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 School Dynamics

  • 近日,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总决赛成绩公布。我校4支队伍参赛,共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旨在从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工程创新潜能,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等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卓越工程技术后备人才。本届大赛以“交叉融合工程创新求卓越,守德崇劳制造强国勇担当”为主题,设置了“新能源车”“智能+”“虚拟仿真”等三个赛道的九个赛项。来自全国771所高校的12.6万名大学生参加比赛。大赛自启动以来,我校工程训练中心高度
    2025-09-02
  •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5 年度产业工人求学圆梦行动参与高校名单,我校成功入选。​作为南通地区综合性大学,我校始终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在深耕南通及周边地区继续教育领域、推进人才培养与学历提升工作的同时,把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使命,为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我校将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 推进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紧密对接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战略部署,坚守 “立足南通、服务江苏” 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理念,依托学校优势
    2025-09-02
  • 8月24日—31日,外国语学院举办2025年暑期南通高校外语教师科研辅导班暨我校外国语言文学类“精进讲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毛浩然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世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刘兮颖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建达教授应邀围绕外语学科科研创新、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写作与期刊发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等前沿议题展开系统讲授与深入辅导。毛浩然教授直面外语教师在发表高水平论文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提出科研思维转型路径,阐述了“向下多层级分类、向上三维度归类”的选题构建方法,倡导学者培养“生活处处是科研”的敏锐
    2025-09-02
  • 近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2025年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成果评选推荐结果》。我校申报的4篇实践案例成功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纵深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教育部思政司面向“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高校组织开展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活动按照“党建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文化建设、数字赋能、条件保障”六个方面展示学生社区建设风采。我校聚焦社区建设关键领域申报的《党建领航筑根基 五链融通育新人——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通大模式》《“三驾马车”驱动学生社区自治生态
    2025-09-01
  • 8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姚建铨教授应邀来校指导,并作题为“基于激光致声一智慧海洋技术”的学术报告。姚建铨院士在报告中讲述了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介绍了激光致声的科学原理与技术创新,重点讲解了利用激光构联实现天空、陆地、海洋以及深水下实现激光信号转换与互联的技术性方法,激光能量在空—海界面的离子态加热并实现声/光信号的转换与传播,相关技术成果已完成国家多个重大重点项目,为军事和民用通信做出巨大贡献。报告后,姚建铨院士与现场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仲崇贵主持报告会。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微电子学院师生代表听取了报告。
    2025-08-31
  • 为确保2025年本科生迎新各项工作顺利进行,8月30日,我校召开2025级本科生迎新及开学典礼工作协调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吉明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吉明明认真听取了相关部门工作汇报,对相关部门的迎新前期准备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围绕2025年迎新工作明确三点要求。一是要深化思想认知、细化筹备举措。迎新工作不仅是学校管理服务的重要环节,更是展现校园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关键契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务实、周到、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生。二是要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同联动。各部门要结合职能分工,逐项制定操作细则,做到任务清晰、责任明确,建立“环节有人管、问题有人答”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衔接顺畅
    2025-08-31
  • “老师讲得特别清楚,我终于弄懂这个公式了!谢谢江苏的哥哥姐姐!”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开展的“七彩假期”线下支教活动中,一位维吾尔族学生在课后说道。暑假期间,这支由12个民族、15个专业学子组成的团中央全国重点团队,跨越新疆、青海、贵州、云南等8省13市,以“理论+科技+教育+文化”为笔,在边疆村寨、牧区草原、社区课堂、非遗工坊深情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新篇章。今年暑假,校团委紧密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通过成立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院两级指导机制、细化全流程管理规范等机制保障,精心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3万
  • “为了不当亡国奴,我16岁就参了军!为了抗战胜利,我愿意牺牲小我。”97岁抗战老兵刘学坚的真情流露,打动了参加老兵寻访活动的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戎光汇星火”社会实践团队的每一位同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戎光汇星火”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参与由南通市委老干部局和南通市委党史办、南通日报社联合开展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老兵寻访活动,深入挖掘宣传抗战老兵的感人事迹。专业积淀:用规范与温情传递敬意与文献记载、文物展示等传统历史传播方式不同,口述史从个体视角去解读历史,通过个体讲述让宏大的时代叙事展现出生动且具象的细节。而在战争年代,一粒尘沙就是落在人们身上
  •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已成为重塑交通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交通还存在哪些瓶颈?未来智慧交通又将如何演进?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慧车联网移动通信科研团队系统梳理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发展脉络与工程实践,并针对跨域协同感知、实时车路通信状态同步、边缘计算与云端算力协同、仿真验证与现实应用迁移、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化等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瓶颈,提出了场景驱动的验证框架与可扩展的数字孪生平台,为未来智慧交通技术演进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国际通信领域权威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
  • 5月18日,我校美术馆内人潮涌动,2025“炫·青春”毕业展演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这场以“向上而生”为主题的展演,不仅集中呈现了我校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千余件毕业作品,更以学术论坛、系列画展、非遗展示、艺术市集、智能交互艺术展等多个版块的113场主题活动,构建起一个全域联动、全时在线的立体艺术生态圈。作为艺术学院深耕九载的文化品牌,“炫·青春”毕业展演如同一簇永不熄灭的艺术火种,在南通大学的沃土上生根、抽枝、绽放,以青春之名,串联起美育传承的匠心之路、服务地方的实践之志和对话世界的开放之姿。以美育人 构建多维美育生态2017年初夏,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首届“炫·青春”艺术展演
  • “虽然我是寨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但我从来没有后悔选择回到家乡。”在自己的故事被《人民日报》报道后,周金菊向一直保持联系的刘逸巍老师分享道,“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青年人,我会继续扎根基层,和乡亲们共同奋斗,见证着家乡越来越美好!”6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专栏,专题报道了我校政教师范专业2018届毕业生周金菊扎根西部基层,带领乡亲振兴乡村的奋斗故事。周金菊毕业后,以“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身份回到家乡,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流长苗族乡从事扶贫开发和农村电商服务工作。大学生基层服务志愿者考核连续两年获第一名,荣获家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七年来,
  • 以“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为原型,通过青年教师肖松、手外科医生唐波、血液科医生刘纯之等话剧人物的成长和奋斗历程,展现时代的变迁、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医患双方的情感互动。作为庆祝我校建校113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连续在艺术中心剧场上演两场的大型原创话剧《通医人》,受到师生观众热烈欢迎。从“通医现象”到“精神解码” 20世纪90年代,“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称为“通医现象”,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立志成才、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勇攀高峰”是对他们的高度总结。话剧《通医人》为《大国良医》系列三部曲之二,是继《通医魂》之后的又一现实主义话剧力作。该剧将镜头对准2

科研聚焦 / Research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