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10
    2024-05
    5月9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7版“名师风采”专栏以《坚守从教初心 做学生引路人》为题,报道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邵叶秦的教学风采。据报道,邵叶秦自执教以来,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高等教育的讲台上强专业、重实践、育人才,为大国工匠铺路,为交通强国奠基,书写交通教育工作者的“不平凡”。先后荣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江苏省 “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安部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在内的一系列科研项目,主要讲授道路监控系统、机器学习等课程。(张娜)相关链接:https://pub.zgjtb.com/jtqg/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280/411748.html?isView=true
    2024-05-10
  • 19
    2024-04
    4月19日,《新华日报》以《一块超薄芯片,让5G传输更好更快》为题,专访我校通芯智造团队。据报道,我校师生团队——通芯智造团队经过专业调研、反复试验,研发出新型FBAR滤波器芯片,并探索提高芯片性能,不断突破“FBAR滤波器”这一“卡脖子”技术。据悉,通芯智造团队已经在射频滤波器、芯片封装领域申请30余件国家发明专利,其中7件已获授权,相关成果被国内滤波器生产制造行业龙头企业运用,并用于新一代国产手机、路由器等设备中。(校报学生记者 杨淑霭)相关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4/19/node_4.html#content_1318745
    2024-04-19
  • 15
    2024-04
    4月13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专版刊发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原校长施卫东教授题为《多措并举、一体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章。施卫东在文章中指出,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源头活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一大批集创新意识、核心能力、职业精神于一体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作为基础性支撑。文章中介绍了我校依托学校重点学科,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了实体运行的张謇学院。学院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跨界交叉融合、产教深度融合,设置“智能+”大类专业,全方位、高标准打造智能制造领域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积极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拔尖创新人才的相关举措。(校报学生记者 杨淑霭)相关链接:http://dzb.rmzxb.com.cn/rmzxbPaper/pc/con/202404/13/content_60416.html
    2024-04-15
  • 07
    2024-04
    2024年3月上半月出版的《中国妇女》杂志“凡人星光”栏目以《钱吉华:点亮人生夕阳红》为题报道我校退休教师钱吉华的志愿服务故事。据报道,2012年,我校退休教师钱吉华带着72位年龄在55岁到70岁的巾帼“小老人”创立了“巾帼晚霞”志愿服务队。12年来,“巾帼晚霞”志愿服务队累计组织活动322次,帮扶老人136名,服务总时长25500多小时,她们用耐心的倾听、细致入微的帮助,叩开了一个个孤独老人的心门。“巾帼晚霞”也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十名发展到如今的500多名。从退休时的自娱自乐到给更多老人带去欢乐,钱老师和她的“巾帼晚霞”志愿服务队用真情和奉献照亮温暖着一个个困于黑暗和孤独中的老人,也点亮了人生夕阳红。(刘玲)
    2024-04-07
  • 03
    2024-04
    3月31日晚,江苏卫视《领航新时代》栏目以《南通大学党委:校地融合 打造高质量发展最强后援》为题,关注我校党建引领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秉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一直以来,南通大学都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党建引领下,校地融合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学校党委大力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不断放大党建联盟优势,以一流的人才智力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持,做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后援”。《领航新时代》是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的新锐融媒体党建电视专栏。栏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党建引领,全方位呈现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新思想、践行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生动实践。(王燕妮)
    2024-04-03
  • 29
    2024-03
    3月29日,《中国交通报》刊发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育造就大国良师》的文章,就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采访我校党委书记尚庆飞。尚庆飞从坚持党管人才,做好制度规划;推进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效能;文化润校,激发教书育人动力;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我校通过强化师德传承、通过顶层设计和通过制度创新,切实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校报学生记者 杨淑霭)相关链接:https://www.zgjtb.com/2024-03/29/content_406234.html
    2024-03-29
  • 21
    2024-03
    3月2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以国际视野推进高质量发展:南通大学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为题,报道了我校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的举措。文章从搭建平台,培养国际化人才;引育并举,强化国际化师资;开放办学,激发多元化合作三个方面具体讲述了我校强化对外交流交往,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育、联合科研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合作内涵的经验做法。校党委书记尚庆飞表示,我校将继续秉承开放、自信、主动的精神,实施”开放拓展行动”,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积极拓展学校国际合作新局面。(校报学生记者 杨淑霭)相关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3/21/node_10.html#content_1308741
    2024-03-21
  • 15
    2024-03
    3月14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7版以“南通大学《道路监控系统》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题,关注我校本科课程建设成效。据报道,在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中,南通大学共有16门课程入选,其中《道路监控系统》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该课程面向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主要传授道路监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图像处理算法、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应用知识,培养道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张娜)相关链接:https://www.zgjtb.com/2024-03/14/content_404145.html
    2024-03-15
  • 12
    2024-03
    3月4日-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胜利召开。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原校长施卫东,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璠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职,围绕教育、科技、民生、医疗卫生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引发《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团结报》《中国船舶报》《国家电网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截至目前,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报道107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39篇、省级媒体43篇、市级媒体25篇。今年两会期间,施卫东委员共提交21份提案和8条社情民意信息,其中,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热门话题的相关建议被央广网、《人民政协报》等媒体报道16次;《关于推进本科专业内分类评估、助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提案》受到《团结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9次;于今年1月获评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的《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受到《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媒体关注报道8次;《关于推进集成电路产业
