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包小峰:研药济世,探索未知的峰顶

2855
分享

阅读次数:2855发布时间:2020-11-02 17:22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陈妍

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PNASAACJ Bacteriol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任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南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包小峰带领科研团队从微生物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出发,在抗衣原体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研究中实现突破,首次发现与药物靶点相关的衣原体特有转录因子,为治疗因衣原体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路漫漫,不忘初心 

“做科研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可以了解一些未知的,探索一些新的东西。”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制药工程的包小峰对科学研究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他来说,科研工作就是把人类认知不断扩大,将未知黑暗变为光明的过程。

在这份纯粹热情的驱使下,包小峰争取到了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在导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术生涯中第一个研究课题:脂溶性醌类化合物辅酶Q的分离纯化。从此与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他转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深造埋下了伏笔。

研究生期间,包小峰在中药雷公藤甲素的抗炎、抗肿瘤分子机制等药理学领域持续深入学习钻研。2007年博士毕业后,包小峰怀着提升自我、拓展视野的强烈渴望,选择奔赴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紧跟导师的步伐转向了微生物药理方向,在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美留学期间,包小峰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枯燥繁杂的实验中去,每日奔波于实验室到住所的“两点一线”中。但辛苦单调的生活并没有磨灭包小峰对于科研工作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高昂的研究斗志。

一次,包小峰所在的新泽西州遭遇大雪,雪堆积地隐隐没过车轮,而他所在的实验室设地偏僻,地广人稀,路况更是不容乐观。但是项目正到实验节点上,不能中途放弃。面对两难的情况,包小峰当机立断,在雪势稍显微弱的半夜十二点驱车前往实验室。大雪纷扬,视野模糊,就算车辆保持着较低的速度,在转弯口或者结冰路段仍然会打滑,包小峰在雪中一点一点将车辆慢慢挪出去,在夜色中“蹭”到实验室,第二天再借助大型车辆把车从厚厚的积雪里挖出来,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科研工作者必须耐得住性子,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多年的学习经历让包小峰练就了一股坚韧不拔的意志。2012年,带着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追求,包小峰作为学校引进人才,来到了南通大学药学院,继续从事病原微生物衣原体转录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

 

咬定青山不放松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不同种属的衣原体能够导致人体产生生殖道疾病、沙眼、或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是人类性病的常见致病因,在早些年也一直是热门研究领域。

包小峰在早期阅读了大量前沿文献并且开展了相应的实验工作,确保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后,率领研究团队投入到攻克衣原体疾病的队伍中来,而在实验过程中,包小峰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实验环境以及现有科学手段所造成的客观障碍。

在实验室中想要对衣原体的生长调控过程进行研究,势必要为培养一定纯度的衣原体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但包小峰团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作为严格宿主细胞内的寄生病原体,能应用于衣原体的遗传学操作手段极少,虽然近几年发展出来了一些改良的实验技术,但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新技术的尝试一直效果不佳。这样的难关就像一座大山,势必要一点一点凿通才有可能前进。面对有限的实验条件,在前人经验缺失的情况下,包小峰只能通过不断尝试,在不断试错中找寻最佳方案,但是仍然不能突破客观的实验障碍。

面对紧迫的科研周期,包小峰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将实验重心从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投向了抗衣原体药物的研发方面,根据实验环境重新开辟研究方向,“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研究,另一方面也开辟另一个适合实验环境的战场。”包小峰灵活的实验思维,让研究进程在另一条路上抵达终点。

在调整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后,实验成果数据有了明显的起色,这也鼓舞着包小峰团队一鼓作气,借由无数日夜的实验打磨、钻研所需具体的细节和设计,最终找出了最适合的科研方向,在抗衣原体化合物的筛选研究中实现突破,首次发现了衣原体特有的药物靶点分子,为衣原体的致病机制和特异性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真正好的科研需要长期的努力。”包小峰说道。近年来,他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由于在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他也获得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通市226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

 

致力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与脑肠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包小峰发现某些肠道微生物会对实验小鼠的大脑产生影响,可以缓解阿兹海默症小鼠的行为学症状,对于老年痴呆此类精神系统疾病的防治有极高潜力,同时也为包小峰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

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导致患者记忆退化,行为迟缓,甚至出现语言能力丧失以及全身系统疾病瘫痪。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老年人口数以及痴呆症患病率5.56%,目前我国老年痴呆症的患者达900多万,预计到2050年将会超过4000。老年痴呆症对社会经济以及公民身心健康带来极大负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近几年多项针对阿兹海默症的药物在临床阶段宣告失败,也牵动着众多科研人员的心。针对阿兹海默疾病的药物开发已成为社会医疗领域的热点问题。

于是,他带领团队从微生物防治方面出发,通过调整肠道益生菌群的不同组合寻找预防阿兹海默症肠道微生物配方。“我们希望把肠道微生物和阿兹海默这两个热点联系起来,通过肠道微生物的调节延缓、防治阿兹海默症的发病。”包小峰说道。目前,该课题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为人类医学进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包小峰说,要完成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不仅要求科研工作者有基本的学术道德,更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在前人的肩膀上探索全新的领域,并且将成果反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校报学生记者 朱敏轩)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