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董进国:怀以初心,行远自迩

2464
分享

发布时间:2020-10-22 09:00阅读次数:2464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陈妍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时常于渺无人烟的群山峻岭中现身,只为获得更加精准全面的第一手数据;又频繁深入潮湿幽暗的谷峰溶洞中寻觅,只因听闻有一线希望便不惧空手而归……我校地理科学学院董进国教授便是其中的一员。

近年来,董进国团队利用山西莲花洞多支石笋记录,指出南、北方不同区域对气候突变事件的差异响应,为华北地区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等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幸运将至  是赠予实践者的奖励

“我就是研究石笋的,其实就是一块石头,通过这块石头就可以知道过去一千年、一万年,甚至十万年不同时间段古环境的变化……”说起石笋,原本略显拘谨的董进国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自硕士以来,董进国一直以石笋为载体、从事着第四纪古环境演变与年代学研究工作。生长在喀斯特熔岩区的石笋仿佛就是上天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它不仅覆盖范围广泛,而且其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元素可以用于铀系定年,这一特点使得石笋相比于其他研究载体而言,在古环境演化时间序列的精确重建方面上具有绝对优势。出于对地理科学的热爱,董进国从那时起便与“石笋”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董进国从南京师范大学顺利毕业,来到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工作。“那时学院刚刚成立不久,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我也想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学院的发展尽一份力。”随后,他立即将对地质学的满腔热情付诸于实践。

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到东北地区,再到黄土高原地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董进国带领学生以点带面地把中国从南到北不同地区的石笋记录的古环境变化进行对比,以此研究不同区域全新世(即距今一万一千多年以来)环境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不断向前拓展古环境时间序列长度的同时,还在一步步推进研究的深度与地域的广度。

董进国的科研之路几乎是不间断的高歌猛进。“我用10年写了三个本子,每一次都是百分之百命中,因此我手中的项目就没有中断过。” 回忆起自己的科研历程,董进国感慨地说,“别人都羡慕我拿到项目是运气好,其实那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历练。”为了能够将这份常人眼中的“幸运”牢牢抓在手中,董进国几乎一刻都不敢松懈,上一个项目还未完全结题,便开始了下一个项目的筹备,无论是喜气洋洋的大年初一还是寂静无眠的平常深夜,在他的眼里都不如再把手头的本子打磨得更加完美来得重要。

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再用积累的成果勠力创新,十多年来,董进国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QSR3PHolocene、《第四纪研究》等国内外著名地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单篇论文SCI的引用率达140余次。

 

迎难而上  是研究者笃行的乐趣

当今社会,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生产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解决环境问题,对地质学变迁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而研究过程中的艰难也非常人所能想象。

研究载体——石笋的形成环境往往处于人迹罕至的幽暗洞穴,没有前人经验、没有安全保障,以至于每下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都存在着巨大风险,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却毫无所获,空手而归已是侥幸。山间道路崎岖、阴雨不定,负担石头徒步行走本身就是一个挑战。除此之外,研究之初缺乏人手、物资、经费等现实问题都给石笋的取样过程增加了几倍的难度。“一开始我们院是没有研究生的,几乎都是我一个人跑。我一般都是早上把饭吃饱就进洞,一去就是一整天。”董进国没有过多抱怨这些困难,只是淡淡地一笑而过,“我们干这行都是凭着一股热情吧,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会抓住的。”

由于学院研究全球环境与古环境重建的人数少之又少,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成为董进国科研进程中的另一大难题。“刚来南通大学的时候,我们学院仅有的七个老师的研究方向都不同,所以都是各做各的。”于是,在2014年和2016年,董进国两度作为访问学者赴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进行访学。在与台湾大学著名地质学专家沈川洲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和深度合作后,他体会最深的就是研究者一定要多出去开会,多与同行交流,“开会的过程就是学习别人的思想、广交朋友的过程,这对以后的科研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与此同时,董进国经常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文献,了解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问题,从中激发自己的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思考能不能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能解决多少,这也是提炼科学问题的过程。”

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执着的信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董进国利用山西莲花洞多支石笋记录,合成重建了全新世华北地区现阶段最高精度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合理评估了全新世不同阶段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区域特征与驱动机制;剖析了千年尺度气候突发事件在季风边缘区的结构特征与起止时间,指出南、北方不同区域对气候突变事件的差异响应,为华北地区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等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持之以恒  是科研人不变的初心

不管是野外探索时的困难重重,还是写项目、改文章时的绞尽脑汁,在董进国看来, “做科研就是苦中作乐,吃点苦也很开心”。也是因为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丰硕成果。

众所周知,对比于当今流行的热门专业,像环境地质学这样的偏冷门专业并不被大多数学生看好。董进国意味深长道,不管学哪一门学问,哪一个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学好,学到真本领,每一个专业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现实意义,都是有利于国家生产和发展需要的。他始终认为,在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好好掌握知识,学习一些技能和本领来充实武装自己,以此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一如当年导师对自己的严词训诫,从师多年,他不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也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学术有规范,引用要科学,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万万不能作假。要脚踏实地,不能像羽毛一样浮在水面上,这样才能够做出真东西,好东西。就像那些成熟的麦穗,总是低下头的,科研亦是如此。

目前,董进国正在执行MIS5阶段华北石笋记录的千年-亚千年尺度季风变化及驱动机制的研究,这也是目前业内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信心满满地说,若将已做出的相关数据整合为逻辑性强、思路清晰的科研文章,对于解决亚洲季风气候的十万年周期问题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董进国始终不忘引进人才、组建团队。对一直“单打独斗”的他来说,最希望达成的目标就是组建一个强大的团队,通过团队的力量把过去积累的科研成果一点一滴铺成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在国内同行中闯出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握紧拳头,才能有更大的力量和战斗力。”董进国说。

(校报学生记者 张林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