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美抗”疫“人(三)

1558
分享

发布时间:2020-03-03 18:34阅读次数:1558来源单位:附属医院 责任编辑:陈妍

215日,周六,感染性疾病科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张彬回到家时,已是深夜11点多。春节以来,高强度、连轴转的工作已让他忘了周末的概念,从发热门诊到医院11号楼2楼,短短时间内在将感染性疾病科病房改造成发热观察区后,张彬和他的团队一只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


“党员干部不带头,这个团队就没有战斗力”

春节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暴发,附属医院院被列为首批定点收治医院,在院部召开的紧急专题会议上,将发热门诊的归属安排给了感染性疾病科,大内科等科室支援。感染性疾病科负责发热门诊的白天出诊、发热观察病区的管理、全院发热病人的会诊等。

疫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张彬没有犹豫,承担下这个重任。他的决定也得到科室全体13名医生、14名护士的全力支持。“职责所在,卫生应急我们不上阵谁上阵?”在科室的微信群,有同事写出了这样的感慨,这让张彬格外欣慰,也更加坚定了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在腾空科室病房、分流病人时,本不在班的医护人员全部主动到岗。在全院的统一协调下,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病房准备好。

在疫情暴发的初期,由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不是太多,对收治的流程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涉及到核心医疗安全制度的落实,张彬与院部领导和职能部门、兄弟科室几乎是热线联系。他作为上传下达的关键点之一,需要处理的琐事着实多,每天摸清发热留观患者、发热门诊运作的情况,还需要向医务部等职能部门反馈流程运行、及时调整排班计划、感控措施及物资合理使用等一系列工作。

张彬的妻子金爱萍是医院医学影像科的护士长,她介绍说,春节以来,张彬每天在家的时间最多也就五六个小时,即使短短几小时,后半夜的电话往往也处于“热线模式”。

远在加拿大的父母已经好久没有跟张彬唠上家常了,每次拨打张彬的电话基本处于通话中,即使电话接通也是短短的几句问候就匆匆挂断。

最令张彬感动的是科室里六十岁以上的三位老同志与大家一样战斗在抗疫一线。汤伟主任前半个月还承担了三天一个晚上的工作组会诊任务。“党员干部不带头,这个团队就没有战斗力!”这是张彬经常激励大家的话,他说,单有精神激励还不够,在忙碌应付日常门诊、值班工作的同时,全科医护还要不断学习最新版的诊治与疫情防控方案,时刻保持与外界联系、沟通,个体化地优化诊疗方案,为后续不断加入的发热观察二、三病房尽快适应医院个性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宝贵经验,少走弯路。

 

“虽然不是‘尖刀’部队,但我们是冲在一线的‘侦察兵’”

在全民战“疫”的各条战线中,最前线和最危险的战斗就在发热门诊和发热观察病区每天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每天随时有可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者,医护人员轮班24小时不休的运作。没有强大内心、与病毒搏斗的坚定信念,怎能托起病患的生命方舟!

210日周一大早,感染科副主任张海峰戴好帽子和口罩,穿好防护服、戴上乳胶手套、护目镜,开始在发热观察病区查房。这里的查房跟普通病房查房不一样,“我们在关注病人生理病理状况的同时,更关注病人的心理疏导,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念。”张海峰说。从与医护交流病情到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一次查房至少2个小时。由于整个人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又闷又热,透不过气来,一会儿功夫就开始出汗,一趟下来,当他褪去防护服,全身已湿透……

在观察病区的那扇门后,护士轮流值班,数个小时的班结束脱下防护服后,身上也都会被汗水浸透,双手长时间戴着橡胶手套,汗水把双手浸泡得发白,脸上也都是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深深勒痕,久久消不掉。

同样在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也穿着厚厚的隔离衣。26日下午3点,当笔者在发热门诊见到副主任医师周跃时,他正忙着接诊发热病人。“你也不要过于紧张,或许只是普通的感冒引起的症状。”周跃正在一边安慰一名就诊男子一边诊疗。周跃一边仔细询问该男子的相关流行病学史信息,一边安慰他要正确对待身体的不适反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发热症状。为了节约防护用品,他坚持不吃午饭,医院准备的盒饭搁在一旁早已凉透。

发热门诊的白班从早晨7:45到下午17:00,出诊医生全由感染性疾病科承担,全科医生轮流坐诊。科室老专家蒋道荣、汤伟、徐芳芹虽然都已年过六旬,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毫不退缩,蒋道荣、汤伟两个家庭四个人战斗在抗疫一线,徐芳芹更是在发热门诊连上大年初一、初二两天班。

“虽然我们不是武装到牙齿的最‘精锐’部队,但我们是冲在一线的‘侦察兵’,做好新冠肺炎病人的筛查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绝不漏掉一个疑似病人。”副主任医师邰伯军说。在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下,即使一天接诊数十人,各项工作也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虽然后半夜就诊人数较白天少,但由于防护服的穿脱极不方便,加上防护物资紧缺,轮值的医生宁愿彻夜不寐,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守在诊室直到天亮。

 

12年前出征汶川,12年后出征黄石

211日,医院第二批11位医疗队员出征湖北,驰援黄石,投身战疫最前线。在出征仪式的现场,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赵华的妻子和女儿前来送行,当女儿将一束鲜花送给赵华时,父女俩深深拥抱。“爸爸,到了前线一定要注意安全!”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医院组建医疗队赴灾区救援,赵华光荣地成为医疗队员并出色地完成了救援任务。12年后,从医院第一批出征武汉医疗队组建开始,赵华就先后三次向支部提出请战报名,210日接到江苏省对口支援黄石的医疗队中需要感染科医生信息时再次请战,“作为一名医生,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

其实在接到通知后,感染科医生纷纷踊跃报名。年轻医生顾宇峰的父亲一周前实施了结肠癌手术,顾宇峰深知目前科室承担的任务重、人手紧张,他没有多休息一天,值班、会诊一点都没有耽误。得知医院增派感染科医生时,他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妻子,我是党员!”朱雪娟主治医生、丁玲玲护士1700得知援鄂医疗队的消息后亦主动报名,并最终被选定参队。

作为有着多年传染病诊治专业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疫情战队冲在前线,并不代表他们对病毒丝毫不怕。尽管有着专业知识的他们知道个人防护做好被传染的机会还是不多的,但大部分人面对存在太多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也难免有担心、紧张。当他们一走进病房、走进发热门诊,面对更加无助的患者,医务人员的天职,总能让他们立即忘记危险,置身病人的积极诊疗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谓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应战疫情的斗争中,身在一线的感染性疾病科等医院医护人员日夜奋战,舍小家顾大家,把通城父老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首位,筑起了抗击疫情最后的、也是最坚实的防线,在方寸之间,彰显着利民爱患的热血担当、家国一体的使命情怀,闪耀着初心永挚的时代光芒。 

(邵勇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