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追求卓越的力量(四)

3045
分享

发布时间:2019-08-08 16:55阅读次数:3045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张莉丽

经典跨越汪洋。一位平凡的老师,一颗朴素的向学之心,她将翻译学与楚辞学进行融通,用语言架起了沟通中西的桥梁,用中华文化之美惊诧了世界,让辽阔的世界版图上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星光。是心血斑驳了岁月,是信仰惊艳了时光!

她就是我校首届卓越贡献奖获得者、外国语学院教授严晓江老师,其专著《〈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荣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求真务实    潜心治学

“心血斑驳了岁月,信仰惊艳了时光。”这句颁奖词正是严晓江求真务实,潜心治学的真实写照。

严晓江的科研方向是翻译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外国经典文学引进来”和“中国经典文学走出去”。她最为骄傲的便是自己在《楚辞》英译方面的研究成果。这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专著《〈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通过美妙的语言让外国人读懂《楚辞》,为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国门做一次有益探索。

这本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结项成果,该书立足中国传统文论体系,突出本土化、传统化、多元化三个特征的关联互鉴,汲取中国传统诗学话语的源泉,挖掘《楚辞》英译的翻译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构建以诗学为纲的《楚辞》英译理论,提炼可供典籍英译参考的理论与方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中国文明的精神,体现了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

文学院陈亮老师作为研究楚辞文化的优秀学者,对严晓江在楚辞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由于《楚辞》主题深奥、语句晦涩、铺排夸张,其英译相比其他典籍而言更为艰难。严教授写文章自己鲜明独到的风格,她用词遣句非常谨慎,对仗工整,形式优美。在保证中国古典文化原汁原味传播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外译的美学风格。”凭借传神达意的翻译和高雅的学术品位楚风楚语的华章远涉重洋,扩大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严晓江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作为一个语言学者,严晓江珍惜每一个清晨:“早上怎么舍得睡懒觉呢?日上高头,一个上午就悄悄溜走了。一个不能掌控早晨的人,怎能把握人生?”严晓江非常注重培养自律精神,她从童年时代起就养成了良好习惯:每天早上六点钟起来朗读外语、语文,不论寒暑,直到上大学,读硕士、博士,日复一日,持之以恒。这也是她学习语言的经验。

在教学工作中严晓江也是如此,如有早课,她一定会提前很早来到教室。“每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都能看到严老师已经在默默地看书了。”2015级英语专业学生简习健说道:“看到老师精神十足的样子,我们下次上课的时候也会刻意提前一些,不会踩着铃声匆忙踏进教室,更不会提着早餐进来。” 严晓江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注重创新思维培养,不仅吸引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更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大学课堂教学的人文情怀和使命担当。“心远地自偏”,她常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教导学生要克服浮躁,乐于坐冷板凳。“身前三尺讲台,身后一片学海。举头掉落粉灰,低头不失尊严。”简习健用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严晓江,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典籍翻译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我国的译作,95%外译,而汉译外的只有5%,面对严重的“出超”状态,严晓江表示,无论是翻译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应有一种紧迫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文化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翻译是沟通不同文化背景心灵的桥梁。”作为一个从事翻译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严晓江清楚地知道自己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文化的传播即是爱国主义的实践。她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醒学生在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不仅仅要传播语言层面上的文化和历史,更要把精神层面的力量传播出去。

亲力亲为   诱掖后进 

一线授课、执着科研、辅导学生……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严晓江还多次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做讲座,进行国家课题的申报辅导,在校内外担任多种学术活动的评审安排在双休日的专四、专八、四六级等监考任务,她也欣然参加每次提交的各类材料,她都按时完成,而且非常规范“每一件小事,都体现出一种做事态度,也是在锻炼自己的能力。”严晓江说道。

20多年来,严晓江讲授过大学英语、商务翻译、翻译与文学专题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批评等本科生和硕士生专业课。她从一个“青椒”一步一步成长为教授,因此也更能理解青年教师的难处、困处

2002年,外国语学院教师聂玉景刚刚参加工作,曾《外语周报》供稿,随着教学任务的愈加繁重,聂玉景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应该花时间在这方面,这个时候,同样《外语周报》供稿的严晓江告诉他,搞好科研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大量的学术储备。严晓江鼓励聂玉景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并向杂志投稿,正所谓“路遥知马力”,逐渐,聂玉景的文笔学术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可以说,严教授就是我科研路上的引路人。”聂玉景老师无不感激地说。

我认为在事业中应该始终饱含热爱和情感以及一种超越精神”严老师感叹道。她不仅把翻译教学和研究当成职业,更将其视作毕生热爱和甘于奉献的事业。作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晓江一直强调自己“党员教师”的身份,在她看来,这身份让她的工作变得非同一般。

“正是党员教师这个身份,使我既普通又特殊。”党员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人,其言行不仅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而且也影响着周围广大教师。因此,她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发挥榜样的辐射作用,引导中青年教师坚守信仰。

“我理解的信仰不是虚幻的,而是勇攀高峰,志存高远,激扬人生。”严晓江欣慰地说:“我很高兴许多青年教师在与我交流之后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把信仰落到实处,脚踏实地,才能出实绩。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南通大学“拔尖人才”......如今的严晓江荣誉等身,依然马不停蹄:“翻译之路漫漫将上下而求索。只有继续前行,才会不断进步。我还会开始新的探索和攀登,我要像98岁高龄的著名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校报学生记者 乔心怡 周丁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