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学以致用解锁地理信息的“密码”

记我校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团队

1118
分享

发布时间:2019-12-13 16:32阅读次数:1118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范苏

147所高校,255件参赛作品,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上高手云集。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院胡宇宸、马培龙、高丽娜、汤中港四位同学组成的参赛团队,以扎实的GIS理论知识、熟练的软件操作技术,完美地解决了实际案例问题,以优异的成绩在同众多高校同台竞技的舞台上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特等奖。

学以致用求卓越

相对于广为人知的GPS,人们对GIS的了解也许就不那么多了。“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科学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集成的产物,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团队队长胡宇宸介绍道。

近年来,GIS迅猛发展,日益表现出产业带动作用强、技术创新性强、应用广泛等特点。GIS技术与GPS、手机等多种终端结合,将应用和服务延伸到了大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成为地理信息产业一大新的增长点。

团队成员全部来自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一一入学,他们就加入到了周侗副教授创建的“地理大数据智能分析师生工作室”。“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我们对GIS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进行了许多实践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们表示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是对专业知识掌握是否牢靠的最好检验方式。

“得益于我们平时的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回想起比赛现场,队员马培龙仍历历在目。如何在城市建垃圾场,团队展示了空间数据库建库能力,通过数据的投影转换,进行精确地缓冲区分析;如何在公园之间构建生态廊道,团队充分认识到使用成本路径是题目的关键点,他们通过准确的参数设置,对遥感影像进行了分类……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可以看出指导老师的细心培养,团队成员为了这次比赛准备了相对长的时间。”大赛评委会给予了团队高度评价,但团队成员还是很谦虚,“通过比赛,我们还是发现了许多不足,今后我们还要更加的精益求精。”

赛场拼搏展风采

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是GIS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比赛现场上键盘的敲击声和各队的讨论声让紧张气氛愈发浓厚。

“在市区范围内选择最适合建垃圾场的两个位置”“在不同的公园之间构建生态廊道以保护动物的迁徙”,这是此次竞赛两个题目,所有参赛团队均使用相同参赛题目与数据。紧张的时间内,不仅要在电脑上完成解题,而且还要提供解题过程的文档以及代码等。

 “GIS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方向,最大的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多而杂。”团队指导老师陶菲介绍道。“两个题目看是比较简单寻常,但涉及到许多专业理论,不仅考察学生对地图数据采集、遥感信息解译的完整业务流程、关键技术及常用GIS软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测试学生能否灵活应用多种空间分析技术等。”

 “爱实践,敢拼搏。”队员高丽娜这样形容他们的队伍精神。尽管实际比赛只有6个小时,但是这6个小时的背后,是他们自国庆前一周开始的近3个月紧张集训。这3个月里,他们真正做到了分秒必争,吃睡在实验室已是常态。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女生,高丽娜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坚持作息和团队里的男生一样。没课的时候,每天早上的8点到12点,下午的1点到5点,以及晚上的6点到11点都属于他们的“集训时间”。

 “同学们真心不容易,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指导老师陶菲把同学们的努力都看在眼里,空闲时还会给他们带来自己做的饭菜。“我希望他们的目标并不局限在赢得眼前的比赛,而是把眼光放在自我价值实现上。”

以赛促学创未来

入夜,钟秀校区14号楼的每间实验室仍灯火通明。走进302室,七八台电脑上显示着各种GIS软件的页面,刚刚享受到胜利喜悦的团队成员们一如往常还坐在熟悉的座位上,靠窗的墙面上挂满了各种奖状和证书。

“这次比赛主要是锻炼我们对GIS基本应用技能的考查,通过这一次的比赛,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从中弥补了平时学习疏忽的专业知识,也再一次巩固了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胡宇宸感触颇深,“GIS应用大赛其实有很多难点,并不是几个月的准备就行,关键在于平时的练习与积累。”

GIS行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学生站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真正应用于实践,利用实践实现对于专业知识的补充。“我们十分鼓励学生参与这类比赛,这样可以更好地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指导老师周侗对比赛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十分认可。“尽管团队的学生一批接着一批,但我们一直坚持‘老带新’,通过优秀的学长学姐来给新同学作榜样引领,让同学们真正的爱上专业学习。”

从2014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时的紧张不安、缺乏经验到现在的从容应对、经验丰富,从第一次参赛获得优胜奖,到这次斩获特等奖,学院在这项比赛中六年磨一剑,充分展现出我校地理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只有以赛促学、赛教协同、校地融合,才能扎实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老大难’问题。”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王英利说道,“未来我们还会引导学生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一系列比赛,努力帮助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

(校报学生记者 林子杰 韩真赟 贾雨芳)

我校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团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