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27
    2025-10
    10月20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10月27日,《新华日报》头版刊发题为《凝聚思想力量 展现社科担当 我省社科理论界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报道,聚焦我校专家学习感悟。此外,南通电视台也关注了我校师生第一时间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全会充分肯定“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总结应对风险挑战的成功经验,为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面向未来,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锚定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安全屏障等七大目标,为“十五五”
    2025-10-27
  • 21
    2025-10
    10月18日,新华网以《第13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在南通大学举办》为题,报道我校承办的学术论坛。交汇点新闻、南通电视台、南通发布等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本次论坛由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通大学主办,我校商学院(管理学院)承办。论坛共为期三天,以“智汇人才,质领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使命与创新”为主题,设有9场主题报告、4场平行论坛、2场企业家讲座、40场分论坛,以及海报展示和学术期刊面对面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230余家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近600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博硕士研究生,聚焦人工智能加速演进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使
    2025-10-21
  • 24
    2025-09
    近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新网、南通日报、南通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在我校举行的南通市公民道德宣传日主题活动暨“莫文隋”塑像揭幕仪式。三十年前,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以“莫文隋”化名,匿名捐资助学,由此引发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三十年来,“莫文隋”在我校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活动中,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校党委书记杨宇民共同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原型汤淳渊塑像揭幕。作为一所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我校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在学校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莫文隋”精神的浸润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已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2025-09-24
  • 16
    2025-09
    9月16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江苏首个与意大利合作办学机构揭牌》的报道,聚焦我校锡耶纳未来生物技术学院揭牌。交汇点、荔枝新闻、江苏教育新闻网、南通发布、掌上南通客户端等媒体也纷纷进行了报道。9月10日,“智汇通大·意启未来”2025中意教育合作对话在我校举行,“中意教育文化协同发展中心”“意大利语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我校“锡耶纳未来生物技术学院”同步揭牌。锡耶纳未来生物技术学院是我校与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合作开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今年启动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后,将同时注册南通大学与锡耶纳大学学籍,修业
    2025-09-16
  • 15
    2025-09
    9月6日,南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发布题为《南通大学新生报到首日》的报道,关注我校2025级新生。今年我校共招收本科新生9627人,他们从五湖四海赶来,其中有2对双胞胎,33名同学与通大同一天生日,还有许多新生的父母也是通大校友。报道重点关注了我校锡耶纳未来学院的龙凤胎新生朱湘旋和朱相宇姐弟以及和妈妈成为校友的预防医学专业新生戴宇辰。报到日,校领导与新生代表座谈交流,询问他们来校适应情况,听取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期待、对未来发展的憧憬,并向他们送去祝福。校领导为当天过生日的新生代表送上生日蛋糕和书籍,和他们一起吹蜡烛、唱生日歌,还走进学生宿舍,与新生及其家长亲切交谈。9月12日,新华网江苏频道发
    2025-09-15
  • 01
    2025-09
    今年暑期,我校学子积极投身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多个热点领域深入调研、服务社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引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0日,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发布报道124篇,其中国家级媒体45篇,省级媒体25篇。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网、交汇点新闻等多家媒体关注我校乡村生态富民调研团的实践活动。团队利用暑假已调研六个乡村,探寻乡村产业兴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中国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新闻网聚焦我校学子开展的AI科普社会实践,“智启未
    2025-09-01
  • 18
    2025-07
    7月17日,《中国交通报》发布题为《扎根一线 磨练轨道建设技术》的报道,聚焦我校交通工程专业2020届校友韩骁的成长故事。心怀投身交通强国建设梦想的韩骁在高考后毅然选择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他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毕业季,他在学校组织的云端招聘会中顺利通过线上面试,带着建设大国工程的决心,入职了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入职以来,从“优秀见习生”到年度“技术管理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见证了他从见习生到管理组技术负责人的一路淬炼,也见证了他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虚心求教、认真学习的工作态度和扎根工程一线,以实干践行初心,用专业诠释担当的追求。7月16日,《新
    2025-07-18
  • 12
    2025-07
