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5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累进创新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铜奖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6项;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金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6项;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9项……我校这十年来人才培养标志性成绩显著,在各类办学指标中“百花齐放”,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学永恒的核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形成“学在通大、成长在通大、发展在通大”的良好校风。这一组组数据、一串串硕果正是学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生动体现。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紧密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育人实效,着力践行“跟进式”育人模式,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并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思政育人的具体实践中铸牢立德树人之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指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为此,学校在2013年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进一步确定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为“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基于办学实际,学校在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画好思政工作“同心圆”,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学校着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将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推进课程内容创新,推动“理论学习成果”向“课堂教学效果”转换。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从“抗疫”故事中选取素材,将战“疫”故事转化为加强生命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感恩教育的鲜活“教材”,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学校还制定出台了《南通大学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设立“南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深入发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各环节。学校获评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1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专业入选首批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门课程获评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
秉持“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南通大学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将张謇教育理念融入到对大学教育价值的思考和坚守之中,融入到对大学教育实践的尝试和探索之中,擦亮思政教育的底色,彰显育人的厚度和深度。校领导上“开学第一课”,组织参观校史馆、张謇教育史馆,聆听学校百十年的发展历程,引导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已成为学校入学教育的“规定动作”。学校大力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立了校领导和处级干部联系师生制度,校领导带头做班主任、讲思政课,推动育人工作从“专人”向“人人”转变,引导教职工成为思政工作的“士兵、亲兵、尖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答好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命题”。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对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2014年,学校召开的第三次教学工作大会就强调,“要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2018年,学校组织开展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从办学条件、招生、就业、排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逐一论证分析,建立竞争发展专业评估机制,实施绩效考核和滚动式评估。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5个,占学校实际招生专业总数的51.28%。其中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7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医学类专业认证,专业认证通过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打造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同时,学校还建立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合作机制。依托学校重点学科,整合优质资源,组建成立张謇学院,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学校还先后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通科微电子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现代家纺产业学院,在学生培养、人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科微电子学院、现代家纺产业学院分别入选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其中通科微电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是全省唯一的集成电路产业方向的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地位愈加凸显。学校始终将“提高质量”作为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主题,面向区域、面向产业,在制度、学位点、招生、培养和学位等关键领域优化制度和环节,强化过程管理,构建与完善全方位的质量体系。从2013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到目前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至19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生源质量齐增长,在校生人数由2012年的1674人增长到2022年的5278人,增幅达215%。学校连续多年获江苏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优秀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被综合评为A等。
学校还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深入推进国际化进程。近年来,学校与131所境外高校及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先后成功入选“江苏—英国高校合作联盟”“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和“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等中外校群合作平台,成为“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苏省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首批成员单位。2020年首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十年来,组织实施包括联合培养(博士、硕士、本科)双学位项目、学分互认项目、短期交流项目80余个,共选派2400多名学生赴境外学习,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学校获评“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开放办学程度进一步提高。
丰沃创新创业土壤 不断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希望所在。如何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如何在产业转型中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做好的时代答卷。我校积极回应时代呼唤,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主动适应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学校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首要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学校在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提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建立起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各专业通过梳理学生毕业要求,明确各类课程和教学环节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成的关联性以及每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贡献,科学构建课程和教学环节与毕业要求达成关系矩阵,推动课程内容重组,凝练核心课程体系,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压缩课内必修学分,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自主学习。
“十三五”期间,学校全面推进学生学业形成性评价,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引领全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学校以“四新”项目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霍英东教育教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项目5个。以一流师资带动一流课堂创建,新增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师讲课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6项。8门课程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增至39门。
为倡导学以致用,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多部门协同,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并建立“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完善实践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近十年来,每年立项资助创新训练项目逐年增加,共立项3475项,其中国家级620项,省级项目1489项,参与学生17300余名,5个项目入选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学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平均每年发表项目论文200多篇,申请专利100多项。考研升学率逐年提高,2021年增至28.9%,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各类专业竞赛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演练地和实战场。为了将创新创业的火花擦得更亮,学校于2018年出台了《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实施办法》,将鼓励开展学科竞赛作为系统性改革的重点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对获得“挑战杯”“互联网+”以及数学建模等竞赛全国奖项的指导老师和团队学生进行奖励就是其中一项“接地气”的举措。近三年,本科生参加双创竞赛学生人数达6万余人,获得国际级奖项100项,国家级奖项1449项,省级奖项近3000项。1人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并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研究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各类奖项148项,其中一等奖18项,获批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817 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校园内已形成学生向学、老师乐教的“竞赛现象”。
强化校地、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平台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学校构建了与知名医院、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战略联盟,探索产学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500多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13个,聘任兼职教师1576人,培育了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一批成果。十年来,我校学子获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11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116项、优秀团队23项。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成就非凡。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人才培养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肩负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传承,南通大学始终践行着一所高校的使命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学校将持续坚持立德树人,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校报记者 范苏)
我校学子积极投身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