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这是我参加志愿服务的第18天,回忆这些天的工作,有苦、有累,但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
时光退回到4月17日,天空下着沥沥细雨,宁静了许久的通大校园显得热闹而清新。两万余名通大学子陆续返校。这一天,我有了一个光荣的“新身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
争当校园防疫先锋
4月16日,为保证近4万师生员工在短时间内平稳顺利地复工复学,南通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机关选拔了一批志愿者参与开学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协助完成学生接送诊服务。提议一经发出,各部门积极响应,短短2个小时就组成了一支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突击队,我作为宣传部代表成为了其中一员,这是一支由60后、70后、80后组成的突击小分队,大家为了“守护学生”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与此同时,一个临时党支部迅速成立,在鲜红的党旗下,全体志愿者庄严地重温了入党誓词,大家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投身疫情防控。“作为一名党员和人民教师,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守护好校园和学生安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蒋朦说。虽然科学技术处蒋伟、国有资产管理处邹杰不是党员,但他们也纷纷表示:“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像党员一样冲锋在前。”
“这份工作免不了要和发热咳嗽学生接触,而且孩子还小,你去做志愿者太危险了。” 服务地方工作处李蓓家人免不了担心。“根据要求每次只接送一名发热学生,完成送诊任务后,我们都会进行一次全面消杀,其实严格按照这套防护措施做下来还是挺安全的。我们的团队一共14人轮流值班,跟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比起来不算什么。”李蓓这样安慰他们。
由于是首次接触这份工作,岗前培训必不可少。培训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尤其要注意手部卫生,之后才能穿戴防护服、防护口罩、护目镜以及一次性帽子。工作前的“全副武装”需花上十多分钟才能完成。
滴滴滴……4月20日上午十一点,手机响起,“啬园校区接诊,刘佳昕送诊!”这是我作为志愿者接受到的第一个任务。穿防护服、戴N95口罩、穿鞋套、戴护目镜……在队友们的帮助下,我很快完成工作前所有的准备。装备整齐后,我坐上专用车前往宿舍接诊。分诊、挂号、做血常规、拍ct、等诊断报告……整个送诊过程比较顺利,得知学生无恙,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此时,时针已指向下午三点,回到宿舍,我脱下厚厚的防护服,发现贴身衣服早已湿透,手指也泛了白。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不容易。
舍小顾大显担当
4月21日20:15,“出发!”
4月23日22:06,“继续出发!”
4月24日00:47,“我回来啦!”
4月25日22:40,“再次出发,加油!”
……
这是人事处范宏宇连续值夜班时在朋友圈的点滴记录。送诊是24小时随时待命,为了照顾女同志,团队的男同志们主动承担起了夜班的任务。4月22日凌晨一点,范宏宇一个部门的臧翔宇接到送诊任务,快速换好防护服,坐上接诊车辆,赶往学生宿舍。凌晨的医院依旧灯火通明,为了避免学生因为睡意而病情加重,他一边引导学生进行就诊,一边不停与学生聊天谈心,让学生消除困意,夜间等诊断报告会耗费更多的时间,直至早上六点他才完成了整个送诊工作。
在突击队里,每一位战友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工会徐璐的丈夫是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大年初一便匆匆奔赴疫情防控战场,夫妻俩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战着、坚守着,但一有空,夫妻俩都会给对方发个微信报个平安。像徐璐这样,舍小家保大家的人还有很多,服务地方工作处周燕值班期间正值儿子的生日,早晨望着还在熟睡的儿子,她心里百感交集,但还是默默地转身离开,去守护学校的孩子们。志愿者队伍里年龄最大的科学技术处许捷总是要求值夜班,“我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孩子都大了,能照顾好自己,年轻人家里负担重,让他们早些回家吧!”工会朱全妤由于长时间进行送诊工作,自愿请命参加夜间值班而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导致全身酸疼。她瞒着大家坚持工作,直到晚上,疼得不能起床吃饭,脸色苍白,才被大家发现,“强制”要求她服药休息。但是,她不希望身体原因影响志愿者工作,在疼痛缓解后不久,就主动要求再披“战袍”参加送诊。
宣传部成建在值班期间笔记本随身携带,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拿出笔记本埋头工作。宣传部长期缺编,常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为响应校党委号召,在岗位缺编的情况下依然“省”出了1/5的人力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新学期开学,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相继召开,成建承担了其中大量的文字工作,为做到工作服务两不误,他也毫无怨言:“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只要把工作做好,把学生服务好,我的心里就踏实了。”
24小时温暖在线
“学校需要志愿者,我的专业是临床检验学,掌握一定的医学防护知识,自愿请战加入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中。”国有资产管理处王东是第一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突击队负责人。自开始参加志愿服务,王东始终冲锋在前,除了接送诊,还负责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做好志愿者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兄弟姐妹们,早饭在313,记得来拿!”“这两天天气变化较大,保重身体……”每天“机关志愿者”的群聊里总能出现这暖心的话语。
虽然大家朝夕相处才短短几天,却早已亲如一家人,无时无刻不被温暖和关爱包围着。“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青教公寓313,一个简单的生日蛋糕、一句简单的生日祝福却带来了最深的感动。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成建、范宏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张周洲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集体生日。当天,正值他们夜班送诊,等到完成工作已是凌晨两点多,接过生日蛋糕,他们惊喜不已。“这是我们过得最难忘而有意义的一个生日,我们许下了一个共同的心愿:疫情早点结束,学生平平安安!”张周洲说。
“防护物资我们送过来了!”在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各部门也竭尽所能在背后默默支持。后勤保障部每天定时送餐,立夏当天还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暖心蛋”,在防护物资紧缺和医疗紧张的情况下,学工处、国资处等部门也纷纷雪中送炭,以合力给予关怀,解除志愿者们的后顾之忧。
“再观察几天就可以回宿舍了,要保持好的心态,多饮水,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时吃药,如果有需要请联系我们,我们24小时都在!”这是志愿者们每次跟学生分开前都会说的话,面对学生紧张、害怕等各种情绪,大家都会耐心地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释放在观察期间产生的心理压力。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只言片语也总会让志愿者们感动。“老师,我画了一张医院就诊流程图发给您,希望能帮助到其他就诊的同学,这样你们可以稍微轻松点。”“老师,我已经安全到宿舍啦,谢谢您一天的陪伴。”“老师,今天我的热度退了,以后我一定注意加减衣物,这次真的麻烦您啦,有机会去看您。”这样的微信天天都能收到。
志愿者们动情地说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工作很普通,只希望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我们也希望以实际行动践行助人为乐、大爱奉献的‘莫文隋’精神。”
最多一天送诊16人次,总计送诊171人次,累计时长900余小时,18天,作为第一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突击队的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但通大人并未就此停下脚步,5月 4 日,第二批志愿者上岗,继续教育学院施志坚,教务处杨晔珺、王康慧,团委李安琪、王宇深、汤小松,图书馆李强、周耀、蒋天民、羌志明将继续接棒前行,为共同战“疫”站好岗,守好班……
(校报记者 刘佳昕)
第一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突击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