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2185
分享

发布时间:2021-12-08 17:18阅读次数:2185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共同商讨生物学科深挖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路径和方法;40余名师生将专业课堂搬到南通都市农业公园,在田间地头上信仰公开课,稻花香里话百年;自10月份恢复课堂教学以来,先后有4位老师为学生带去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

新学期以来,生命科学学院结合生物学科专业特色,发动全院教师不离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从“教书”到“育人”  拨开认识迷雾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但在高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更注重教书职责而忽略育人使命。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不论文史哲还是理化生,各个专业学科都必须擎起立德树人大旗。

生物科学这种纯理的学科,如何引入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而贴切地嵌入课堂?起初,这个问题让很多授课老师摸不着头脑:理科主要讲定理、讲公式,讲思政,不会。

“大势之下,如何让专业课教师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在课内课外深挖思政元素,让我们的思政课程真正做到有情有义有爱有温度,是学院当前思考的首要问题。”生科院党委书记季凌燕说。为了让老师们从专业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应用于课堂,学院特意向老师群体普及了课程思政的广义解释,认为一切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于三观养成的“真善美”,都是课程思政的抓手和落点。

拨开认识上的迷雾,老师们好似找到了从传统的知识教育向价值导向延伸的“风向标”,纷纷取材于所授课程,精巧地把各类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汪保华教授在讲解《孟德尔遗传》之分离定律时,将孟德尔这位现代遗传学之父一度不被认可的科研经历一五一十地讲给学生们听,并解释孟德尔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科学的实验方法、持之以恒的观察研究以及耐心严谨的态度,教导学生们当有报国志、科研情。他还结合“核外遗传分析”之植物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知识点,引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事迹,带领同学们回顾了老先生一辈子躬耕田野的追梦精神、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

副教授王兆慧在讲授《微生物学》绪论及“非细胞生物病毒”章节时,结合病毒特点、繁殖方式、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等知识,引入人类近两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及疫苗研制的曲折经历,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勉励学生保有务实严谨的科研精神。在讲到“微生物生长及其控制”章节之有害微生物控制时,她又借抗生素的不利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后抗生素时代”的责任担当。

朱素琴教授更是用“不挖不知道,一挖真不少”来形容自己的课程思政之旅。在10月26日上的那节《酶的抑制作用》课程思政示范课上,她借助“酶的自杀性不可逆抑制作用”知识点,巧妙地引出我国第一支青霉素的功勋人物汤飞凡及其身上的民族大义和科研精神。课后,她用手机记录下这样一段文字:今天讲酶的不可逆性抑制作用,讲到青霉素,讲到我国的第一支青霉素,讲到汤飞凡等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忘我的、无私的、一切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的爱国精神、科研精神,我几度哽咽。老一辈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和敬仰。

从“课内”到“课外”  调制思政套餐

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算不算课程思政?黄玲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她在《细胞生物学》的知识串讲中,总是透过“细胞是一切生命体的最基本结构”“病毒在细胞体之外并无生命特征,但在侵袭了细胞体之后会产生不良反应”等知识点,向学生们导入“在病毒进入细胞体之前实施干预是当前全民防疫的科学依据”“科学防疫、人人有责”等思政教育。她说,这种思政育人源于知识的活学活用。

在生命科学学院,活学活用的课程思政在第二课堂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2021年寒假,微生物教研室的于丽娟老师看到实验室筛选出来的彩色菌种,第一时间萌生了制作微生物画的想法。随后她带着学生一起,结合建党百年的红色主题,选取了建党、抗战胜利、建国、改革开放、神舟五号升空、建党百年等六个时间节点,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菌、橙色微杆菌和大肠杆菌,精心制作了红船、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中国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党徽等别具风情的微生物画作,以此来展示中国百年巨变和党的丰功伟绩。参与这组微生物画创作的生物技术182郑苏香和研20生物专硕刘若岑均表示,这组微生物画的出炉,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师生将爱党爱国情怀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一次致敬和献礼,“整场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历史使命”。

2020年9月,马以桐和靖美东两位《动物生物学》老师,亲自领着生科(师范)181、182七十多名学生,走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开展野外实习。同学们按照实习课程设计上山下河、采集标本,过程中见识了生物多样性的美好,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那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解。

由30名生科院师生组成的农用微生物课题组,用两年时间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田间效果评估到成果转化等环节,如今已有一个微生物肥料品种推广应用到陕西汉中的200亩稻田中。团队负责人Pedro说,团队20多名学生因为有了这些深入田间地头的科研经历,不仅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了解,还逐渐形成了服务社会和科研报国的责任感。   

……

不刻意也不死板,不长篇大论也不牵强附会,生科院课程思政就这样从课内到课外落了地、见了效。

从“聚力”到“借力”  推进协同育人

“我们结合生物学科专业特点,启发并引导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讲思政,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育人各个环节,真正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生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姚登兵表示,让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让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将是学院接下来要认真作答的课程思政命题。

分管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邓自发,已经开始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对老师们提出要求。他说,非思政专业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教学技能相对偏弱、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让他们抬高站位讲思政,首先必须让他们学、思、悟,然后才能在知识分解时不动声色地将思政元素讲给学生们听。

因此,提高专业课老师的思政技能与职业素养,成为生科院聚力思政课程建设的第一步。

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王兆慧老师,如今已养成了“专业课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前沿,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的意识自觉。王苏妍作为青年教师代表,也表示课程思政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不断更新、广泛拓展“专业外”知识的过程,需要向社会学、向老教师学。

在课程育人方面,学院层面也作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本月初,生科院联合马院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提出与马院共建虚拟教研室的设想,即由两院分别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师成立虚拟教研室,围绕3-4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共同设计课程方案、共同商讨育人素材。

对这个有望年内出炉的虚拟教研室,生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金玲也是充满期待。他说,以前各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自行挖掘、植入思政元素,属于单打独斗型,以后有了马院专业思政老师的助力,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院思政育人效果也将进一步增强。

(校报记者 余小乔/文 范苏/摄)

生命科学学院赵祥强副教授在田间给学生们上专业信仰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