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本珍贵文献、101 支演出视频、388 张服饰照片、8100 分钟访谈录音、136 页的访谈记录……一群心怀传承非遗文化梦想的师生,绽放出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之花。由我校纺织服装学院老师李晓燕、徐懿然指导的《非遗舞蹈服饰传承与开发项目》在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获得了银奖,并在今年初注册成立非遗舞蹈服饰研究中心,成为江苏省内第一家专注于非遗舞蹈服饰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应用的公益组织。“我们将研究中心取名为‘衣脉相承’,就是为传承和发扬非遗舞蹈贡献一份力量。”
一曲跳马伕 点燃非遗服饰研究
身着红色肚兜、黑色半裙,系着铜铃护腕,手持马仟。今年4月,在南通如东的丰利小学,近千名学生化身马伕,身着传统马伕服饰进行跳马伕表演。这场声势浩大的表演是非遗舞蹈服饰研究中心举行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表演中的数千套传统马伕服饰正是由研究中心的师生团队设计制作的。
跳马伕是一种祭祀舞蹈,古时流传于南通如东一带,2011年被列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马伕是南通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不仅是南通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跳马伕国家级传承人任乃贵说,“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这传统舞蹈,如何保护这文化遗产是现在最大的问题。”
非遗舞蹈服饰研究中心的前身是2012年学生自发创办的“冰之韵”工作室,主要设计舞台服饰。2015年9月,工作室接到如东县文化局的委托,为当年江海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定制“跳马伕”舞蹈服饰。“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非遗舞蹈服饰设计,我们按照收集来的资料,完成了一套极具舞台表演效果的马伕服饰。”李晓燕回忆道,“当时旅游节的现场观众们对我们设计的服装多有褒扬,参与制作的同学们也都十分欣喜。”
旅游节后,跳马伕非遗文化传承人徐善华老先生联系到工作室,对他们设计的马伕舞台服饰提出了意见。“跳马伕舞蹈传承到今天,服装演变多次,每种元素都有它必须存在的原因。比如马伕扮演者中有渔民,他们的服饰是裙不是裤,因为打渔穿裙装更方便。”“你们在设计上为了追求舞台效果,舍弃跳马伕服饰上必不可失的文化符号,这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工作室同学们主动来到了徐老家中,“当时与徐老先生的谈话让我们进入服饰设计与中国古文化相关的另一番天地。”在聊天中,徐老将自己所绘制的第一版马伕手稿,以及舞曲书面资料等与同学们分享,他说道,“我很开心你们年轻一代能关注非遗文化,你们很优秀,希望你们能不断改进,把非遗服饰认认真真做下去。”见面后短短几个月,徐老却病重离世。
徐老的突然辞世让李晓燕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人都在老去,那些很难在当下出现的非遗舞蹈正在消失,对于非遗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亟不可待。于是工作室团队决定转型专注非遗舞蹈服饰研究。“我们重新根据南通的文化习俗、舞蹈的历史渊源进一步对跳马伕传统舞蹈服饰展开研究分析,逐步还原再现非遗文化舞蹈服饰。”
2016年9月,结合历史文化渊源设计出的改良版跳马伕服饰终于完成,同学们看着终于设计好的作品心怀骄傲。“没能让徐老见到作品,是我们在跳马伕服饰设计上最大的遗憾了。”徐懿然说,“但我们会接过徐老的接力棒,继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作出我们的贡献。”
非遗文化进校园 伴随成果与感动
今年2月,团队师生第六次来到如东拜访现在的跳马伕传承人任乃贵,向他表示了“让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愿望。经过任乃贵、校团委和丰利小学的积极促成,由980名丰利小学学生表演的“千人马伕”计划被正式敲定。
“从计划敲定到正式表演只有十天的时间,我们要完成近千套马伕服饰的制作。”非遗舞蹈服饰研究中心的同学们在学院里发布了志愿者招募公告,共招募了服饰专业三个年级200多名学生。打版、裁剪、缝制,连夜赶工,流水线作业,学院老师孙晔、吴圆圆等也义务参与到服装制作中。
“呀——吱呀——”深夜十一点已过,窗外夜幕沉沉,缝纫机声响被无限放大。还在纺化楼A809工作室赶工的服装设计与工程162班张凯悦昂起下巴转了转脖颈缓解疲劳,坐在她对面的,是报名跳马伕服饰制作志愿者的服装设计与工程151班张伟静。为了方便制作,张伟静索性把需要剪裁的布头披在肩上,指甲缝被碎布屑填成黑色。“十天,980套服装,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一起,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李晓燕笑道。
