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03
    2024-04
    3月31日晚,江苏卫视《领航新时代》栏目以《南通大学党委:校地融合 打造高质量发展最强后援》为题,关注我校党建引领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秉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一直以来,南通大学都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党建引领下,校地融合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学校党委大力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不断放大党建联盟优势,以一流的人才智力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持,做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后援”。《领航新时代》是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的新锐融媒体党建电视专栏。栏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党建引领,全方位呈现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新思想、践行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生动实践。(王燕妮)
    2024-04-03
  • 29
    2024-03
    3月29日,《中国交通报》刊发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育造就大国良师》的文章,就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采访我校党委书记尚庆飞。尚庆飞从坚持党管人才,做好制度规划;推进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效能;文化润校,激发教书育人动力;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我校通过强化师德传承、通过顶层设计和通过制度创新,切实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校报学生记者 杨淑霭)相关链接:https://www.zgjtb.com/2024-03/29/content_406234.html
    2024-03-29
  • 21
    2024-03
    3月2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以国际视野推进高质量发展:南通大学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为题,报道了我校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的举措。文章从搭建平台,培养国际化人才;引育并举,强化国际化师资;开放办学,激发多元化合作三个方面具体讲述了我校强化对外交流交往,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育、联合科研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合作内涵的经验做法。校党委书记尚庆飞表示,我校将继续秉承开放、自信、主动的精神,实施”开放拓展行动”,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积极拓展学校国际合作新局面。(校报学生记者 杨淑霭)相关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3/21/node_10.html#content_1308741
    2024-03-21
  • 15
    2024-03
    3月14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7版以“南通大学《道路监控系统》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题,关注我校本科课程建设成效。据报道,在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中,南通大学共有16门课程入选,其中《道路监控系统》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该课程面向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主要传授道路监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图像处理算法、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应用知识,培养道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张娜)相关链接:https://www.zgjtb.com/2024-03/14/content_404145.html
    2024-03-15
  • 12
    2024-03
    3月4日-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胜利召开。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原校长施卫东,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璠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职,围绕教育、科技、民生、医疗卫生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引发《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团结报》《中国船舶报》《国家电网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截至目前,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报道107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39篇、省级媒体43篇、市级媒体25篇。今年两会期间,施卫东委员共提交21份提案和8条社情民意信息,其中,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热门话题的相关建议被央广网、《人民政协报》等媒体报道16次;《关于推进本科专业内分类评估、助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提案》受到《团结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9次;于今年1月获评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的《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受到《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媒体关注报道8次;《关于推进集成电路产业
    2024-03-12
  • 11
    2024-03
    3月9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产业科技深融,答好“创新三问”》为题,就高等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采访我校教师黄艳艳。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久前,江苏省召开的“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科技创新,发出“创新三问”:我省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我省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会场外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热议。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工程系副教授黄艳艳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在激发创新人才创造活力方面,将坚定贯彻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加强知识点创新性思考,加强实践教学;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比中学、在实践中学,使学生在未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所学所长,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陈烨)相关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3/09/node_3.html#content_1304196
    2024-03-11
  • 01
    2024-03
    2月29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以《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心仪的工作》为题,关注我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举措。据报道,2月5日,我校举办“南通爱才 通通回来”2024新春人才交流活动,为毕业生架起走进职场的桥梁。近年来,我校由校领导率队,二级学院深度对接,走进大型企业和地方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学生充分就业、优秀校友反哺母校、学校持续优质发展”的良性循环,构建了学校、学生、企业同向同行、共荣共生的“三赢模式”,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就业层次。我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雪松表示,2024 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采取“深融合、优服务、实举措、强帮扶”方式,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深度、精度与广度,推动就业工作“ 稳 、保 、促 ”良好局面的形成,为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5328782/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4-03-01
  • 28
    2024-02
    2月27日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以《施卫东委员:为水利工程管理添智慧》为题,聚焦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原校长施卫东的履职故事。据报道,1月30日,全国政协公布2023年度好提案名单,施卫东提交的《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在列。为了写好提案,施卫东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先后走访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等单位,调研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大学流体机械温岭研究院以及新界泵业、利欧泵业等行业重点企业。他表示,建言献策既要聚焦社会发展大事,也要关注群众身边的民生小事,特别是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真正能够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开动脑子,以实际行动推动问题解决。眼下,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到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企业以及部分综合性医院走访调研已列入他的日程,为2024年全国两会提案做准备。此外,2月23日,新华社客户端以《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更智慧》为题,进行了相关报道。2月25日,新江苏客户端在两会特别策划·牢记总书记嘱托专栏中,以《施卫东:把责任和担当融进每一份提
