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2019江苏省暨首届长三角体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我校举行。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科带头人周成林教授,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京体育学院王正伦,江苏省教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扬州大学颜军,副校长董正超等出席论坛。本次论坛围绕大会主题共征集学术论文402篇,最终评审出特等奖论文45篇,一等奖论文113篇,二等奖论文147篇。我校获特等奖论文7篇,一等奖论文7篇,二等奖论文6篇。与会领导共同为获奖者颁奖。
本次论坛由江苏省教育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我校体育科学学院承办,以“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来自长三角地区18所高校体育院系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体育学研究生参加会议。
董正超向与会专家简要介绍了南通大学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体育研究和体育产业要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部署。他强调,体育学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时机,论坛的举办有助于聚焦体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区域内体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体育学科领域改革创新。
开幕式后,国务院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教授,国务院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苏州大学王家宏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基于健身环境、行为和效果纬度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研究》《体育学科的发展与体育科研发展趋势》的大会主旨报告。
陈佩杰指出,从健身环境、健身行为和健身效果三个维度看,目前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最大的因素,一是环境因素中的社区环境,良好的学校环境无法在校外社区环境里延续,二是健身行为只是学校对国务院评价指标的被动要求,而不是学生主动健身的要求。他强调,学生健身指数的研究对指导国内青少年体质健康改革和对接国际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王家宏从体育学科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体育学科建设在新的时期在建设中出现了影响体育发展的主要弊端以及十三五期间体育学科的研究重点。他从“体育思想及以人为本的体育观”“精英训练制度与大众体育制度”“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体育管理和改革”“学校体育和健康融合”“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为体育学科未来发展指出了目标、方向和趋势,对研究生选题和科研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会议期间,28位获奖参会代表围绕“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大众体育与全民健身”“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等领域汇报了自身的研究成果,并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来自区域内不同高校的8位专家学者对大会报告论文分别给予点评。
本次活动是长三角地区首次举办的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未来江苏省将继续开展系列类似学术活动,为长三角区域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院校间交流合作等搭建“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区域体育人才培养的长三角模式,助力国家战略的落实。
研究生院、体育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许慈晖 蔡丹丹/文 校报记者 刘佳昕/摄)
我校举办2019江苏省暨首届长三角体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
会场。
与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