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高瞻远瞩绘就发展新宏图

648
分享

发布时间:2017-08-28 00:00阅读次数:648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编者按:

8月2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通讯《打破身份壁垒建设“四有”大学》,报道了我校积极融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探寻地方院校发展新路的理念和做法。

“双一流”建设是开放的体系,鼓励公平竞争,为地方高校建设提供广阔时空,为地方高校跨越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学校提出的“四有”大学建设既是目标,也是一个推进中寻求自我完善的过程;既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受教育者的期望。近年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四万余名师生员工和衷共济谋发展,步调一致干事业,学校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反映全校师生员工紧紧围绕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在努力办“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中,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一步一个脚印把党代会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的生动实践。

“南通大学发展环境优良,办学思路清晰,‘四有’大学建设成效显著,‘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极具特色。”这是对全校四万余名师生员工抢抓发展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肯定和褒奖。

近年来,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学校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办好“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在新的百年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延续历史根脉 谋定发展目标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眼光的远近高低决定发展道路的取向和品质。为此,校党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深入调研,科学谋划,高屋建瓴地提出办“有远见卓识”的大学。

办“有远见卓识”的大学,历史使然。纵观南通大学百余年的辉煌历程,无不凸显了这一卓越的办学品格。

1912年,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謇先后创办了国人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以及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最高学府——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并分别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提出学校要“传校誉于后世,建大业于寰中”。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张謇的办学理念不断发扬光大,学校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乃至当时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4年,合并新组建的南通大学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师生文化认同,从自身的办学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提炼出“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对学校发展做出清晰定位,实现了事业发展质的飞跃。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在融合、传承、创新、发展中滚滚向前。实践证明,党中央对高校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引是师生员工的实践动力,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是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师生员工对事业发展前景的期待是高校领导班子的奋斗目标。

办“有远见卓识”的大学,时代应然。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办好中国大学,尤须扎根中国大地。

2014年7月8日,南通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大会确立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明确了“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四大发展战略;提出了“人才集聚工程”、“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协同创新工程”、“教育国际化工程”、“体制机制改革工程”、“服务保障优质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医疗服务品牌建设工程”、“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十大工程……

这些顶层设计,犹如勾勒事业发展的精美画轴,描绘出学校未来的改革发展蓝图,激荡着全体通大人的心。

校党委也把这一蓝图镌刻在“十三五”规划的具体思路中,并提出“四个必须”的发展方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必须瞄准国家“双一流”建设和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点定位核心指标;必须主动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在强化服务和提升贡献中开辟空间;必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以大学章程的实施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随着江苏“两聚一高”和南通“创新之都”实践的不断深化,学校“十三五”征程的全面开启,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发展的战略主题。如何锻造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战略引擎?再度对学校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校党委二届四次全会上,学校与时俱进地提出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高水平与有特色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的关系、平台共享与团队聚合的关系、队伍建设内培与外引的关系、内涵凝炼与开放办学的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治理结构优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益提升的关系、事业发展和师生发展的关系。

这十方面关系,是建设好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利器,也是全校四万余师生团结奋斗的重要指向。

“我们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气魄,把学校放置在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和中国高等教育深刻变化的背景中,以远见的眼光和措施,赋予大学超前的战略构想和实施策略,把大学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校党委书记成长春说。

聚焦战略重点 坚定发展方向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如果说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学校未来五年的奋斗方向,那么“四大战略”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石。

2014年6 月12日,由全体校领导带队,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南通大学组建以来最大规模的交流访问团来到苏州大学,为期20天的南通大学改革发展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时隔一年,校领导再次率队赶赴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交流取经,听取两校综合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

在此期间,学校主要领导多次赴宁赴京,先后走访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以及省市相关部门,拜访中央领导,寻求支持,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跨江发展”,不是单纯地迈开脚步,而是重点解决发展理念、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的问题,是利用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瞄准长三角高水平兄弟院校,加强合作,借力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办学经验,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明确学科建设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转型,明确学校管理向现代治理结构转型。

