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通大青年说(二十二)

4438
分享

发布时间:2019-03-27 15:20阅读次数:4438来源单位:研究生院 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莉丽

我是2018年“华为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得团队队长张硕,现就读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很荣幸能够作为大赛获奖团队代表,为大家讲述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很简单:一道题,两间实验室,三台电脑,100个小时。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团队的另外两名队员是张晓和张美娟同学,我们都姓张,所以参赛时,我们的队名便是“三张队”,口号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组建团队之初,指导老师王伟老师曾对我们说:“参加比赛就要全力以赴,绝不轻言放弃。”我曾在20179月第十四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对比赛流程以及传统赛题设置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多次组织研究学习,从赛题选择、文献查阅、问题的模型建立以及最重要的时间任务分配等方面,都作了比较细致的安排。赛前,我们开了一场务实的小会,主要讨论去年的参赛经验,总结比赛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士气,士气要好要壮,要相互鼓励帮助,不让负面情绪持续存在;二是专一,选题要专要准,认准一个题就沉下心去做,每道题目都会有拦路虎出现,遇到瓶颈时不能轻言换题;三是坚持,做题要钻要稳,遇到问题多想方法,多和组员沟通交流;四是做好吃苦准备,要吃得苦中苦。参加竞赛,安静固定的答题地点是必不可少的,学院管叶青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实验室,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数学建模竞赛不同于其他赛事,用“时间紧、任务重”来形容不为过,因此最至关重要的是分工合作。竞赛定于9158:0091912:00,意味着我们要在100个小时不分昼夜的有限时间内,解决一道有可能出自完全陌生领域的问题。比赛一开始,这100个小时就只有我们三个人。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分工,我侧重于问题模型的整体构造和代码编写、产生实验数据;数据量很大,张晓负责数据分析以及整理,张美娟辅助张晓分析数据,并通过张晓分析出的轨迹坐标点仿真出每架无人机各个时刻的航迹坐标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确定选题以后并不是急着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拓宽知识面,形成解题思路。此次竞赛中,我们选做了E题,E题为《多无人机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是一道关于无人机飞行控制建模、飞行航迹规划、雷达电子对抗的题目。这一领域我们少于涉足,但我们不胆怯,借助学校图书馆的电子常用资源服务,可以自由地接触到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补充这一领域的知识,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清晰明白地叙述模型,多用图像等具象化手段解算过程,写好论文摘要。由于竞赛论文属于科技类文章,有严格的书写格式规范。摘要一定要包括问题、方法、模型、算法、结论、特色等6个最关键的要素。写作中,我们根据每个人在解题过程中的分工分配了撰写论文的任务。张晓负责完成问题的描述与引言部分撰写,张美娟负责完成第一小问模型的描述以及无人机仿真图的插入,我负责完成二三小问的模型描述、模型解算过程以及摘要部分撰写。完成初稿后,我们开始对文章整体进行反复讨论,确保建立模型叙述完整准确,同时确保不出现错字、别字、语序不通等低级错误,三人合力接续修改了四五稿。

从三等奖到一等奖,我们超越了自己,完成了不简单的题,获得了不简单的成果。在这项竞赛中,我们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认可和肯定。队员张晓同学说:“回想起整个建模历程,结果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环节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教会我要相信自己、挑战自己;它教会我做事情要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它教会我团队协作,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奋斗,每一代青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通大学子们,让我们敢于做先锋,不做过客,不当看客,踊跃参与到各项创新创业赛事中来,为通大争光,为“8050计划”添砖加瓦。青春的底色永远是理想,因创新而激扬,因自强而精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