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百十·献礼丨百十通大启新程 高峰建设向未来(下)

1909
分享

发布时间:2022-05-27 11:26阅读次数:1909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赋能地方 凝聚校地相长“合作力” 

作为百余年老校,南通大学以“办有责任担当的大学”为己任,坚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在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上孜孜以求,积极为地方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持,形成了校地互动、合作互赢的良好局面。 

过去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志杰、顾玉平、王明华等 9 名老师,纷纷奔走在南通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中职院校、群团组织中间,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宣讲。此前,学院还与南通市委宣传部共同组建了新时代理论武装中心,并联合举办研讨会,与崇川区城东街道结对共建“学习不止青年社”,为地方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武装和科学方法体系。 

而当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地方建设产生越来越密集的“碰撞”,校地合作就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2021年,纺织服装学院张瑜教授团队凭借“高强高效土工复合材料的非织造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斩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创新开发的超长纤维均匀梳理成网装备、宽幅高速高定量针刺装备、常温冷轧覆膜及多功能复合装备,目前正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环境综合治理、围海造田、国防和核工业设施等国家重大工程。“我们还围绕新疆巴哈公路、中老铁路老挝段、冬奥会京张铁路隧道、南水北调一线、兰州机场垃圾填埋、西藏玉龙沟尾矿库等重大工程不同工况要求,实施了柔性化精准定制加工,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张瑜说。 

今年2月,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前期投入1000 万元的基础上,又为南通大学注入 800万元合作经费,推动双方在非织造材料制备及测试技术、新型高性能及功能性纱线、纺织装备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联合研发事宜,共同建设南通大学天虹现代纺织科技研究院。 

近三年,南通大学仅与崇川区合作就达300多项,特别与区内的中远船务、通富微电、烟滤嘴公司等龙头企业,更是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建设一批契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和生长点,将学科建设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建设、融入行业科技进步,是地方综合性高校赋能地方、奉献社会的使命担当。”校长施卫东说。 

事实上,按照“一个重点团队服务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行业,一个优势学科服务一个重点产业”的工作思路,学校已经与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起产教融合的深度互信机制,并通过不断加大科研成果输出,打通了落地“最后一公里”,在校地相长、合作共赢中赋能区域发展。 

2021年,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篇决策咨询报告、政协提案获国家部委或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横向科研项目立项944项,到账经费超过1.5亿元,均实现了新突破,其中到账经费数比上年增长了51.64%。另申请发明专利917件、授权584件、转让194件,创下历史新高。 


守正创新 开拓文化育人“新图景” 

2020年下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作为南通大学的创始人,张謇提倡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经过百十年传承,早已内化为南通大学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张謇爱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在去年党史学习教育中,艺术学院美术系近200名师生将艺术课堂搬到了皖浙赣红军纪念红色基地莒莙山。他们在为期两周的写生教学实践中,走访了红色基地莒莙山村支部,聆听老红军们讲述英勇事迹,了解皖浙赣红军成长史。通过把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件件纪念遗物、一段段视频影像融入艺术创作中,学生们深刻感知到革命先烈为中国解放而艰苦奋战、为社会安宁而甘于献身的不朽情怀,激励他们珍惜当下、奋发图强。 

生命科学学院则是将专业课堂搬进南通都市农业公园内科研试验田,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同学们加深了对袁隆平院士那句“人生就像一粒种子,要做好种子”的理解,纷纷表示要紧握接力棒,从泥土中强化专业自信,在生物专业学习中结出金穗子,为国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放眼南通大学,药学院学生利用专业所学,将药史与党史结合,为社区孩子义务普及药材中的党史故事;理学院学生亲手教孩子们制作《家国》《爱我中华》《金麦穗》等红色主题衍纸作品,激发孩子们爱国爱党情怀……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树立了青春报国的远大志向。 

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百十年学府丰沃的精神土壤,深挖校本资源,用夏元贞、黄竺如、陈瑛、汤淳渊等师德典型立德铸魂。如今,以汤淳渊为原型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已成为南通大学的精神文化品牌,在校内外发挥出典型示范带动效应。扶危济困、大爱奉献的“莫文隋”精神,也在全体师生中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个个“莫文隋”不惧危险,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出现在医院或社区抗疫一线,尽己所能传递能量,播撒希望。前不久,医学院收到一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感谢信。信中说,朱珏、任真、张涵等6名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医生,在1月至2月医院门诊开展的疫情防控和返乡人员核酸检测等志愿活动中,累计服务时长176小时,在平凡岗位上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本色和责任担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非常时期,守护家园就是守护国家。”逆行抗疫的通大学子,一点点放大了“莫文隋”育人效应。来自“志愿者打卡器”的数据显示,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累积注册志愿者64880人,公益时长992070小时,服务总时长常年位居全国志愿者组织首位。 

笃行不怠守初心,踔厉奋发启新程。面向未来,南通大学将长期坚持传承和创新张謇教育思想,筑牢全体通大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石,凝聚所有通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历史维度标注新的文化印记,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新图景。 

(校报记者  徐 凌  余小乔)

我校专家团队研发疫情用防护材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