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探索无限 “模”建未来

访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奖团队

1857
分享

发布时间:2019-03-19 16:36阅读次数:1857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莉丽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江苏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去年,我校学子在100个竞赛时长内,以优秀水平完成赛题,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的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树立坚持的信念

“一等奖是竞赛的结果,坚持是团队的成功密钥。”得知团队喜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化161班的祁桂熔、电科163班的江楠和统计161班的黄健霞这样总结道。

自去年五月队伍组建起,三人就抱着势必走到最后的信念,从未轻言放弃。“刚开始时我们毫无头绪,只能跟着郭跃华老师的意见,从学习已有的论文,模仿前人的思路入手。”江楠回忆道,“在暑期的强化培训中,能深切体会到模拟实战的不易。面对枯燥的论文,只能盯着钻研;困了,就枕着资料打个小盹。”

理学院教师郭跃华作为团队指导老师,不仅在专业知识上知无不言;对于队员的生活,他也时刻记挂心上。看到学生们面对难题一筹莫展,他会伫立身旁,逐字逐句答疑解惑。当他们全神贯注、废寝忘食,郭跃华还会送去零食和注意身体的暖心提醒。祁桂熔笑着说:“郭老师不仅是值得尊敬的老师,还是在同一战壕里奋斗的战友,更有慈父般的关怀。”

决赛时,团队列出了计算热传导的式子,却算不出结果,关键时候,祁桂熔和队员们展开讨论:“我们的思维局限在优化的方法上,不如另辟蹊径,试试数值分析法?”选择了正确的解决渠道,视野顿时开阔。考虑了热辐射、热对流等因素,并进行离散化处理,江楠很顺利地求出了答案。黄健霞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地写完了论文。在距离比赛结束不到24小时的时间点,尝试全新的可能途径,坚持到底是团队全员的精神支柱。

谈及来之不易的成功,黄健霞诚恳地表示:“我要感谢队友,是一起拼搏努力付出让我们最后走向了成功;特别感谢郭跃华老师,是他们精心辅导让我们学会了建模;感谢学校,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数学建模竞赛氛围和机制。”

从建模领域的“菜鸟”到荣获全国一等奖,团队经历了量的积累和质的蜕变,每个人的身上背负着长期熬夜的后果。腰椎盘突出、头痛、贫血、结膜炎、体虚……这些都是竞赛带给祁桂熔的“礼物”。“不能说值不值得,想要有收获就要付出些什么。虽然很多事不是努力就能做到,但不努力一定做不到,锲而不舍是我永远的座右铭。” 祁桂熔说。 

发挥团结的力量

夜幕深深,黢黑的天上散落几颗星,16号楼的数学建模实验室灯火通明。不知不觉,挂钟的时针已指向凌晨300,数师161班陈俊吉、信计161班霍宣蓉和计嵌162班王淦组成的团队,仍奋斗在数据计算的第一线。

协调分工是完美配合的第一步。在组建之初,队长陈俊吉就根据各人长处进行了工作分配: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寻找内在规律的能力较强,负责建立数学模型;王淦对编程语言的掌控度高,负责程序编写计算;霍宣蓉擅长总结归纳,文笔严谨优异,负责论文的写作。三人团结互助,协调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学校很重视这个比赛,给我们配备了很好的老师,提供了教室,开设的课程也很完备。”提及受到的帮助,陈俊吉满怀感激,“每周三下午学院组织上课,暑假8月份集中加强培训。三天一个周期做一套真题,再单独找老师点评修改。”一条条代码、一篇篇论文,不仅考验思维的广度、计算的精度,更磨砺了心智。

“起初有四五百人参赛吧,可到最后只剩一两百人了。”与那些中途退出的队伍一样,陈俊吉也曾在接踵而至的挫败感下,有过放弃的想法。“竞赛的结果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老师王建宏让他学会了平和冷静、戒骄戒躁。而王淦和霍宣蓉简单的话语更是坚韧的支柱:“都努力这么久了,接着干吧!”有同伴作陪,长期训练的路也变成勉励共进的过程。

在争分夺秒的100小时里,比平日配合多出的,是以己度人的关怀和体贴。队员王淦备受重感冒的困扰,咳嗽不断。陈俊吉会停下手边工作为他倒杯热水,霍宣蓉也凑过身来询问身体情况。备至的关怀是比感冒药还强力的治愈剂,连贯畅达的60多页的程序完美成册。“我很感谢我的队友,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受到了团队的意义。”回忆决赛,王淦满是欣慰。

指导老师王建宏曾说:“数学建模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优化理论与实际问题建模相结合,谋求理论算法与Lingo优化软件编程相结合。”但陈俊吉觉得,除了学术知识之外,此次竞赛带给他的还有“1+1+1>3”的认知。

“众人踏出阳关道”,三人勇夺金桂冠。步调一致、团结友爱,正是这个团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 

直面未知的挑战

一道题,两间实验室,三台电脑,三个人,不分昼夜的100个小时。这就是“三张队”的故事。

“三张队”是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团队,由队长张硕和队员张晓、张美娟三位电信专业研究生组成的队伍。他们代表学校参加了2018“华为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喜人成绩。

“参加竞赛就是面对未知,去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是张硕做出的总结。对他而言,这场比赛不仅是建立模型,更是一个自主学习研究方法,解决未知问题的挑战。

未知的题目、未知的领域、未知的意外……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未知,张硕在赛前与队员召开了一场“务实小会”,确定了小队在比赛中认准专一目标,坚持不懈钻研的重点,大大提高了士气。张硕表示:“面对未知,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关键;解决赛题,维持昂扬的斗志是保证;面对困难,拥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是必须。”

比赛中,“三张队”选做的赛题是《多无人机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这是一道无人机飞行控制建模、飞行航迹规划、雷达电子对抗相关的题目。这一领域对于三位成员来说都很陌生。张硕知道,在这个由三个小问题组成,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依次补充和拓展的问题面前,他们三人必须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分工,才能够保证在比赛时对未知的可控性。

赛程过去将近一半,第二小问的解题思路还没摸清。面对此前鲜有接触的领域,“三张队”有些急躁。王硕突然想起指导老师王伟曾说过的话:“参加比赛就要全力以赴,绝对不能轻言放弃。面对未知,带着前人的经验探索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张硕通过学校图书馆的学术资源,查阅了航空航天器优化控制类文献,发现一篇关于月球软着陆两点边值问题解算最优模型的文章,借此顺利解决了问题。

100个小时里三个人的奋力一搏,少不了前期老师和学校的蓄力帮助。在组队之初,指导老师王伟就曾对队员们说过:“对数学建模比赛来说,没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是无法坚持到底的。”这使他们在无垠的知识海洋中有了吸气管,有了不懈探索的动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奋斗,每一代青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张硕表示:“面对未知的挑战,作为通大学子应该敢于做先锋,不做过客,不当看客,踊跃参与到各项创新创业赛事中来。青春的底色永远是理想,因创新而激扬,因自强而精彩!”

(校报学生记者 李天好 宋琪 乔心怡)

备赛现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