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追求卓越的力量(一)

2011
分享

发布时间:2019-07-09 17:02阅读次数:2011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陈妍

编者按:在今年建校107周年庆祝大会上,我校颁发了“2018年度卓越贡献奖”。这些获奖者中,有的为教师教育振兴作出了卓越示范;有的为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出谋划策;有的为患者打开了孕育新生命的一扇扇窗;有的用语言架起了沟通中西的桥梁;有的执着于抢救蓝印花布遗存;有的以纺织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有的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有的在全国“创青春”和数学建模的舞台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超越……他们在不同领域,用自己的行动为学校的“8050计划”添砖加瓦,为全校师生做出了表率。从今天起,校园网将陆续刊登这些获奖者的故事,带领大家一起感受榜样的力量。


春雨潇潇润万千桃李,丹心耿耿育四海英才。二十八载披星戴月,三维六域课程开发。他们坚持“实践取向”,强调“情能兼修”的新理念;在实践中改革创新,为教师教育振兴作出了卓越示范!以坚定和坚持作为衬底,以信仰和理念描摹人生!

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我校丁锦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三维六域”教师教育类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被授予二等奖,在师德养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改革创新等方面树立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敢为人先的教育探索

南通大学对教师教育课程群的早期探索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南通师专打破教师教育“老三门”格局,构建起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训练配套、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群,1992年国家教委、28个省(市)、自治区教委的领导和97位师专校长参加了南通师专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现场交流会。

一条求索与奋斗交织的教师教育改革之路就此展开。

1998年,丁锦宏教授发表论文《还教育学以本来面目》,明晰了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和作为课程的“教育学”的异同,一举奠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向度。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列入封面要目。

“我们一直在强调,师范生的成长目标应是重实践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教育家,而不应只是侧重理论研究的教育学家。”一路上,课程设计者、主持人丁锦宏率领的课程团队清楚地知道当时中国教育在职前教师教育环节上的痛点: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单一、内容空泛、实施落后。在参与地方教育改革的工作中,他们不断进行着反思。带着教育情怀、教育使命和教育责任感,2011年,以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契机,以培养师德高尚、执着进取、情能结合的卓越教师为目标,依托国家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率先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建设并实施了符合国家课标的三维六域教师教育类课程群;开发了《(李吉林)情境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情感与师生关系》、《儿童创造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困难诊断与对策》等具有校本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建设了《学科教学案例库》、《师德案例库》、《教师法律问题案例库》等课程资源库;推进了体验学习、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等教学方式变革;形成了以师范生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形成为主线,五教环节(见教、模教、试教、实教、研教)的全过程实践为节点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经过4年实践检验,该成果获得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从最初着手课程改革研究的南通师专和南通教育学院的前辈们开始算起,我们是第二代,这是第28年。”丁锦宏感慨地说。

 

“三破三立”打造“三维六域”课程体系

“古语云:不破不立。就教师教育改革而言,我们应积极突破旧思维、旧格局,才能创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新体系。”在谈到教育改革方向时,丁锦宏这样说。

在此理念指引下,项目团队的成员们经过一次次讨论、争论,求同存异,立足前人积淀的教育精华,为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卓越教师”,提出了“南通大学方案”。

项目组积极突破传统教师教育的观念和资源困境,创新提出“情能本位”的新理念,基于校本研究全面立体地构建出涵盖“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维度,“儿童发展与学习、学校教育基础、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大学习领域的“卓越教师”课程体系。新理念坚持“实践取向”,强调“情能兼修”。

针对传统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单一的旧格局,项目组大胆突破传统教师教育的内容和结构藩篱,创新构建出“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坚持“学生立场”和“实践立场”,以学生毕业5年后职业生活样态的素质要求为目标,以鲜活教师职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国家课标为指导,基于教师职场需求逻辑、教师专业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开发出了对接教师职业胜任力的24门微型化、模块化课程群。

项目组还积极突破实施和评价局限,设立教学与考核新范式。项目组通过调研发现,记笔记考笔记等教学与评价模式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反感,鉴于此,项目组积极推行问题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浸润等方式方法,让学生沿着专业认知情感体验实践行动的路径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成长,并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开发建成了有效教学、班级管理、校本研究、校园法律、教师道德五大教学案例库。

回想起研究初期的情形,丁锦宏说,“当时并不知道这样做会带来多少变革,但是我们的确期待一个与时代结合更为人性化、系统化的教育环境。”

为强调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师范性,学校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让实习课重新划归教师教育学院,恢复合作的整体性,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在其他各学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作用。

 

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存在方式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急切地呼唤着课堂教育教学的变革。项目团队骨干许映建认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职前与职后、校内与校外界限将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融合“anyoneanywayanywhereanytime”“4A教育。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到“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团队成员顺应潮流,紧跟在线课程的步伐,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办法引导学生了解学什么’‘怎么学,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路径。课程将每一专题,做成微课上传至蓝墨云班课等移动教学助手,学生在手机客户端或者PC客户端点击播放教学视频,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优质的开放性课程资源,集成了海量的知识,使Online教育成为教学生态改变的先锋。

团队成员邓宏宝列举了一个事例:你带一个头盔,就能进入虚拟情境,面对两个学生突然打起来,这时候根据老师的处理行为表现,可以进行诊断评估,从而进行教育引导。在他看来,教育事业的高品质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利用“互联网+”和在线教育平台,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教师教育素养。未来项目团队将推出更多的虚拟课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现有案例一个个变成现实。

201710月,卓越教师培养国际论坛在南通大学召开,美国、新加坡和国内同行120多人参加会议,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大会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众多知名教育学专家高度赞誉成果注重师范生专业情意、敬业教育和师德养成的特色,并评价成果理念先进、问题导向、特色鲜明、实践创新

在丁锦宏的努力下,省内8所院校成功开展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协同开发课程配套教材。现已出版系列教材11部,其中4部被列入“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

3年,学校与来自北京、山东、新疆和省内67所兄弟院校同行积极交流学习,并通过国培项目,为山西、海南、贵州、新疆等地培训教师超过2000人。项目成员还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访问讲学,把创新成果扩展到了更大的平台上。

28年来,丁锦宏教授与团队成员们一步一个脚印,接连承担了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定向培养初中起点多科型小学本科卓越教师模式探索”,国家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幼儿园教师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标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类)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新课标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情能结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教研项目……

依托课程群建设,我校“教育学”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学前教育”率先通过全国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打造的教师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被选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实践教育中心。

201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随后,教育部等五部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949日,教育部牵头的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发表了《中国慕课行动宣言》,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国内的教师教育开始呈现新态势。

“教育改革永无止境,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很喜欢听你的课,很满意你的课程。”这是丁锦宏的初心,更是整个项目研发团队永远的奋斗目标。

(校报记者 陈妍  学生记者 韩真赟)

项目成员访问杰克逊州立大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