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陈罡:做有用的医学研究

7681
分享

发布时间:2020-12-10 14:21阅读次数:7681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陈妍

今年暑假,南通市召开2020年南通市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我校医学院副院长陈罡教授被授予“南通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多年来,陈罡团队对神经损伤与功能恢复、间充质干细胞方面研究走在了国内领先地位,并对临床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事业值得我投入一生”

“医学是值得我投入一生的神圣事业,我从医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1993年陈罡成为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启了他的医学生涯。

硕士时期,陈罡遇到了导师顾晓松院士和王晓冬教授,开始研究如何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耳濡目染着“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的科研品质和奉献精神,陈罡深受鼓舞,越发热爱这个行业。

“顾院士经常教导我们,做基础医学研究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平和与淡然的心态,胸怀大志,始终紧盯国际前沿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导师的带领下,陈罡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经常为了实验而废寝忘食,最终以发表3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成绩顺利毕业。随后,陈罡考取了中科院神经所博士生,跟随段树民院士展开了对神经胶质细胞的相关研究。

2012年陈罡出国深造,先后在哈佛医学院、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开展工作,对神经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五年间,他始终将提升国内慢性疼痛医疗水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怀着对南通大学深厚的情感,2016年底,陈罡辞去了英国杜克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全职回到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组建了“神经损伤与功能恢复”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继续围绕神经损伤与功能恢复开展研究。

 “团队让思维碰撞出火花”

陈罡的科研团队成员中有来自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和医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也有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对陈罡而言,团队是一个学术交融、团结互助的高效率共同体,也更容易在探讨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医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陈罡团队起初主要采用以小鼠为主、大鼠为辅的实验动物来进行神经损伤研究。然而,由于鼠类实验的周期较长、对饲养环境的要求高、费用昂贵、转基因小鼠制备的过程繁琐复杂等因素,导致实验进展缓慢。

在一次次团队集体探讨中,得益于不同的队员所擅长领域的多样性,他们迸发出了新的想法,利用团队成员所研究的斑马鱼领域,将实验拓展到利用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达85%的斑马鱼模型来探索更多有关神经系统发育和脊髓再生的因素研究。利用斑马鱼实验的快速、高效和高性价比的优势,在斑马鱼模型中对特定基因或药物进行功能分析和筛选验证,取得初步结论后再在小鼠模型中予以进一步研究,这种方法大大加快了实验进度。今年以来,团队已有6篇SCI论文被接收或发表。

为了减少研究的局限性,避免一叶障目的情况出现,陈罡实验室与国内外诸如杜克大学、复旦中山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等重点实验室都有着密切合作,既可以团队间共同探讨课题进行思维碰撞,又可以彼此共享实验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效率。

与此同时,陈罡带领我校附院疼痛科以及麻醉科医生共同申报课题和临床备案研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上,进一步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试用转化。“我们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就是想要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变。”

 “在科研中实现自我价值”

“我曾经见过一些截肢的病人,截肢完了以后残留的神经会导致神经病理痛得非常厉害,也见过很多人承受不来想要自杀。”为了让更多的病人摆脱痛苦,陈罡渴望能够将基础和临床进行碰撞结合,能够做出一些有用的,真正有利于百姓的技术。

在陈罡眼中,基础研究并不是终点。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可以不断地自我更新,并在特定条件下转变成为一种或多种构成组织或器官的细胞。陈罡在研究中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很强的旁分泌功能,在促进损伤神经恢复和抑制慢性疼痛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惊喜之余,他创建了南通市间充质细胞药物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从神经方面药物研发拓展到炎症治疗等多方面,通过与干细胞公司和医院密切合作,致力于推动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成果从基础转向临床应用。

疫情特殊时期,陈罡也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他申报的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来治疗新冠肺炎的课题还获得了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他希望能通过这项研究,为治疗和控制新冠肺炎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事医学研究工作让我找寻到了自我的价值。”作为中国优秀青年解剖科学家,陈罡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以及《交通医学》杂志副主编。多年来,他累计发表SCI论文39篇,影响因子合计超过300,他引超过2100次。他也先后受聘为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特聘医学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

然而,即便荣誉再多陈罡也不会懈怠,“我所想要的就是通过努力将基础和临床更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惠及更多病人,做有用的医学研究。”

(校报学生记者 周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