    2024-03-12
  • 11
    2024-03
    3月9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产业科技深融,答好“创新三问”》为题,就高等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采访我校教师黄艳艳。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久前,江苏省召开的“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科技创新,发出“创新三问”:我省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我省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会场外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热议。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工程系副教授黄艳艳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在激发创新人才创造活力方面,将坚定贯彻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加强知识点创新性思考,加强实践教学;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比中学、在实践中学,使学生在未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所学所长,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陈烨)相关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3/09/node_3.html#content_1304196
    2024-03-11
  • 01
    2024-03
    2月29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以《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心仪的工作》为题,关注我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举措。据报道,2月5日,我校举办“南通爱才 通通回来”2024新春人才交流活动,为毕业生架起走进职场的桥梁。近年来,我校由校领导率队,二级学院深度对接,走进大型企业和地方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学生充分就业、优秀校友反哺母校、学校持续优质发展”的良性循环,构建了学校、学生、企业同向同行、共荣共生的“三赢模式”,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就业层次。我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雪松表示,2024 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采取“深融合、优服务、实举措、强帮扶”方式,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深度、精度与广度,推动就业工作“ 稳 、保 、促 ”良好局面的形成,为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5328782/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4-03-01
  • 28
    2024-02
    2月27日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以《施卫东委员:为水利工程管理添智慧》为题,聚焦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原校长施卫东的履职故事。据报道,1月30日,全国政协公布2023年度好提案名单,施卫东提交的《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在列。为了写好提案,施卫东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先后走访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等单位,调研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大学流体机械温岭研究院以及新界泵业、利欧泵业等行业重点企业。他表示,建言献策既要聚焦社会发展大事,也要关注群众身边的民生小事,特别是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真正能够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开动脑子,以实际行动推动问题解决。眼下,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到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企业以及部分综合性医院走访调研已列入他的日程,为2024年全国两会提案做准备。此外,2月23日,新华社客户端以《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更智慧》为题,进行了相关报道。2月25日,新江苏客户端在两会特别策划·牢记总书记嘱托专栏中,以《施卫东:把责任和担当融进每一份提
    2024-02-28
  • 06
    2024-02
    2月6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高教聚焦”板块,以《2024年,我最想为学生做这件事》为题,专访我校校长杨宇民。据报道,杨宇民表示要为学生发展建一座摸得着的“加油站”。2024年,我校计划打造学生发展中心,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并实现个性化发展。通过调研,我校决定推动育人力量下沉,将教育管理服务的阵地不断前移,在学生发展中心里设置校企一体化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社团发展中心、科创实践中心和大学生公共艺术中心等5个部分,涵盖科技创新、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创业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多个功能区。当前,我校学生发展中心设计方案已经规划好,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下一步将进行功能性装修,预计今年9月初启用。相信这里将成为学生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加油站”“助推器”,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277.shtm
    2024-02-06
  • 29
    2024-01
    1月22日-26日,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成功召开。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校党委书记尚庆飞,省人大代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施炜等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受到《新华日报》、江苏卫视、南通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关注。1月25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三版刊发题为《发展“一盘棋”,共谱“协奏曲”》的报道。报道中尚庆飞指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南通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流动,提升南通在创新领域的竞争力。1月2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九版刊发题为《迎风起锚,让创新势能奔涌“入海”》的报道。报道中尚庆飞指出,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就是依托较为完善的跨江通道和南通未来交通枢纽的优势,利用南通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整合上海、苏州的高端创新资源,在产业创新协同区内建立创新孵化器、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初创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入驻。尚庆飞还就《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问题接受了江苏卫视采访。他表示,高校应站在服务地方经济社
    2024-01-29
  • 20
    2024-01
    1月17日出版的《江苏教育报》以《积聚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为题,在头版聚焦我校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举措。文章从“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硬核’能力”“关注‘卡脖子’难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力地方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三方面具体讲述了我校聚焦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积聚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在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新征程中,我校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奋力书写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答卷。(校报学生记者 周雨)相关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159589.html
    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