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创新引领 搭建社会发展“主动脉”

2332
分享

发布时间:2018-11-22 16:28阅读次数:2332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妍

近日,我校与通州区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将紧密围绕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开启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培养等合作,积极推进通州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近一个月内,继我校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后,我校服务地方的又一重要举措。

一直以来,我校秉承和创新先校长张謇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走大学与地方交融互通、和谐发展之路,以办“有责任担当”的大学为己任,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落实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薪火相传的服务地方理念正在传承创新中孜孜追求,焕发生机。

 

优化健全体制机制,下好制度创新“先手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管理,制度先行。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建体系、优机制、定目标、搭平台、抓服务”的工作思路,成立服务地方工作处、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负责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部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工作。构建了“学院分管领导学院联络员科技挂职人员技术经纪人”为主线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地方工作的管理水平。建立落地政策,组织修订出台《南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南通大学科技成果转让及许可管理办法》、《南通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南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文件,明确职务科技成果产权管理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及收益分配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作为科技挂职工作的先行者,学校又出台《南通大学挂职干部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挂职工作管理机制。自2014年以来,累计委派科技镇长团成员57人次,获批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59人。在团学系统,也先后选派10余名团干部和青年教师在团中央、团省委、地级市和县级团委挂职。所有这些挂职人员沿长江产业集群进行布点,为培育高层次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还启动了产学研联合创新科研骨干培养计划,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地方企事业单位需求有效对接。

学校还从不同层面完善了“点线面一体”的服务机制。搭建学校和地方政府之间“面”对“面”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签订校地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成立技术转移分中心16个,技术转移触角覆盖全省,聘任工作站所在地相关科技人员作为工作站兼职经纪人,我校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家示范机构;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群,建立了15个科技创新基地。组织学校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地方特色产业或行业开展“线”对“线”的对接,组织老师与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点”对“点”对接。

 

着力打造服务平台,打好合作共赢“主动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学校按照“一个重点团队服务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行业,一个优势学科服务一个重点产业”的工作思路,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着力打造一批能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各类平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方面,坚持校地联动打造战略合作平台。建成国内高校首个饱和潜水模拟系统;“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中心”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学校第一个国家级研究平台;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获批江苏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潜心打造“政府、智库、高校”多元化学术平台;“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与南通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建南通先进通讯技术研究院;我校与清华大学、南通市科技局联合建立南通大学——南通智能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加强与清华大学和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在无线通信、多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合作。

另一方面,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建立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合作机制。与港闸区合作共建“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与港闸区人民政府、阿里云、青软实训四方联手共建“南通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在学生培养、人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深与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通大效应在一次次交流与融合中彰显。学校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基地;承办两期交通运输部部机关处级领导干部调训班及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教育培训基地;大学科技园成为苏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创E 站”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附属医院获批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房颤中心、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和省级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指导中心、省级创伤救治中心。成为国家首批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和国家疾病与健康管理示范医院。

 

积极拓展服务面向,按下推动发展“快捷键”

体制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进一步激发了通大人的服务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军民融合、“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给通大人的创新服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随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南通市3+3+N产业体系建设、城市转型发展、地方经济产业的升级换代,学校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越来越密切。

在人文社科领域,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创造、智囊团和智库作用,围绕国家、行业及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前瞻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创新构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框架,对解决长江流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院发起创办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并先后承办四届,增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度,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交流研讨、合作互动的平台。研究院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和观点被工信部、省发改委采纳应用,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咨询建议。研究院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受聘为江苏省政府参事,作为专家代表全程参与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与南通市纪委共同设立的南通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廉政研究,做强特色品牌。紧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要求,整合资源,深化理论研究,举办反腐倡廉学术研讨会和“江海廉政讲坛”活动。廉政宣传教育讲师团结合形势深入基层宣讲,相继举办廉政理论和实践相关讲座90多场。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教授以“讲坛”为阵地,深入政府、社区、企业开展十九大精神理论宣讲和文化传播,为城市道德文明教育贡献力量,为城市管理开展管理咨询、不断拓展和丰富服务地方的内涵。我校各民主党派人士为政府撰写的调研报告屡获好评。

在自然科学领域,专家教授纷纷走出校园,以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支撑,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技术助力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产业的转型发展。

“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全链条式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创新平台和先进的科研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完成际华集团、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委托项目多项,承担新一代特种装备重大核心技术研发等。

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通大附院作为苏中苏北地区的龙头医院,年诊疗人次从130万到200万,不仅实现WIFI全覆盖、支持患者实现掌上就医,还开启患者自助挂号、自助打印报告服务新模式,使患者享受到智慧医疗的便利。医院率先在国内举办国家级医院形象传播论坛,目前已连续举办5届。

引领发展,南通大学已成为行业和地方发展不折不扣的创新“引擎”。产学研结合,也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学校新增校企联盟、产学研基地等373个,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年均增幅20%以上。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和人才集聚地,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是学校发挥服务地方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将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提升人才、学科、研究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引领科技创新发展,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校报记者 陈妍/文  沈晖/大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