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校区到四个校区,从18名到280多名,从上百人次到上万人次……过去二十年,老同志们退而不休,在这里谈心明理、启迪人生。
思想上有困惑、学习中有难题、心理上有障碍、生活中有迷茫……二十年里,大学生们自觉走进这里,吐露心声、寻求帮助、重拾信心。
这里上演的每一场“老少对话”,被当事学生盛赞“温馨的绿洲”。而在更多人眼里,这里更像是大学生思想修养的加油站、业务学习的辅导站、生活道路的指导站、心理健康的咨询站、扶贫帮困的接待站、学生与校方沟通的联络站。
这里,是教育部关工委首批确定的全国高校十大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之一、由南通大学首创成立的“谈心屋”,受到中央和省、厅关工委高度关注和肯定。
细语和声,让思想冰解的破
3月7日,周二,金城、沈玉华、沈宝衡、顾勇等四位退休老同志又如约坐在一起,召开每周一次的南通大学关工委秘书处工作例会。这次会议的主题除了讨论学校关工委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事宜,还包括近期“谈心屋”值班安排和春雨宣讲团的内容设计等具体事项。
自从2003年4月创建“谈心屋”,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陈长华和原南通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金城等老同志都一路见证、参与护航这座小屋拓土、生长。
“一批有觉悟、有知识、有能力、有阅历、有时间的退休老同志因‘谈心屋’主动重返教育前线,以谈心方式突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教育、辅导宣教、家长棒喝的状况,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如今已81岁高龄却依然坚持在关工委发挥余热的金城教授,对“谈心屋”有着特别情感,认为它是学校课堂思政、思政课堂的有益补充,是拾遗补缺、不可或缺的存在。
的确,在“谈心屋”工作实践中,那些从教学一线退下来的老教师、从党政管理岗位退下来的老干部,善于从所掌握的学生信息资料中找到问题根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小黄是一名学生干部,也是共产党员,平时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却与国家奖学金失之交臂,失去学习动力,两次走进“谈心屋”。负责接待的宋慰祖老师当即意识到小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便从调动和激发年轻人自身积极因素出发,一边安抚她的低落情绪,一边以自己生病获救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最终让她从自己“生命属于党,要将一生献给党”的情感中明白:共产党员不应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宽广的胸怀。消除思想芥蒂的小黄最终重燃斗志,直到毕业都做到了向宋老师当面许诺的“思想不滑坡、学习不掉队”。
用榜样青年的故事影响和带动青年人摆正心态、端正思想,也是“谈心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手段。多年来,由党办原主任沈玉华创建的“‘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专题教育”工作平台,为学生讲述了青年习近平为追随中国共产党先后撰写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的故事;自觉接受艰苦环境磨炼,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锻炼意志的故事;为村民建沼气池、铁业社、供销点、缝纫社、磨坊的故事;刻苦学习、广阅中外经典“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老沈还曾搭乘朋友便车到梁家河学习考察,为的是讲好“学习青年习近平”这门思政课。他的课程生动而深刻,不少学生留言表示,越学,思想上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念越坚定;越学,政治上跟党走的信仰越坚定;越学,情感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认知越深刻、拥护越真诚;越学,行动上争做时代好青年的自觉性越强……
导学导思,助学习拨云见日
因动力不足、方法欠佳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走进“谈心屋”的同学,在值班老师的接访记录中占相当大比例。
一份来自施声久、沈玉华两位老师手写的值班记录显示,某天,他们与来自机械机电和建工土木专业的七位同学在啬园校区谈心屋进行了集体谈话,主题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两位老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表现,从增强专业兴趣、如何复习巩固以及如何处理学习与兼职、本专业与转专业的时间分配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
