育作品。五年来,我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3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金、银、铜奖共7项。

为倡导学以致用,学校还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完善实践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近年来,每年立项资助创新训练项目逐年增加,2017年达316项,省级以上立项数跃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参与学生1500余名。学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每年发表项目论文10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2个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15个项目入选省优秀成果展示会,2次获优秀组织奖。

强化校地、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平台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学校构建了与知名医院、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战略联盟,探索产学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截止今年11月,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412个,聘任兼职教师1989人,培育了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一批成果。

学校还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开拓视野,与国际接轨提供了良好平台。近年来,学校与30多所海外高校及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其中世界排名前200位高校10所,并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组织实施了70多个海外学位项目、学分和短期交流项目,共派出交流学生近1500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

“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依然散发着时代的光芒。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们在南通大学这片乐土中学习、成长、飞翔。通大教育者们笃信,只有用一份因为执着而毫不懈怠的认真,用一份因为满怀希望而大胆追求的无畏,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挥洒汗水,无私奉献,播撒出希望的种子,成就学生灿烂的明天。

(校报记者 范苏/文 沈晖/大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