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21
    2025-03
    3月20日,《中国交通报》推出“交通青年科技工作者眼中的两会热词”特别策划,刊发题为《从热词解读交通发展新趋势》的整版报道,就我校交通人才培养,专访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施佺。施佺从重构学科体系,强化交叉融合;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技术赋能,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四个方面,结合当前产业发展趋势与教育实践,智能网联交通人才培养仍面临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迭代、跨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不足、复合型师资短缺等问题,具体阐述了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枢纽,如何准确研判、把握机遇并主动前瞻布局、推进智能网联交通创新人才培养。我校将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探索特
    2025-03-21
  • 13
    2025-03
    3月4日—1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施卫东教授,全国人大代表、我校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璠教授切实履行参政议政职能,重点围绕教育、科技、民生、医疗卫生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引发《人民政协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船舶报》《国家电网报》《团结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报道104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25篇、省级媒体38篇。全国两会期间,通大“声音”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今年两会期间,施卫东委员准备了30余件提案和社情民意,其中,关于“集成电路公共平台建设以及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
    2025-03-13
  • 07
    2025-03
    3月6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我省发布16个省级专业领域志愿服务重点项目 跨越三十载,从“莫文隋”家乡再出发》的报道,聚焦3月5日在我校举办的全省“3·5”学雷锋纪念日暨江苏志愿者日主题活动。30年前,我校汤淳渊教授化名“莫文隋”默默资助困难学生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市民,掀起了全民参与公益的热潮。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和第5个“江苏志愿者日”之际,2025年“3·5”学雷锋纪念日、江苏志愿者日暨寻找“莫文隋”30年南通大学志愿者开放日活动在我校举行。现场启动了“爱满江苏志愿行”专项行动、寻找“莫文隋”30年系列行动。活动中举行了“新时代的雷锋 身边的莫文隋”江海志愿服务“校地伙伴计划”签约
    2025-03-07
  • 27
    2025-02
    2月27日,《中国交通报》刊发题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支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专版报道,就提升高校实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专访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杨宇民。杨宇民从勇攀高峰,提升创新“硬核”能力;勇于担当,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勇挑大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阐述了我校将紧紧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四个面向”,积聚力量强化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让高校智慧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钟钰婷)相关链接:《中国交通报》http://share.591adb.com/share
    2025-02-27
  • 27
    2025-02
    2月26日,《中国知识产权报》刊发题为《南通大学加速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破题“转化难”畅通产业路》的报道,关注我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报道从启动技术创新引擎、铺就专利转化通途、打出知识产权运营“组合拳”三个方面,结合我校在纺织、应急防护、建筑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实际运用案例,详细介绍了我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专利转化之路的历程。报道指出,南通大学通过“赋权+横向结余经费”“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等改革试点,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转化动力,近三年间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突破350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超21
    2025-02-27
  • 26
    2025-02
    2月25日,《中国科学报》头版刊发题为《抑制胃癌肿瘤生长有了新方向》的报道,聚焦我校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支小飞作为唯一的第一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胃癌细胞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作用回路的研究成果。这一突破性进展为胃癌患者的治疗指引了全新的方向。据报道,支小飞在多个胃癌小鼠模型中,发现感觉神经元表现出最显著增长。通过逆行示踪技术等分析结果发现,在众多神经元之中,胃癌细胞能够优先吸引一种特殊的肽能感觉神经元。这是首次发现大脑以外的肿瘤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类似突触的功能性连接。此外,《健康报》《新华日报》、中国科学网、中国江苏网、交汇点新闻等媒体也纷纷报道该成果。(杨淑霭)相关
    2025-02-26
  • 24
    2025-02
    2月23日,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发布题为《用笔墨书写校地文化深度融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系成立》的报道,关注我校在聚焦书法艺术传承、美育工作建设、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举措。此外,《中国美术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报》《书法报》等媒体平台也纷纷报道了艺术学院书法系成立仪式。相关链接:中国教育报客户端:https://share.app3.jyb.cn/news_d/cea1633406c5d6ef515add761a4e4b4f?from=UC92azc3djZYbnBlb2NaNkRvdVR4WFNySUZZcUhFTEQvU1RUNXdic3lweWQ1Y1c3TmZxN0tpTnIzK
    2025-02-24
  • 22
    2025-02
    2月22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信长星在南通调研时强调 更大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干字当头只争朝夕全力实现一季度良好开局》的报道,聚焦2月20日至21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到南通调研。据报道,信长星在我校校史馆内,了解了学校历史沿革、办学成果、校地融合发展等情况,听取了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情况介绍。他指出,我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要持续做强优势学科,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他要求我校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创
