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校不仅教给了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我严谨、踏实、自律的职业素养。”在我校“校友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分享会上,机械1981级校友、华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杨从登跟台下济济一堂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着自己深耕化纤行业三十年的从业经历。
11月22日,通大校园里高树叶落,金辉满地。在南通大学校友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五湖四海的校友们纷纷重返母校,共叙校友情谊,共谋发展蓝图。上午,多位校友企业家走进“校友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会现场,以亲身经历诠释通大人砥砺奋进的精神传承,为在校学子带来一堂堂生动的实践思政课。
深耕领域数十载 以热爱赴情怀
“你们是不可能的。”杨从登回忆起了一次赴日本学习时,一位日本同行的轻蔑话语。这句话如一根尖刺,深深刺痛了初入化纤行业的杨从登,也点燃了他“赶上日本,超过韩国”的产业报国梦。1984年,杨从登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连云港工作。1989年,他参与筹建了钟山氨纶有限公司,自此踏入化纤行业。1999年,他机缘巧合加入了华峰集团,作为华峰氨纶项目总指挥、公司副总经理,项目首期工程仅用8个月就顺利投产,当时被日本专家称为“世界氨纶发展史上的奇迹”。“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三十年。”杨从登说。从国企技术员到全球最大化纤企业掌舵人,他带领公司发展为全球氨纶制造龙头,自主研发的高档经编氨纶和超耐氯氨纶等多项产品打破国际垄断,为我国纺织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守住情怀”,临床医学专业1994级校友、江苏同洲实业投资集团董事长赵玉华说,“现在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但医学生不能只看重稳定。”毕业在公立医院工作2年后,他带着2万元积蓄辞职开启创业之路。当时创办一家医院需要100多万元,很多人觉得他“不切实际”。“但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赵玉华凭着一股韧劲,一边拼命补充医疗管理知识,一边组织团队学习提升,逐步将医院拓展至养老、康复领域,如今已拥有1000多张床位,成为区域医疗健康标杆。“‘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是我坚持从医、创业二十年的精神支柱。”
“坚持源自热爱。”16岁便进入我校自动化专业学习的1988级校友鞠建宏,20岁毕业后赴美国深造,获空气动力学与自动工程博士、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曾任仙童半导体全球核心技术人员。2010 年,他放弃高职高薪,回到家乡南通创办帝奥微电子。尽管当时南通芯片设计行业还是空白,但他坚信“空白就是机遇”。“我可以一天24小时不吃饭,沉浸在芯片设计里。”鞠建宏说。模拟芯片研发需要长期投入与巨额资金,他借狂热的技术热爱与坚实的基础啃下这块“硬骨头”,终使帝奥微电子在USB技术领域跻身全球前列。
跨界融通显成就 善创新勇突破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在机遇迸发的时代,要敢于抓住机会、打破边界。
“您从一位妇产科医生转型为家纺行业龙头企业的副总裁,非常传奇。是什么激发了您跨界的想法?”面对台下同学的提问,医学1983级校友、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陶永瑛笑着说:“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动了南通。”在家纺行业标准缺失、质量投诉频发的困境下,陶永瑛借鉴医学诊断标准与剂量控制经验,联合专家耗时半年制定企业标准并成功备案。她还将临床的早会、夕会、复盘制度等引入企业,以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医生思维管理企业。凭借 “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谋发展”的理念,罗莱家纺在同类产品中连续20年综合占有率第一。“学医的经历塑造了我的工作态度与思维模式,这是跨界成功的关键。”从守护个体健康,到关怀亿万家庭的睡眠质量,陶永瑛完成了“医者仁心”的跨界延伸。
自诩为“跨界之人”的航海医学1987级校友、香港中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艾红学,同样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上学时就数他认识的同学最多。”同学这样评价他。“我就喜欢交朋友”,开朗的性格成了艾红学成功跨界的“钥匙”。实习期间,他就注重主动与陌生人聊天。从医生岗位离职后,他凭借公关能力下海赚到第一桶金,后又因机缘结识的人脉进入茶文化领域,如今担任东南亚地区茶文化推广大使,致力于展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与当代价值,传递包容、和平与可持续的中国理念。
把“常州宏大与世界控制技术同步”写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在工业自动化与传统印染的交叉地带精准发力……工业自动化1979级校友、宏大智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研发总监顾仁分享的人生故事,带着浓浓的机油味与梦想的芬芳。顾仁在求学时就带着一股“钻劲”,白天认真听课,课后泡在图书馆查资料,专业知识积累得格外扎实,毕业后第二年便拿下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1985年,他拿出全部生活费1650元买设备做实验,那是梦想的开始。如今,他创办的企业获评“中国智能制造十大优秀企业”。“年轻人别被碎片化信息耽误,把专业学深学透,要进行更多系统性地学习,才能在行业里站得稳、走得远。”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学弟学妹们。
感恩母校传其志 承薪火续荣光
母校的馈赠,是知识为基、精神为魂的完整体系,它让学子们在“祈通中西”中拥有世界的胸怀,在“力求精进”中锻造人生的高度。
“若不是通大教给了我扎实的英语基础,就没有今天能站在国际舞台上的我。”当英语1978级校友、环球集团董事长朱瑞凯,谈起自己从英语仅得26.5分的“起点尴尬”到最终成为中美文化艺术推手的经历时,台下响起了敬佩的掌声。在母校课堂上,他跟着优秀教师系统学习,一步一步实现小目标,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入学仅一年便逆袭成为优秀学生,模拟托福考出五百多分。“通大人要敢想敢干,能于困境中开辟新路,心怀志向,并力求精进,未来才能有引领世界的底气。”交流会上,他向学弟学妹袒露心声。如今,作为跨国企业掌舵人,他主导美国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两大平台,已将千余名中国顶尖艺术家及作品推向国际舞台。
“母校教会我做人做事,更锻炼了我面向社会的能力”,染整1984级校友、伊思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恽中方感叹。“我的‘第一桶金’并非资本。”他认真道,“而是在通大染整专业学习时,作为学生干部积累的组织能力与管理智慧。”恽中方大一期间就担任了副班长,后来担任了校团委宣传干事、宣传部长,他说:“我没什么特长,但我能够把各年级具有特长的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把各项工作搞好。”这一笔无形的财富帮助他在走出安全区后,游刃有余地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与对事情的掌控力倾注于染整领域。1994 年,他从国营厂辞职创业,凭借韧劲创办伊思达。他坚持创新转型,1999 年自主开发信息化系统,2008 年组建团队进行设备智能化改造,近年来又攻克弹性纱线染色技术,深耕高端面料研发……恽中方热忠于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要勇于行动,大胆去做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个个深刻鲜活的故事,拼凑出一幅通大人的集体画像:他们携带着通大赋予的务实基因与开拓进取的勇气,在产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在一代代通大人的接续奋斗中,被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涵。它被上一代人用青春和奋斗表达,如今又扎根于年轻一代的内心深处,静待破土生花。
(陈虹 罗宏宇 孙祺婷 李文欣/文 李亮/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