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等专业转型为先进高分子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等;电气及其自动化设立相关的专业方向转型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转型对接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产业;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等专业转型对接健康养老、大健康等生产性服务业……

“转型发展”,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更加有效地挖掘了学校内在潜力,让全体通大人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目标,明晰了发展方向。

理念的突破、学科的融合,带来的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不断丰富。

2016年11月,继临床医学之后,我校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2016年12月29日,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孙斐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刘建教授正式签约我校,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4月25日,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在反馈意见中,专家组这样评价:南通大学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聚焦质量生命线,着力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这是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南通区域经济结构大调整、地方经济产业升级换代,学校的“特色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今年4月7日,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这是学校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苏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端纺织、电子信息、航海医学等一批优势学科专家教授纷纷走出校园,全面对接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为政府破解难题,不断打造自身特色,塑造优势品牌,凝聚起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软实力。

2017年6月22日,注定是要永载南通大学发展史册的一天。在当天举行的201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学校首次为自主培养的3名博士授予博士学位。

“我们是学校改革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手持学位证书,首届博士毕业生杨晓清激动不已。

校长程纯说:“这标志着我校的自主授予学位体系已经完备,学生培养能力迈上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台阶。”

历经一百多年的薪火传承,以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为标志,南通大学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启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汇聚改革动力 务求发展实效

如果说发展是强校兴校的第一要务,那么改革就是促进发展的内生动力。办“有远见卓识”的大学,不仅要有高瞻远瞩进行顶层设计的眼光和魄力,更需要坚定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2015年1月7日,南通大学合并组建以来最大规模的干部选拔面试工作在主校区6号楼5楼紧张进行。15个副处职岗位面向全校公开竞聘,共有75人进入面试程序。这是自2014年11月开始的全校中层干部换届聘任工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整个中层干部换届聘任工作历时2个多月,最终共有7名机关干部交流到学院,13名学院干部交流到机关,24名干部轮岗平移,涉及人财物的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均有交流轮岗。

这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推进了干部任期制、交流轮岗制和目标管理制,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2015年4月22日,在学校师生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全校25家学院、38家部门与学校签订了2015年目标责任状,目标管理正式在全校范围推行。它进一步细分了任务指标,明确责权利,考核结果与干部任期考核挂钩,将管理重心下移,从而实现校院两级管理。

与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样备受关注的,是关系全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绩效工资改革。改革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强化激励导向,通过“岗绩结合、优绩优酬”,真正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经过近三年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工资改革收效明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根据业务技术性质和工作忙闲周期对机构进行了重组,将原来10个科室解构重组成6个,选拔了一批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敢于担当的年轻干部,将职工聘用权力下放给科室负责人,实行彻底的二级管理,真正实现了评聘分离。生命科学学院打通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工作量计算办法,业绩奖励津贴分配中,占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从2014年的15%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25%,教师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2016年纵横向科研经费到账数完成率为175%。电气工程学院以改革为契机,扎实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亮相国际舞台,顺利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科学学院咬定管理目标不放松,小学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项目,《学校教育发展》获批全国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

“目标管理和绩效工资的实行,虽然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却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医学院党委书记周逸萍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1月18日,又一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学校决定撤销后勤管理处和后勤集团,调整部分职能,成立后勤保障部,全面行使后勤保障职能。

后勤改革的实行,进一步鼓舞了后勤人的干劲:12项创新工作方案相继出台,经营性用房集中整治工作圆满完成,通大校园变得越发美丽如画,服务标准化建设又添亮点……

此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办学机制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目标引领和深化改革的双轮驱动下,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打开,南通大学逐步走上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成绩斐然:顾晓松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建忠教授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宇民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然科学获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双双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学校获批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南通大学科技园晋升为国家级科技园;“扶苗计划”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江苏省首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命名;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省示范院,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入选省重点培育智库……

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是全校四万多师生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用辛勤和汗水交出的漂亮答卷,更是对建设“有远见卓识”大学的有力回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南通大学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和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发展蓝图变为现实,书写着中国梦南通大学新篇章。

(校报记者 陈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