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逐梦通大•非凡5年】人才培养工作纪实——点燃教育教学引擎 奏响人才培养凯歌

454
分享

发布时间:2023-08-28 07:34阅读次数:454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范苏

校党委书记尚庆飞为张謇学院学生讲授思政课

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8项……五年来,南通大学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首要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交出了一份人才培养的精彩答卷。

筑牢人才培养体系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人才培养方针的创新发展。高校是“时代新人”培养的摇篮,要全面匹配时代新人培养的新任务,落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南通大学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上主动布局谋划,积极和地方经济发展接轨。

学校深入贯彻“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教育理念,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从办学条件、招生、就业、排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逐一论证分析,建立竞争发展专业评估机制,实施绩效考核和滚动式评估。学校目前招生本科专业77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其中22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专业为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培育点。

在打造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同时,为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师范“四新”专业建设要求,学校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0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医学类专业认证,专业认证通过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形成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人文社科人才、卓越教师等的专业化、精细化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的人才培养多维保障架构。

秉承先校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及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学校还建立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合作机制,探索学科交叉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重点学科,整合优质资源,学校组建成立张謇学院,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全方位、高标准打造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学校还先后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科微电子学院、现代家纺产业学院分别入选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其中通科微电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国际合作交流地位愈加凸显。学校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深入推进国际化进程。五年来,学校新增境外友好学校46所,境外友好学校总数已达136所,来华留学生增长至1015人,生源国达59个,并加入苏加、苏英、苏韩、苏俄、苏港澳高校联盟及都会型大学全球联盟。新增2个合作办学和4个中外高校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成功实施了与日本德岛联合培养工科博士和硕士、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联合培养本科生、赴澳门大学短期研学、赴美带薪实习等项目80余个,共派出1317名交流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南通大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认真思考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主动适应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聚焦“两个根本”,落实“四个回归”,强化思政育人,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进一步夯实和巩固教育教学基础,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推进到“最后一公里”。

铸牢立德树人之魂,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学校着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全省率先开设“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推动“理论学习成果”向“课堂教学效果”转换。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从“抗疫”故事中选取素材,将战“疫”故事转化为加强生命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感恩教育的鲜活“教材”,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学校加强顶层设计,设立“南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深入发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具有通大特色的书记校长“开学第一课”“信仰大课堂”等“金课”已成为思政课教育品牌。1门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2个专业入选首批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4门课程入选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学校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关注社会需求变化,准确把握各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了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专业实际,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安排课程的先修后续,深化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引进优质在线课程,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模块,并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拓展课程深度,使学生更具能动性。学校积极搭建教师培训探讨平台,充分发挥教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课程观摩、研讨、讲座、教学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多元化能力素质培训,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入教改教研成果,打造特色“金课”。五年来,学校建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一流本科课程39门、江苏省产教融合一流课程4门、省高校美育精品课程1门、省高校美育大讲堂优课1门。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4部教材入选首批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39部教材获批省重点教材立项。学校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1项,2个基层教学组织获“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荣誉称号。

丰富创新创业土壤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希望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实践中,南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产教融合培养“双创”人才为主线,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双创教育工作格局,出台《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为培养“双创”人才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为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推动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课程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改革,完善实践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评价制度,新增辅修、微专业等人才培养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科研需求。

为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校构建了“国家—省级—学校—学院”四级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体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学校立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500项,参与人数近3000人次。学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平均每年发表项目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期刊近100篇,申请专利100多项。同时,学校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探索产学协同育人机制,开发引入企业实践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例,拓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学校现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458个,聘任校外基地兼职教师1910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江苏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各类专业竞赛就是提升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演练地和实战场。学校出台了《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实施办法》,将鼓励开展学科竞赛作为系统性改革的重点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每年学校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创新竞赛150多项,参赛学生2万多人次,学生覆盖率近100%。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校园内已形成学生向学、老师乐教的“竞赛现象”。近五年,学校在多项竞赛成绩取得突破,获国家级奖项2298项,省级奖项4470项,连续四届入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多名学子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最美大学生”,并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在“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的引领下,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逐年提高,2022年增至27.47%,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在2021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排名上升16位,就业工作量化督导连续获评全省A等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南通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始终践行着高校的使命担当,持续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校报记者 范苏)

相关新闻