    7月11日,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新闻》栏目聚焦7月9至10日在我校举行的“建行杯”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决赛。光明日报客户端、新华网、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江苏省教育厅官网、紫牛新闻客户端、《南通日报》、南通广播电视台、南通发布等多家媒体也纷纷报道此活动。据报道,今年全省共有157所高校的8万余支团队、32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再创历史新高。经过激烈角逐,共有230个项目获一等奖,229个项目获二等奖,360个项目获三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零翼起航-地球第三种交通生态引领者”项目获得冠军,南京理工大学“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获得亚军,我校“非遗‘撕’路—推动非遗撕纸
    2025-07-12
  • 11
    2025-07
    6月25日,《新华日报》整版报道我校2025年本科招生亮点。报道从办学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深厚; 学科建设步伐加快、特色专业实力强劲; 师资力量雄厚卓越、科研创新捷报频传;招生计划大幅增加、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名城名校融合共建、校地合作成效显著;国际交流成果丰硕、中外合作携手同行六个方面对我校优势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我校2025年面向全国计划招生9600人,其中在江苏省招收7396名,在北京、上海、天津、新疆和西藏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招生计划2204名。总体招生计划比2024年增加1400人,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计划增加200余人,人工智能、基础医学、药学、通
    2025-07-11
  • 11
    2025-07
    7月3日,中国交通新闻网发布题为《南通大学团队研发智慧交通技术场景验证框架》的报道,聚焦我校科研团队研发场景驱动的验证框架与可扩展的数字孪生平台。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已成为重塑交通生态的核心驱动力。我校智慧车联网移动通信科研团队系统梳理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发展脉络与工程实践,并针对跨域协同感知、实时车路通信状态同步、边缘计算与云端算力协同、仿真验证与现实应用迁移、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化等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场景驱动的验证框架与可扩展的数字孪生平台,为未来智慧交通技术演进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国际通信领域权威期刊《I
    2025-07-11
  • 25
    2025-06
    6月25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 南通大学激活校园文化场馆育人新动能》的报道,聚焦我校开展场馆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报道从“校史馆:从历史记忆到文脉传承”“艺术场馆:从审美共鸣到价值共鸣”“体育场馆:从强健体魄到昂扬精神”三方面,具体讲述了我校聚焦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挖校本资源,利用文化、艺术、体育等校园场馆资源开展沉浸式案例教学、情感教学,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推动思政教育在场馆濡染中激发新活力。我校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沉浸式、常态化的思政育人格局,持续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拓展育人场域,将校内场馆从“物理空间”蜕变为“精神阵地”。(杨淑霭)相关链接:
    2025-06-25
  • 09
    2025-06
    6月7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旅行家》节目走进南通,以音乐为桥梁,展示南通的文旅资源和人文风情。节目组专访了我校艺术学院副院长吴蓉和音乐系外籍教授、意大利指挥家罗伯特·菲奥雷(Roberto Fiore),报道了我校国际交响乐团以音乐为笔,勾勒城市文化肌理、挖掘城市人文底蕴的风貌。我校国际交响乐团成立于2021年,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团委、艺术学院共同创建,Roberto Fiore教授担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乐团每年举办校园新年音乐会、专场音乐会,曾献演意大利总统访华活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南通“濠滨夏夜”等活动,旨在推动校园音乐文化多元化、国际化
    2025-06-09
  • 06
    2025-06
    6月19日,《健康报》发布题为《一项研究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发现——孕期纳米塑料暴露存在跨代毒性》的报道,聚焦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团队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首次揭示了纳米塑料跨代生殖毒性机制。《新华日报》、中国科学网、交汇点客户端等也进行了报道。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在胎盘和脐带血中已有检测出纳米塑料的证据,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为了找到背后的毒性机制,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科研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对纳米塑料的跨代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发现纳米塑料暴露可导致子代小鼠大脑神经元细胞萎缩和丢失,神经纤维缠
    2025-06-06
  • 05
    2025-06
    6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专栏,专题报道了我校政教师范专业2018届毕业生周金菊扎根西部基层,带领乡亲振兴乡村的奋斗故事。周金菊大学毕业后以“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身份回到家乡,在贵州清镇市流长苗族乡从事扶贫开发和农村电商服务工作。七年来,她奔走在村寨和田间地头,将在大学四年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支教实践经验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乡亲急难愁盼,助村民增收致富,以实际行动获得了家乡父老的认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像周金菊一样扎根西部基层的通大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了通大学子的担当,在服务基层工作实践中书写着通大人的时代答卷。(钟钰婷)相关链接:htt
    2025-06-05
  • 04
    2025-06
    6月4日,《中国教育报》在第3版刊发题为《“无障碍裤装”暖身更暖心》的报道,关注我校“翼心衣意”无碍助行社会实践团为残障人士设计改良的无障碍裤装。针对市场上的一些无障碍服装既不美观,又容易让冷风“乘虚而入”等问题,我校“翼心衣意”无碍助行社会实践团成员不断走访调查,询问残障人士的穿衣需求,观察他们的穿衣细节,将无障碍裤装开合处转移到侧面,让布料紧密贴合;利用传统纤维材料,研制出坚韧又抗菌的混纺纱线,从服装设计和纱线混纺两方面对传统的无障碍裤装进行创新和升级,受到残障人士的欢迎。据统计,团队已走进33家社区、24家护理机构,累计服务500余人,并与18家残联达成志愿服务合作协议。《江苏教育报》、
    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