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6日,教育科学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情境教育研究院等三所科研机构开展系列学术研讨活动。
未来教育研究以“云会议”形式开展“基于观点挖掘的中英文图书评论的情感特征比较研究”以及“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机能培养研究”的主题研讨会。会议由研究所成员贺斌教授主持,研究所成员尤众喜博士和刘霞博士做主题报告,研究所成员、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参与研讨。尤众喜从研究目标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四方面展开,旨在以文本挖掘的方法对中英文两种评论进行处理,以适当的工具将两种语言的观念体系表示出来,尝试找到两种语言的读者对图书的评价的情感的差异,探索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图书的引进、推广和社会文化研究与交流工作的参考价值。刘霞做了题为《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技能培养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从研究背景出发,对可雇佣性、可雇佣性技能进行核心概念界定,简要阐述了培训模式和可雇佣性模型,并以地方普通院校本科生就业难现象作为切入点,介绍研究设计部分的主要思路。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开展第五期线上学术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副院长、研究所所长许铁梅主持,邀请了来自西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三位学前教育专业博士做学术报告。西南大学杨晨晨围绕《贫困幼儿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进行了分享,界定了不同取向的贫困观贫困幼儿的含义,展示了访谈数据并分析了贫困幼儿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现实境况,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贫困幼儿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实践路径。吉林师范大学时松做了题为《学前专业大学生边境乡村幼儿园从教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高校为例》的研究报告,他分析了边境乡村幼儿园师资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思考,并针对如何解决边境乡村幼儿园师资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吉林师范大学凌晓俊以《大学生文化资本、挫折容忍力与幸福感关系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为题,介绍了研究的动机和目的,并界定了文化资本、挫折容忍力和幸福感这三个主要概念,展示了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得出的研究结果,通过分析数据总结针对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建议。
情境教育研究院以“云会议”形式召开情境德育典型案例交流研讨会。研讨会由研究院院长王灿明教授主持,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晁生荣、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培训部主任张启建和来自南通大学教科院、南通市崇川区、通州区、如东县和甘肃省兰州市的情境教育实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和教师出席。会上,与会人员就《情境德育论》一书编写中涉及到的典型案例撰写体例、写作方法和时间安排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如东县掘港小学叶亚均、通州区实验小学邵汉华先后梳理了学校案例的写作提纲、任务分配和写作进度;兰州市东郊学校副校长马军祥介绍了该校在引进情境教育后开展情境德育探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来自南通市各县区中小学的郭敏等16位老师先后发言,就具体的德育案例进行交流和分享。
(颜廷宏)
教育科学学院开展系列学术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