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以青春的名义 创赢未来

694
分享

发布时间:2017-06-05 00:00阅读次数:694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南京理工大学团队设计的轻小型履带式高机动无人平台形如坦克,在项目负责人的操控下运转自如;

中国药科大学的“七彩永生”团队将植物体内的游离水置换为有机溶剂,制作出了保质期长达三年的“永生花”,展示了别样的科技之美;

河海大学展区的水槽内,污染检测机器鱼尽情畅游,泳姿灵动优美,能够实现对水温、含氧量、酸碱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

……

一件件凝聚着汗水与创意的科技创新作品亮相通大,各显神通。6月3日,江苏省第十五届科技创新成果展在我校体育训练馆举办,来自全省35所高校的43件学生创新科技作品悉数登场,集中展现了我省大学生的科技智慧和创新精神。

创新到底有多远,他们说“现在”

“这是市面上常见的两种防弹衣款式,右边这种是全防护型防弹衣,左边的这种是半防护性防弹衣......”我校纺织131的沈浩青落落大方地向前来观展的观众们介绍着团队的科研项目——软质防弹材料。观展者一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尝试一把,“穿上了这款软质防弹衣,从脖子到腰,被裹得严严实实,着实体验了把‘特种兵’的乐趣!”体验者对这件作品连连竖起大拇指。

500g、10mm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苹果的重量、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细小地微不足道,但对沈浩青他们团队而言却是防弹衣制作技术上的一大跨越。“我们的核心技术在衣服中的插片上,插片材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高层泡沫聚乙烯和树脂复合合成的,它比全球防弹材料研究最先进最完善的荷兰帝斯曼公司的材料还要轻500-600g,背凸深度也要薄了10mm,这就大大减轻了战士们行军作战中的承重,也更方便了他们的行动。” 据沈浩青介绍,他们研发的材料已通过了54式手枪与79式微型冲锋枪实验,防弹性能可与荷兰帝斯曼等国际顶尖公司的产品媲美。该项目团队目前正在积极寻求与军工企业合作,准备将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

“爸爸,我长大了想学医!”在徐州医科大学医学仿真教学实验室项目展区前,大家被一个清脆的童声吸引了过去,除了前来参观的老师与同学,这次成果展还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不少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了现场,观摩参展作品。市民赵医生的孩子亮亮带着VR眼镜,在项目负责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解说下,探索心脏的世界。3D打印,VR眼镜.....目前最夯的科技在徐州医科大学医学仿真教学实验室项目展区都能看到。徐州医科大学15级医学影像学的陆佳莹团队通过CT、色谱仪、人体解剖等仿真设备,实现设备操作的完全仿真,“我们以在学院内进行小范围试点教学,这是医疗教学改革上的一大突破,推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个展位前,三个机器人摇头摆手跳起“街舞”,憨态可掬的模样引得观展者驻足欣赏,中国矿业大学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张宁介绍到:“这是我们的‘萌系’教育机器人,他们叫彭彭乐乐,这些机器人可以拼装,可以自由编程,可以与小朋友进行问答,对儿童的启蒙益智作用很好。”2014年,张宁从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因为大学时参加机器人比赛对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徐州木牛流马机器人有限公司。2016年,张宁的产品共累计销售2000多套机器人,获得了500多万的利润。

莫问谁,我们都是“莫文隋”

“站里要讲究直平齐,双手要置于小腹下方,右脚向后半步,左脚脚后跟紧贴右脚足弓部。记住!时刻保持抬头挺胸、微笑,引领手势要规范……”志愿培训礼仪队的指导老师亲自上阵,纠正每一个人仪容姿势,礼仪队的志愿者们每天都要经历三小时的站姿训练。

随着“挑战杯”筹备工作的推进,5月17日,“挑战杯”志愿者工作培训也正式拉开帷幕。

“同学你好,请问逸夫楼怎么走?”

