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18
    2025-07
    7月17日,《中国交通报》发布题为《扎根一线 磨练轨道建设技术》的报道,聚焦我校交通工程专业2020届校友韩骁的成长故事。心怀投身交通强国建设梦想的韩骁在高考后毅然选择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他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毕业季,他在学校组织的云端招聘会中顺利通过线上面试,带着建设大国工程的决心,入职了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入职以来,从“优秀见习生”到年度“技术管理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见证了他从见习生到管理组技术负责人的一路淬炼,也见证了他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虚心求教、认真学习的工作态度和扎根工程一线,以实干践行初心,用专业诠释担当的追求。7月16日,《新
    2025-07-18
  • 12
    2025-07
    7月11日,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新闻》栏目聚焦7月9至10日在我校举行的“建行杯”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决赛。光明日报客户端、新华网、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江苏省教育厅官网、紫牛新闻客户端、《南通日报》、南通广播电视台、南通发布等多家媒体也纷纷报道此活动。据报道,今年全省共有157所高校的8万余支团队、32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再创历史新高。经过激烈角逐,共有230个项目获一等奖,229个项目获二等奖,360个项目获三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零翼起航-地球第三种交通生态引领者”项目获得冠军,南京理工大学“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获得亚军,我校“非遗‘撕’路—推动非遗撕纸
    2025-07-12
  • 11
    2025-07
    6月25日,《新华日报》整版报道我校2025年本科招生亮点。报道从办学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深厚; 学科建设步伐加快、特色专业实力强劲; 师资力量雄厚卓越、科研创新捷报频传;招生计划大幅增加、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名城名校融合共建、校地合作成效显著;国际交流成果丰硕、中外合作携手同行六个方面对我校优势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我校2025年面向全国计划招生9600人,其中在江苏省招收7396名,在北京、上海、天津、新疆和西藏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招生计划2204名。总体招生计划比2024年增加1400人,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计划增加200余人,人工智能、基础医学、药学、通
    2025-07-11
  • 11
    2025-07
    7月3日,中国交通新闻网发布题为《南通大学团队研发智慧交通技术场景验证框架》的报道,聚焦我校科研团队研发场景驱动的验证框架与可扩展的数字孪生平台。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已成为重塑交通生态的核心驱动力。我校智慧车联网移动通信科研团队系统梳理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发展脉络与工程实践,并针对跨域协同感知、实时车路通信状态同步、边缘计算与云端算力协同、仿真验证与现实应用迁移、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化等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场景驱动的验证框架与可扩展的数字孪生平台,为未来智慧交通技术演进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国际通信领域权威期刊《I
    2025-07-11
  • 25
    2025-06
    6月25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 南通大学激活校园文化场馆育人新动能》的报道,聚焦我校开展场馆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报道从“校史馆:从历史记忆到文脉传承”“艺术场馆:从审美共鸣到价值共鸣”“体育场馆:从强健体魄到昂扬精神”三方面,具体讲述了我校聚焦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挖校本资源,利用文化、艺术、体育等校园场馆资源开展沉浸式案例教学、情感教学,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推动思政教育在场馆濡染中激发新活力。我校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沉浸式、常态化的思政育人格局,持续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拓展育人场域,将校内场馆从“物理空间”蜕变为“精神阵地”。(杨淑霭)相关链接:
    2025-06-25
  • 09
    2025-06
    6月7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旅行家》节目走进南通,以音乐为桥梁,展示南通的文旅资源和人文风情。节目组专访了我校艺术学院副院长吴蓉和音乐系外籍教授、意大利指挥家罗伯特·菲奥雷(Roberto Fiore),报道了我校国际交响乐团以音乐为笔,勾勒城市文化肌理、挖掘城市人文底蕴的风貌。我校国际交响乐团成立于2021年,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团委、艺术学院共同创建,Roberto Fiore教授担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乐团每年举办校园新年音乐会、专场音乐会,曾献演意大利总统访华活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南通“濠滨夏夜”等活动,旨在推动校园音乐文化多元化、国际化
    2025-06-09
  • 06
    2025-06
    6月19日,《健康报》发布题为《一项研究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发现——孕期纳米塑料暴露存在跨代毒性》的报道,聚焦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团队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首次揭示了纳米塑料跨代生殖毒性机制。《新华日报》、中国科学网、交汇点客户端等也进行了报道。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在胎盘和脐带血中已有检测出纳米塑料的证据,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为了找到背后的毒性机制,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科研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对纳米塑料的跨代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发现纳米塑料暴露可导致子代小鼠大脑神经元细胞萎缩和丢失,神经纤维缠
    2025-06-06
  • 05
    2025-06
