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文学院副院长张学城教授在图书馆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汉字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徐勇主持。
讲座伊始,张学城以甲骨文发现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举办的系列纪念活动为切入点,强调汉字的重要地位以及近年来国家的重视程度。他通过展示常见的甲骨文图片,就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结构的演变,以及甲骨文的相关结构知识进行了讲解,让在场师生了解了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六书例说,张学城提及了古人总结的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从“象形”入手,提出汉字相较于英语的独特优势是其结构与形状更能看出字意。此外,张学城介绍了汉字结构“指事”与“会意”的特点,并指出,“指事”这一造字法属于“独体造字法”,还以“北”“犇”“鱻”等字为例,辅以生活事例详解了“会意”的内涵。讲座最后,张学城分享了”六书”研究简史的推荐书目,强调了研究“六书”的重要性。
此次讲座让广大师生了解了汉字是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质的外在表现,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思想和艺术内蕴,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讲座的开展有助于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曹文)
图书馆举办《汉字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