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荣誉给予我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成长,我们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有担当的一代,要怀揣勇气与自信迎接未来人生路上的挑战……”近日,江苏省第三届“青年演说家”活动冠军、我校文学院中文师范152班的董博文受邀为外国语学院第十二期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学生做讲座。
自从卫冕省“青年演说家”的冠军后,董博文的经历便为学弟学妹们所津津乐道:最初,谁也未曾料想他会夺得冠军,在预赛中,他通过两轮加赛才以最后一名的身份艰难晋级,而在决赛中,他却异军突起,一路过关斩将,在最后一轮的自由演讲中,以自己的名字作为演讲主题,一下子博得全场评委的青睐,以38:28的比分击败对手,原本倒数第一的他竟拔得头筹!大家都惊羡他台上三分钟的一战成名,然而其背后却是数年的努力与执着。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914公里,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董博文不远万里,孤身来到南通求学。似乎因为身上流淌着西北的血液,在董博文身上,我们总能看到北方人固有的那种拼搏的倔劲和血性。
“大家好,我是董博文,来自南通大学文学院,原产地西北,甘肃兰州,由于我们那儿昼夜温差大,而且日照充足有利于糖分有机物的充分积累,所以我呢,就长得特别甜。”不变的开场白总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
与演讲结缘在董博文的初中时代,班主任举办的演讲活动激发了这个少年的兴趣,能言善辩的他对演讲产生了微妙的情愫。
“上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参加文学院的演讲比赛,当时拿了第一,就是这次比赛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有动力在语言类的活动中不断尝试与探索。”董博文眼里始终闪烁着光芒。从“脱假面,秀真我”脱口秀大赛到“世界听我的”演讲比赛,从学院辩论赛到“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演讲大赛,哪儿都少不了他自信而忙碌的身影。
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也曾遇到不少挑战。2016年12月份在学校就创协组织的《我是演说家》比赛中,他以一分之差落败,看到冠军手捧奖杯,心中百般滋味。遗憾自己发挥不够好,遗憾自己与校级冠军失之交臂,遗憾自己未能在校级的演讲舞台上争得一番荣誉。“董博文,以后走的路还远着呢,这只是你成长路上的一个绊脚石,但限制不了你的脚步,以后属于你的机会和平台会更广阔,不要在意一次比赛的得失。”老师、同学们的鼓励始终萦绕在心头。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之后,他开始做一些训练。他经常看演说家系列视频,学习选手的演讲风格和方式;他会去旁听演讲技巧公选课,向专业老师学习提高语言凝练程度、加强演讲中感性思维的技巧……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变幻莫测的是天气,不变的是他对语言的热忱。不论是“狼人杀”大赛还是“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他都乐此不疲。董博文常笑称,在各种语言活动的参与和学习中,他领悟到语言是相通的,语言中的各个因素都是可以相互积累的:朗诵比赛带给他是对声音的把握,演讲比赛辩论赛能提高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主持人大赛则可以锻炼台风与气场,而演讲就是此中的集大成者。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对于董博文而言,《青年演说家》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机遇和平台。
初赛、复赛、决赛,前前后后90多个日夜,稿子反反复复修改了30来遍,只为呈现一个最好的自己。如今,他已不再是那个一上台就害羞地讲不出话的青涩少年,而是一颗站上台就自带光芒耀眼的星星。
“缺少之前的任何一场比赛,都有可能导致我的演讲风格不够成熟。”董博文深刻地认识到比赛经验的重要性,“量变促成质变,不管之前的比赛是量变还是质变,都是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后面的比赛做积累做准备,无论是台风的控制、上台后的心理变化、观点的清晰、稿子的理念等等,都使我不断地变得更加强大,不畏强敌。”
比赛前几晚,当舍友都早早洗漱完上床后,他还默默地在台灯前奋斗,为演讲比赛的稿子做最后的修改。时间滴答滴答,也不知过了多久,宿舍楼熄灯了,整个宿舍只有他桌前的一点微光,随着笔尖在纸张的摩擦声,他把稿子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对每个字都细细推敲,不记得划了多少次纸张,也不记得扔了多少张纸,他只知道他不能出错。
早上,洗脸刷牙时,默念一遍稿子;夜晚,闭上眼睛,默念一遍稿子。
“可能是从小看《龙珠》多了,身上总有一种赛亚人精神,每一次濒临极限后都会浴火重生。”复赛时,董博文以0.1的微弱优势夺得了进入决赛的最后一张门票。所幸,有惊无险;所幸,他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机会不会突然降临于无准备之人,机会也不会辜负努力拼搏之人,在这光鲜亮丽的奖杯背后是无数个辛劳的日夜。
“我很感激王艳老师给我这次比赛的机会,也很感激顾家奇学长给我提出的修改演讲稿的建议。”面对身后的支持与鼓励,这个西北的汉子顿时露出柔情的一面。
在最后一轮自由演讲环节,董博文以“我的名字”为演讲主题,讲述了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以38:28的比分击败了对手。“这次决赛以我的名字入手是想借机表达对我父亲的愧疚和抱歉,同时我也希望能通过这个主题来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说到这,董博文的语气渐趋平缓。“我一路走来,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在无条件地,百分之百地支持我。他们在很多时候都会让我顺从自己的想法,很少干涉。对于为人父母而言,这并不容易。”“并不容易”,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满怀了董博文对父母的感激与体谅。他理解父母的不易,他感恩父母的默默奉献。
有了量的积累,师生们的帮助,亲友们的支持,董博文才能一路过关斩将,摘得桂冠。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对你而言,演讲可能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但你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最好,因为你的稿子是所有选手当中最有深度的,我能感觉到其中的思想。”复赛评委之一陆德峰老师这样评价董博文的演讲。
看到江苏新闻广播发布的头条——“原本倒数第一的他,在说出自己的名字后竟夺得了冠军!”“激烈!高手过招胜负只差0.1分”,他也顿觉有趣,那胜负之毫在此刻看来竟似云卷云舒般平常。
“我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向大家展示出我自己想要说的东西,去抒发一些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单纯为了拿奖去参加这个活动。演讲不是读稿,不是朗诵,而是要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想。”在这一路的披荆斩棘中,董博文始终秉持着坚守本心、表达自我的原则,用行动来向听众展示有态度、有思想、有情怀的新青年形象。
董博文的父亲会出于支持,出于鼓励,将自己拟好的数封草稿发给他,而他也会恪守底线,一一拒绝。在父亲的眼里,孩子的前程与希望更为重要,似乎孩子用上最优秀的演讲稿,稳妥地赢得大赛冠军,这才是最好的安排。董博文却不这么认为,父亲自然是希望子女成龙,而自己,则希望站在更大的舞台为自己发声,为新青年发声。他要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来释放内心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演讲是纯粹的,感情是纯粹的,声音也是纯粹的。
“真情实感、表现自然。”南京大学的张宁教授在点评董博文时这样说道。最终,这个时常将“你有多美好,你的母校就有多美好”挂在嘴边的年轻人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为母校赢得了荣耀。
他曾站在《青春故事报告会》的舞台上,与学弟学妹们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他也曾作为代表出席省菁英班的培训,在江苏各大高校学子前展示通大学子的风采。还是那一身干净整洁的蓝色西装,还是那一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带给我们的,却是不一样的感动。
每每谈及学校,他总是饱含深情,满怀感激。“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增强通大学子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我更希望能在更广阔的平台来宣传南通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子风采。”
(校报学生记者 郭阳琛 徐敏霞 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