    2024-02-28
  • 06
    2024-02
    2月6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高教聚焦”板块,以《2024年,我最想为学生做这件事》为题,专访我校校长杨宇民。据报道,杨宇民表示要为学生发展建一座摸得着的“加油站”。2024年,我校计划打造学生发展中心,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并实现个性化发展。通过调研,我校决定推动育人力量下沉,将教育管理服务的阵地不断前移,在学生发展中心里设置校企一体化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社团发展中心、科创实践中心和大学生公共艺术中心等5个部分,涵盖科技创新、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创业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多个功能区。当前,我校学生发展中心设计方案已经规划好,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下一步将进行功能性装修,预计今年9月初启用。相信这里将成为学生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加油站”“助推器”,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277.shtm
    2024-02-06
  • 29
    2024-01
    1月22日-26日,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成功召开。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校党委书记尚庆飞,省人大代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施炜等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受到《新华日报》、江苏卫视、南通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关注。1月25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三版刊发题为《发展“一盘棋”,共谱“协奏曲”》的报道。报道中尚庆飞指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南通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流动,提升南通在创新领域的竞争力。1月2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九版刊发题为《迎风起锚,让创新势能奔涌“入海”》的报道。报道中尚庆飞指出,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就是依托较为完善的跨江通道和南通未来交通枢纽的优势,利用南通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整合上海、苏州的高端创新资源,在产业创新协同区内建立创新孵化器、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初创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入驻。尚庆飞还就《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问题接受了江苏卫视采访。他表示,高校应站在服务地方经济社
    2024-01-29
  • 20
    2024-01
    1月17日出版的《江苏教育报》以《积聚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为题,在头版聚焦我校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举措。文章从“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硬核’能力”“关注‘卡脖子’难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力地方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三方面具体讲述了我校聚焦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积聚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在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新征程中,我校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奋力书写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答卷。(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159589.html
    2024-01-20
  • 03
    2024-01
    12月3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以《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为题,采访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第31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我校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瞿利帅。报道中,瞿利帅介绍了第31批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援外工作的具体情况。他指出,援外医疗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在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尽己所能地为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作贡献。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瞿利帅作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参加大会并接受表彰。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队队员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交汇点、中国江苏网、《南通日报》、南通发布等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12/30/nw.D11000
    2024-01-03
  • 02
    2024-01
    12月3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聚力技术攻关 加速成果转化》为题,报道我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举措。据报道,实施“科技攀升行动”,是我校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奋力书写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答卷。我校将科研攻关站在社会服务第一线,越来越多的科研创新成果陆续走出校门,帮助企业析疑解难,弥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之间的“断点”。为了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我校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让及许可、横向科研管理、创业孵化管理、作价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工作链,实现了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工作高效联动。近5年,学校3000余项科技成果在近5000家企业转化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校党委书记尚庆飞表示,高校从不缺乏创新的“基因”,不仅要以科研创新为抓手,夯实基础性科研创新优势,更要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不断作出高校贡献。(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12
    2024-01-02
  • 02
    2024-01
    12月29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举行》为题,关注“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人民网、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社会科学网、交汇点、我苏网、扬子晚报网、江苏经济网等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近日,“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分会2023年高端论坛在南通召开。研讨会期间,多个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追求、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等主题进行研讨分享。我校党委书记、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尚庆飞教授表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探讨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学习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730eid
    2024-01-02
  • 27
    2023-12
    近日,我校承办的“交融·精进 无限可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受多家媒体关注。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光明日报客户端、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交汇点、《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新闻网、南通发布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在此次论坛中,来自长三角高校的专家及高中校长围绕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时代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指引下的拔尖人才一体化培养策略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我校党委书记尚庆飞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举措。他表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加快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选拔标准和自主培养的新路径,培养造就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以“四新”建设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抓手,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互动,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探索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等培养模式改革。(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https://jx
    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