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践行“两学一做” 建设“四有”大学(十)

626
分享

发布时间:2016-07-05 00:00阅读次数:626来源单位:教务处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些指示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6月29日我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成长春书记指出,“中国梦”在南通大学就是要加快建设“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我们的师生在实现“强校梦”的进程中实现自己的“育人梦”“成才梦”,书写“中国梦”的南通大学篇章。这是全体通大人的共同追求,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南通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提供人才支撑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同时南通大学地处沿海、长三角和苏中地区,因此我们要坚持跨江发展的战略,把南通大学办成辐射沿海及长三角地区,为苏中的崛起作贡献的高校。学校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突破口,要做好顶层设计。

教务处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和协调部门,始终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3类人才培养模式,推进5大质量建设项目,实施9项教学改革计划,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立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功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教务处将以审核式评估和专业认证为契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抓手,为建设“四有”大学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证。

一、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育人特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结构,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至关重要。1.确立以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为着力点,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探索多规格、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计划,成立张謇书院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织形式试点。在工商管理类、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开展大类宽口径招生,实施“平台+模块”的分流培养。建立自主招生模式,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明确素质拓展课程的学分要求,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职业资格认证、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培养功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本质要求是“能力为本、重在应用”。学校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始终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为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专业布局、师资队伍方面也在不断调整,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们的实践、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要密切关注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适应性,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近年来,学校瞄准沿海战略在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海洋高技术、金融管理业等地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学科交叉。新增生物工程、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物联网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迅速从注重办学规模、专业布点扩张转变到聚焦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上来,大大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二、全面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育人全程。学校要发展,人才培养是核心,培养人才创新是关键。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正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全国创新工作大会上所讲的那样:“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肩负着高素质创新人才供给的使命。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面向全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系统设计实践教育体系,规范实践教学标准,把实践创新活动作为“特设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实践创新教学必修学分;制定了《南通大学关于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南通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南通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学分管理办法》、《南通大学本科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及专业考证考级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我们将深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创新研究和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融入人才培养,建立“贯穿全程”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以“创新意识启蒙,创新思维训练、创新精神养成、创新能力提高”为主线,融“专业实践教学、工程训练、创新训练、学科竞赛”为一体,逐步将创新实践课程贯穿大学全程。低年级在必修课中设置创新教育模块,开设《创造学》、《创造教育》、《工程认识》、《工程训练》、《工程创新》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高年级开展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等多元化实践创新活动,强化创新能力拓展训练。3.开展学科竞赛,建立“四层三维”学科竞赛体系。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绝佳途径,积极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建立了“四层三维”学科竞赛体系,积极组织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级竞赛,从学生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维度着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4.积极实施创新训练计划,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创新训练体系。积极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展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每年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及到期项目的结题工作,逐年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保证本科生有更好的条件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充分发挥此类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为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的重任。学校一直秉承全面开放办学的理念,以校企、校校、校政等多元化合作的方式共享开放式办学资源,让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1.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机械类专业直接面对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量身定做,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电子类专业与地方企业共建了STC高性能单片机联合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把赛事和项目引入课堂;纺织服装、艺术设计类专业将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与地方知名企业建立校企互动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作品直接进入企业生产、投放市场,实现无缝对接,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2.坚持协同育人,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学校始终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地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建设起“产教融合、校地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组织各教学单位,建立了符合教学需求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420个,实现校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局面。3.坚持专兼结合,建立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采用校内培养、企业外聘、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途径,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现场考察、挂职锻炼、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实践背景。企业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面向社会、企业和行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我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学校现聘任兼职教师1511人,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工程实际。今后我们还要扩大实施范围,让更多的学生收益。

四、全面实施素质拓展课程,优化协同管理,营造教育氛围。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优化部门、条块的协同管理,建立校教务处、学工处、科技处、团委、工程中心、科技园等多部门工作联动机制,联合组织、支持保障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与实践、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素质拓展活动,切实保障素质拓展课程的顺利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培养功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适用人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办好“四有”大学的关键要素。我们一定以“四有”大学建设为契机,找准目标定位,强化责任担当,为实现“强校梦”添砖加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