“‘谈心屋’不仅是谈心的好场所,还是暖人心、鼓干劲的好地方。”已经毕业多年的小萧直言,在校期间她曾有过一段畏难情绪大、消极应付的时光,为她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她前行之路的正是“谈心屋”。
小萧回忆说,刚上大学那年她经历了好多个“第一次”,并为此深陷困顿、倍感迷茫。后来,她带着对英语学习的无力感,勇敢走进了“谈心屋”。外国语学院退休教师郑晓天鼓励她树立信心的同时,还亲自担任她所在英语学习小组的指导老师,负责修改小组成员的每周作文。“在郑老师的无私帮助下,我学习英语的劲头日益高涨,英语水平测试一次比一次高,后来如愿当上中学英语老师。”小萧说,她的今天全靠郑老师指点和帮教。
从教学一线退下来的老教授们,除了经常性地为学生进行专业答疑,帮助组建课外学习兴趣小组,还会指导撰写论文,必要时也会邀请其他专业老师、学长学姐一同参与指导。
影像专业小刘等8位同学在大二时萌生撰写论文以较快提高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念头,走进“谈心屋”。接访的吕少敏老师对此十分关心,盛邀流行病学副教授许美丰加盟指导,后学生的论文《关于县城居民自我保健常识知晓率的调查报告》在《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杂志上发表。
音乐专业小郑向原师院中文系主任周扬老师诉说入学后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方式,表示很苦恼,失眠严重。周老师将大学与中学学习方式作出比较和分析,引导她学会自我调节,并介绍了两位学长以及二胡演奏大师闵惠芬当年勤学苦练的情景,帮小郑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增添信心。
“与显性课程比,‘谈心屋’的工作更像是门隐性课程,没有轰轰烈烈,却能直抵问题内核,春风化雨,药到病除。”从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任上退休后一直躬耕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的沈宝衡如是说。
关心关爱,让生活柳暗花明
“借助‘谈心屋’,我和指导老师的关系不仅限于师生,还是要好的朋友,可以一起解决问题、一起谈论人生、一起展望明天。”
这是小刘同学在经历几次‘谈心屋’对话后私下与班级学生干部小黄分享的心得。在小黄眼里,这位同学的变化“肉眼可见”:原本性格内向、很少与人说话,也不参加任何校园活动,后来“像变了一个人”,乐观、开朗、上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主动委托班委在公开场合帮他转达对指导老师的谢意。
让更多学生在迷茫无助时感受暖意、看见光亮的,还有指导老师“把谈心屋搬到家里”带来的亲近感、亲切感。
一次,当80多岁的吕少敏向学生公开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和手机号码时,走进“谈心屋”的学生倍感“意外”:吕老师比自己奶奶年龄还大,身体吃得消吗?公开住址和电话,我们是否可以上门?事实证明,执着于在学生和学校间架设沟通桥梁的吕少敏,除参加“谈心屋”值班外,累计在家里接待来访学生72人次。为了更多、更及时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她硬是戴着老花镜跟孙女学会了从使用老年手机到使用智能手机的无缝切换。
多年来,吕少敏为十多名贫困大学生东奔西走,积极联系家教服务,成为义务“中介”;为失恋的女大学生循循善诱,助其解开心结,成为人生“导师”……她说:“人间有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异性之爱,我享受的是在谈心活动中产生的‘忘年交’的深厚的爱。”
医学院(护理学院)小张回忆了其宿舍与“谈心屋”的奶奶们结对成立“亲情屋”时发生的难忘故事:宿舍女生有一次集体去看望吕奶奶,吕奶奶特意准备了一桌美食,等她们享用完后再召集大家围坐一团,“不像老师教育学生,倒像奶奶对待孙女一样娓娓讲述如何学习、生活、与人交往,像家人一样温暖有爱。”
“不计辛勤一砚寒,幽谷飞香不一般。”受指导老师影响,“谈心屋”出现效应外溢现象。据顾勇老师介绍,部分学生骨干会主动到“谈心屋”实习,然后回班级帮着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起做同学思想教育工作。
离退休党工委书记邵春明表示,“谈心屋”创建的20年,是老同志们求真育人、大爱奉献的20年,更是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聚焦立德树人使命,充分彰显“五老”优势的20年,疫情期间也从未间断。2020年以来,变“面对面谈心”为“屏对屏交心”的方式一样受学生欢迎,老同志们也乐于从线下转到线上,自学视频会议教程为同学们开设网络辅导课。随着越来越多的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其中,“谈心屋”如今已经成为南通大学精神文明建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为现代大学建设的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渠道,我们要放大‘谈心屋’品牌育人效应,让这个老品牌为融入学校‘润物细无声,铸魂育新人’工程添砖加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宣传部部长吉明明说。
(校报记者 徐凌 余小乔)
“谈心屋”指导老师与大学生面对面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