    6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专栏,专题报道了我校政教师范专业2018届毕业生周金菊扎根西部基层,带领乡亲振兴乡村的奋斗故事。周金菊大学毕业后以“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身份回到家乡,在贵州清镇市流长苗族乡从事扶贫开发和农村电商服务工作。七年来,她奔走在村寨和田间地头,将在大学四年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支教实践经验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乡亲急难愁盼,助村民增收致富,以实际行动获得了家乡父老的认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像周金菊一样扎根西部基层的通大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了通大学子的担当,在服务基层工作实践中书写着通大人的时代答卷。(钟钰婷)相关链接:htt
    2025-06-05
  • 04
    2025-06
    6月4日,《中国教育报》在第3版刊发题为《“无障碍裤装”暖身更暖心》的报道,关注我校“翼心衣意”无碍助行社会实践团为残障人士设计改良的无障碍裤装。针对市场上的一些无障碍服装既不美观,又容易让冷风“乘虚而入”等问题,我校“翼心衣意”无碍助行社会实践团成员不断走访调查,询问残障人士的穿衣需求,观察他们的穿衣细节,将无障碍裤装开合处转移到侧面,让布料紧密贴合;利用传统纤维材料,研制出坚韧又抗菌的混纺纱线,从服装设计和纱线混纺两方面对传统的无障碍裤装进行创新和升级,受到残障人士的欢迎。据统计,团队已走进33家社区、24家护理机构,累计服务500余人,并与18家残联达成志愿服务合作协议。《江苏教育报》、
    2025-06-04
  • 30
    2025-05
    5月28日,我校召开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校友师生欢聚一堂,共同回顾辉煌的办学历程,展望美好未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紫牛新闻客户端、南通电视台、南通发布等多家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会上,12个杰出团队和个人荣获南通大学2024—2025年度卓越贡献奖。与会嘉宾和校领导分别为顾晓松院士团队、海安南通大学高端纺织研究院团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团队、服务地方龙头企业优秀团队、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团队、情境教育研究团队、“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团队、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高等级奖获奖指导教师团体、我校爱思唯尔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群体、吴丽、支小飞、高层次人才引培优秀群体颁奖。校党委书记、校长杨宇民
    2025-05-30
  • 22
    2025-05
    5月21日,江苏卫视“正午新闻”栏目以《新疆克州“江苏高校研学营活动”启动》为题,报道了新疆克州“江苏高校研学营活动”首站在我校开展的“山水韵苏克情 石榴籽祖国行”交流活动。《新华日报》《南通日报》以及南通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报道了该活动。活动中,我校2023级会计班与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克州校区)2024级本科财税班签约民族团结共建班级,商学院师生与新疆师生展开了热烈交流。来自新疆的20名师生通过讲述新疆故事、新疆民族物产展示、开展学生联谊、实地参观交流等形式,搭建起克州青年与通大学子的交流桥梁,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钟钰婷)相关链接:荔枝新闻:https://m
    2025-05-22
  • 12
    2025-05
    5月10日,《新华日报》头版刊发题为《让新风正气充盈大学校园》的报道,关注我校扎实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抓好机关青年干部学习教育具体举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校充分利用机关青年大讲堂,从讲理论、讲业务、讲成长三个维度发力,系统解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同时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题调研,收集青年干部对学校作风建设的意见建议,择优落地形成长效机制。(钟钰婷)相关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5/10/node_1.html#content_1446482
    2025-05-12
  • 11
    2025-05
    5月9日,《中国交通报》刊发题为《破解难点堵点 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的报道,就高校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访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亮。华亮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要让更多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人民群众生活,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高校是关键载体。他结合我校相关工作举措,从提升信息交流畅通度、全面提高成果成熟度、完善体制机制适配度三方面就高校如何围绕服务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出观点建议。(钟钰婷)相关链接:中国交通新闻网https://www.zgjtb.co
    2025-05-11
  • 09
    2025-05
    5月8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发表题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持续优化》的报道,关注我校在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报道援引部分受访专家观点,认为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提出的“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概念,丰富了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系列指数的连续发布,清晰勾勒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逐年改善,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此外,4月28日出版的《China Daily 》在“What They Say”栏目以“Index to help coordinate key economic
    2025-05-09
  • 10
    2025-04
    4月7日,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栏目以《填补棉花“基因地图”空白区域,南通大学科研团队破译棉花“生命密码”》为题,报道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凯团队联合浙江大学首次揭示了多倍体作物着丝粒的动态演化规律。科研团队成功构建了陆地棉的端粒到端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图谱,为棉花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了更加精确和详尽的数据基础。该研究不仅填补了以往发表的棉花基因组版本中数万个空白区域,还首次系统解析了棉花26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和端粒结构,为理解植物多倍体化后的基因组稳态与适应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上发表。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着丝粒变异驱动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