“沿着这条路直走,张謇像后的那栋就是逸夫楼。”

身着蓝色志愿者服的陆仔苹是文学院秘书161班的一员,也是“莫文隋”志愿团咨询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引导外校师生及解疑答惑。虽然戴着帽子遮阳,但艳阳下的她一脸汗水,“我们需要掌握熟记大量校园信息,每次解答完参赛者的困惑或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总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在“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一连三天,通大的“莫莫”们六点多就保证在指定地点全部就位。三天来,红、绿、黄、蓝、白五彩志愿服成了校园中一抹靓丽的风景线。说起志愿服,也别有一番来历,这是莫文隋组织的刘瑞同学喝了4罐咖啡,推翻了17种方案,设计出20种不同的配色才最终敲定的志愿服装。为了设计服装,得自学设计软件,学习到凌晨两点对他而言早已习以为常。有一次他不吃不喝,埋头连续设计了6个小时,他说,那一夜是他最难忘的经历。“我也曾怀疑过,也想过要放弃,但想想我是在做志愿者的门面,坚决不能认怂,要拿出大家都认可的成品!”克服种种困难,他终于向大家晒出了这件被大家认可的志愿服。

“通大牌”遮光布是纺织服装学院志愿者们此次赛事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这条长七十八米,宽十二米的遮光布长度超过了半个操场,高度高于是三层宿舍楼,这样一块大布诞生于邓先锋等八位同学的手中。临近挑战杯没有几天,邓先锋收到通知,要求在两天内赶制一块巨型遮光布,在没有大型精密缝纫设备的条件下,八名志愿者选择了最原始的缝纫机。经过一昼夜的的赶制,这块遮光布终于在他们肿胀的手臂、酸疼的眼睛超前完成。

“在挑战杯闭幕演出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情景剧《我是“莫文隋”》,它把通大志愿者前往社区、青海与老人、孩子们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展现出通大志愿者对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莫文隋’精神的传承,表现出通大独有的校园文化和志愿精神。”新闻151的孙孟欢如是说。

八百多名莫文隋志愿者,他们都有各自的名字,他们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莫莫”“百灵鸽”“栗子”,要问他们到底叫什么,他们会响亮地告诉你:“莫问谁,我们都是‘莫文隋’!”

收获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这个机器人一旦研发投入生产应用,不仅能够规避在工人船务作业中的安全隐患,更能够为企业减少人力投入资本,带来更高的效益。”《焊后焊缝三维跟踪及应力处理机器人》项目指导老师罗来武告诉记者,应力处理机器人自去年4月份就在中远船厂试用,反响良好,同时,团队也根据试用单位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产品,目前该项目已经和南通精洋通用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意向书,有望进一步研发生产。

此外,常州大学的防弹衣材料聚苯硫醚合成新工艺、东南大学的移动式秸秆热解制油设备等高校科技项目都在科技成果展览会上与相关企业合作签约,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非常可观的收益。一项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不仅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还让许多立志创新创业的学生赚到了第一桶金。

除了自己的研发项目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外,参赛选手们更是在这场盛大赛事中收获了一份成就感,对于他们而言,同台竞技,不仅是技术的切磋、经验的交流,更是成长的历练,经验的获得。

《基于多核服务器的5G大规模MIMO快速原型验证系统》项目成员、东南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张梦娇告诉记者:“南通大学之旅收获很多,通过答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自己也更加自信和从容,同时评委专家的意见也让我们找到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就是进一步完善项目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答辩水平,希望在国赛中获理想成绩。”

我校特等奖《学前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项目成员、研15教育的刘璐也在“挑战杯”竞赛中收获满满:“我们的课题,研究了四年,数十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参与进来,这是对我们组所有致力于儿童创造力研究人员的认可。当闭幕式屏幕显示南通大学时,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这既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气,在掌声中一股身为通大学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升起。作为东道主,我们在省赛中有很多机遇,面对国赛,我们也将迎来更大的挑战,我想这就是挑战杯的精神吧!”

与此同时,通大校园的风景线——“莫文隋”志愿者们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一份青春的美好回忆。刘瑞说,设计志愿服的经历将会成为他青春路上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礼仪队的杨璐说:“志愿工作不像大家所说的既枯燥又无所得,这次挑战杯志愿者的经历实在地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学习到不少礼仪知识,收获甚广。”陆仔苹说:“看到满校园都是我们‘莫文隋’志愿团的小伙伴奔跑的身影,我能感觉我们这个团队充满了力量。”

……

“号角已经吹响,梦想就在远方,给青春装上行囊,阳光在闪一闪亮。每一次创新都是打开心灵的一扇窗,每一次创造都是憧憬明天的太阳。青春向你挑战,梦想就在你前方。为赢得所有精彩奔跑在青春路上!”在“挑战杯”主题曲《青春相约挑战》的歌声中,2000余名师生在通大汇聚青春,在通大启航梦想。

(校报实习记者 张莉丽 学生记者 叶珊迪 沈怡 蒋莹 尹梓凡 高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