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创新型公卫人才的“通大培养方案”

2666
分享

发布时间:2021-09-01 17:16阅读次数:2666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被疫情搅扰的这个夏天,成为南通大学公卫学子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体现担当作为的“志愿服务大假”——该院暑假参与疫情防控的学生7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

“面对疫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暴发之后的被动反应和仓促应对,而应该未雨绸缪,在社会应对突发疫情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鞠少卿眼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医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公卫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型。

事实上,以本为本、研本互动、强化实践,建立适合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正是通大公共卫生学院“十年磨一剑”交出的公卫人才培养答卷。

以本为本,守护高教根本

“本科生获院士指导?以前不敢想。去年,学院为我们创造了与李兰娟院士线上交流的机会,更让李院士在线聆听了我们的项目汇报。”

至今一直令医检171班秦欣悦感到激动和自豪的,是去年10月22日与李兰娟院士的一场亲密交流。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应邀以视频连线方式对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项目《从我,到我们》做专题指导。项目汇报人正是秦欣悦。

四十天后,该项目在竞逐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时,一举摘得金奖,实现学院在此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预防医学181班戚雅婷也是该项目团队的成员。她在回顾已经走过的三年通大生涯时感慨:“学院领导们的顶层设计、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团队同学的信任理解,让我更有底气、更自信地走向赛场,也为我今后的专业研究指明方向。”

戚同学所说的学院顶层设计,在副院长李百胜的解读中被浓缩成三句话,那就是:变学术资源为教学“天团”,接续人才培养;变师生授受为师生合作,促进教学相长;变接受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升创新意识。

而这三句话,在今年刚结束通大八年本硕生涯的郁宇晖身上,已经留下受益终身的“成长印记”:大二时,她协助学院做些学生竞赛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过程中跟随褚敏捷老师走进实验室,初步接触科研工作。到了大五,她又在褚老师指导下完成一项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一作”身份发表。

郁宇晖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通大求学的八年,老师“一对一”带教和指导,让她在科研启蒙阶段就认识到:做学生要立足专业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做学问要不惧挑战脚踏实地,最终帮助她完成了从大学新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蜕变。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纲举目张。”李百胜坦言,创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通大公共卫生学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落笔、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绝好契机。

时间回溯到2009年9月。彼时,该院正式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作出改革现有本科生培养模式、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通盘设计。

如今十二年过去,该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任务,以朋辈教育为路径,以教学相长为目标,狠抓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很好地发挥了“以本为本”作用。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该院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双入选。

研本互动,催开科研之花

将“研本互动”打造成学生第二课堂,助“学术小白”成长为“学术大咖”,是通大公共卫生学院近十年最为师生称道的创新育人之举。所成立的研本互动指导中心,也因此被称作是该院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助推器”。

研本互动,顾名思义就是强化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学术互动——研究生指导本科生,本科生支撑研究生——通过“一对一”指导服务实现传帮带,让本科相关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和动手能力,最终推动构建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互动、优势互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研本互动过程中,本科生起初的科研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充分参与其中,但至少有了接触课题组的机会,能够结识一些优秀的学姐学长,跟着看,带着干,慢慢也就凝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郁宇晖以自己为例,讲述了她大二加入研本互动时只能帮学姐学长做些简单的问卷和录数据,后来慢慢学习撰写项目申报书、结题书甚至课题组论文。2018年本科毕业当年,更是生平第一次完成了从样本病例的收集、提取到数据分析的全套工作。

她说,研本互动帮她制定了明晰的学业规划设计——“入学教育 走进科研”、“科研引导 项目储备”、“撰写论文 角逐竞赛”、“成果创新 考研升学”——不仅提升了她的科研能力,更坚定了她继续做科研的信心。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郁宇晖确定分子流行病学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三年,她不止于专注个人科研,还主动扛起师姐的担子,带着本科的学弟学妹们做课题实验、接触专业知识,为他们铺垫科研道路。在她眼里,研究生指导本科生,本科生支撑研究生,双方互动的本身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学院为此专门配备了33名各有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团队会精心设计实验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应用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研本互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自信,在不同阶段养成不同的科研素养。

如今,研本互动已累计组建互动团队100余支,参与学生近1000人次,累计孵化出近百个国家和省级创新训练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50余项。

实践拓展,精进专业养成

在通大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已经占据总学分的30.61%。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都被认为是培养公卫学子创新实践能力、精进专业成长的大舞台。

戚雅婷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和预防医学191(定向)班朱文迪、预防183(定向)班宗佳琪组成“三人备赛组”,一直留校为《“梦想小屋”赋能者》项目做赛前准备,直到8月24日拿下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赛一等奖,才抽空回家休整了几天。

这样的假期安排,在戚雅婷身上并非第一次。去年一年,她牺牲几乎所有节假日休息时间,坚持留校和团队其它成员一起,共同备战竞赛项目《从我,到我们——二孩家庭幸福成长计划》。一年内,该项目先后斩获江苏省第十届优秀科普作品新媒体组二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

在校期间,戚雅婷还利用业余时间入户走访事实孤儿家庭,帮助孩子们守志气、定信心;到社区、学校开展卫生健康宣讲活动,引导老人和孩子实施自我健康管理。她说,每参加一次实践拓展活动,对她都是历练和成长——“从一开始的犹豫彷徨到后来的勇敢坚定,实践过程不仅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信,锻炼了能力,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学院浓郁的实践氛围,让预防医学172班苏志霞也坚定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求学之路。社区义诊、健康宣讲、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她都有参与。在她眼里,公卫学子就应该把卫生健康知识运用到现实场景中,“脱离了场景应用就好比纸上谈兵”。

知行始成,以身践行。翻看通大公共卫生学院实践教学“报告单”,还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省肿瘤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省科协青年协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历历可数;师生团队服务推广至全国10个省、1个自治区、29个城市、185个社区,服务人数15万,广受好评……

“越来越多的师生团队利用所学服务社会,通过奉献增长才干,通过服务实现价值,说明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初步达效。”通大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曹勇认为,各类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学院层面已经发挥出它们应有的牵引作用,为公卫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

(校报记者 余小乔)

公共卫生学院陈碧君、曹欣两位老师联袂指导学生备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