在这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除了980名小学生热情参与外,还吸引了通大的一些留学生们。来自加纳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Sebastian与他的六位同学一起,跟着任乃贵学习跳马伕舞蹈。“我过去从来没见过这么有意思的舞蹈,中国人的天才在于,能把生活、情感、文化三位一体融合进舞蹈里。”Sebastian说,“以后如果还有机会感受中国非遗文化,我还会参加。”
红手鼓、绿丝带,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近日还走进了海安县实验小学。在海安花鼓传承人杨培杰带领与非遗舞蹈服饰研究中心学生们的帮助下,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们排成各式队形,甩手、扭腰、顶胯,操场上一片热火朝天,感受海安花鼓文化的魅力。
两年来,团队成员走进了南通及周边区县的各个小学、社区,组织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宣讲会”和“景区摆摊”三十余场活动。李晓燕认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非遗不应该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它也能进入青少年的世界。
打造非遗IP形象 积极促成非遗进生活
“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啊。”今年2月2日,如东浒澪花鼓传承人张德君第一次见到“衣脉相承”的学生们倍感亲切。被这些青年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所感染,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六十时代从自己祖辈传下来的浒澪花鼓各类资料与学生们分享,并且同意他们对资料进行扫描复制。
“每每与传承人对话,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总让我感动,这也更坚定我们走下去的决心。” 服装与服饰设计152班栾笑在2017年底初次接触浒澪花鼓,她花了三个月对网络上关于花鼓所有的视频图片进行搜集,并阅读了十多厘米厚的《民舞集成》,重绘出六款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具年代特色的花鼓服饰。今年三月,她开始设计新版花鼓服饰,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结合时代审美,推陈出新,如今她已经修改了不下十遍画稿。
两年来,研究中心十多位学生在李晓燕的带领下,还研究了南通地区包括抬判、荷花盘子舞、钟馗嬉蝠、如皋莲湘、海安花鼓、海安苍龙舞、海安罗汉龙、跳财神、泼花篮、倒花篮、耗子灯、荡旱船、常青花担、九狮图、大凳舞、河蚌舞等在内的18支非遗舞蹈服饰,总结非遗舞蹈服饰的特色,提炼出了200多种元素符号,并把收集来的资料更加系统完整地反馈给传承人。
为了将这些非遗素材能更好的得到传承,他们还专门开设相关网站,建立南通地区非遗舞蹈服饰的资料库,将近年来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共享。
“传承发扬这些非遗文化,现在光是演出活动已经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有所创新,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他们提取出了舞蹈服饰中的一些元素,进行人物形象再设计,绘出南通非遗舞蹈的几十个Q版舞者形象,并制成相应的钥匙扣、手包、玩偶、束口袋等。“现在我们年轻人大多都喜欢这些萌萌的小玩意儿。”金鑫鹏笑着说,“带有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让非遗不再是阳春白雪的高高在上,而能真正进入现代生活。
今年3月初,研究中心成功申请到了南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项目还入选南通市第四届公益项目大赛,并与南通市文广新局顺利达成“非遗舞蹈服饰的保护与开发”战略合作。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馆长吴元新评价说,“衣脉相承的意义不仅是‘非遗进校园’影响力的扩大,也符合时代特征,具有现代特点。今天的产品就是明天的文物,做现代人需要的东西,让非遗文化在有形和无形的结合中传承、创新与发展。”
目前为止,团队已基本完成了南通地区所有非遗舞蹈服饰的调研。未来,研究中心将拓展研究领域、丰富产品形式、扩大辐射范围。李晓燕表示,“两年后我们的服饰研究对象计划将覆盖江苏全省,五年后拓展至全国,十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非遗服饰IP形象。”
(校报记者 范苏 校报学生记者 叶珊迪 李天好)
非遗舞蹈服饰研究中心团队与参加活动的留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