    2025-02-22
  • 14
    2025-02
    2月14日,《中国交通报》刊发题为《南通大学“智慧眼”三位一体监测 路面病害无处遁形》的报道,关注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虹固长通”团队自主研发的路面健康监测系统。文章从优化技术方案,精准识别路面病害;发挥智能优势,提升养护作业效率两个方面详细报道了"虹固长通”团队运用计算机视觉与道路巡检车,搭配高精度相机和传感器,结合自主研发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先进的图像识别手段,打造了“三位一体”路面健康监测系统,精准解决道路安全痛点,让路面病害无处遁形,为道路维护与保养提供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打造城市道路上的“智慧眼”。路面健康监测系统平台自建成以来,已处理病害4.5万起,出具季度、年度、特殊事件报告10
    2025-02-14
  • 12
    2025-02
    2月12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仿鳄鱼皮结构!国产防护手套实现性能舒适双突破》的报道,聚焦我校纺织服装学院“柔盾卫士”大学生创新团队师生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性能刺割防护手套。针对以往很多同规格的防护手套存在的透气性差、使用起来手指僵硬等问题,团队成员从鳄鱼皮的结构中找到了灵感。通过对鳄鱼皮肤模仿,将一种无机粉体增强环氧树脂刚性块以小间距排列在柔性织物表面。一方面,这种刚性的树脂块可以为面料提供优异的防护性能,另一方面,柔性织物和树脂块间的间隙保证了面料的灵活性和透气性。这种防护面料不仅柔软、透气,还兼备防割、防刺、抗拉伸、抗撕裂等性能。这款手套的面料厚度在6—7毫米,看上去和冬季防寒的皮手套厚薄
    2025-02-12
  • 19
    2025-01
    1月16日,央视三套《文化十分》栏目采访我校教师吴元新、吴灵姝,专题报道我校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传承保护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的故事,展示了我校在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保护、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2008年以来,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抢救保护传统印染实物遗存六万余件,整理纹样二十多万个,出版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等十部非遗专著,发表蓝印花布相关论文三十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等6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研究院先后承办了12期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遗研培班,培训学员400余名,创作传统手工印染作品近千件,促进传统工艺技艺的现代转型。(倪沈键)
    2025-01-19
  • 08
    2025-01
    1月8日,《新华日报》教育版刊发江苏首个地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校企联盟成立仪式图片新闻。此前,《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江苏首个地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校企联盟成立》的报道,关注我校牵头成立的全省首个地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校企联盟。联盟由南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警察学院、常州大学、江苏海洋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成员单位组成。联盟将整合省内高校和企业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各类资源,从共建共享“人工智能+专业”示范课程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案例资源库、开发
    2025-01-08
  • 07
    2025-01
    1月6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南通大学:站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第一线”》的报道,聚焦我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成效。“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协议签约以来,校地双方围绕合力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合力推动南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重点任务开展合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我校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地方产业需求,推进“医学+”“纺织+”等5个学科群建设,先后成立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形成与南通市产业发展对口的专业集群;发起成立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促进长三角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一体化高质
    2025-01-07
  • 06
    2025-01
    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题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的报道,关注在我校召开的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会是江苏首个专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组织,以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支撑江苏“两个率先”“两争一前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与实践水平为宗旨,研究会业务主管单位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挂靠我校,是我校首个人文社会科学省级学会。12月28日,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我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水平
    2025-01-06
  • 11
    2024-12
    12月8日,光明日报客户端发布题为《地方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建院十周年座谈会在宁召开》的文章,关注我校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建设。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中国社会科学报》、江苏卫视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12月,是学校主动策应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而成立的特色新型智库。2020年4月,研究院晋级成为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十年来,研究院以“对接国家战略 服务江苏发展”为宗旨,积极开展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和舆论引导,充分整合南通大学相关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成立8家研究所,形成70余人的研究队伍。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